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并未其实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但由于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扔给人口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认识旷远。
A. “缔造”“体味”都是动词,“不朽的生命”“优美的诗句”都是偏正短语。
B. “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矿石”一句中,“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作状语。
C.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递进复句。
D.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把“并未”去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伫立在太湖边,遐想自己乘坐着一叶小舟,在水光潋滟的湖面上任意飘荡。
B. 诗词大会让观者徜徉于诗词歌赋间,感受着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
C. 目前,各大城市共享单车炙手可热,人们只要拿起手机扫码,即可解锁骑行。
D. 某些媒体与其捕风捉影地瞎搞八卦,不如切实关注民生,弘扬社会的正能量。
3、下列对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在慧骃国遇到很有理性、观察敏锐而且判断正确的慧骃马,对它顶礼膜拜,学它走路,模仿它说话的腔调。
B.《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流沙河遇险,最终孙悟空请来了如来佛祖相助才顺利渡过难关。
C.《童年》中的阿廖沙是一个鄙视自私贪婪、同情不幸、憧憬美好生活的正直少年,为替外祖母报仇曾把酒馆女主人锁在地窖里。
D.《朝花夕拾》中《五猖会》一文描述了“我”儿时要去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无奈和厌烦。
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均选自这个集子。
B.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马说》同属这种文体。
C.《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选集。《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D.态度不断变化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在《变色龙》一文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用他的行为不断给我们带来笑声,同时也带来深深的思考。
5、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的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 朝晖夕阴
B.时时而间进 又何间焉
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D.吾妻之美我者 执策而临之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4】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结合两文加以分析。
6、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苏轼这首词和他的《水调歌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2】下列四句诗中与这首词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其一>》)
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D.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走进博物馆,孔庙内的“乾隆石经”受到同学们的关注。下面是班长的一段解说词。完成下列小题。
“乾隆石经”亦称“十三经刻石”,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经文628000余字,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12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全部刻石189块,加上一块御制告成碑,共190块。
(1)班长在向同学介绍这十三部儒家经典时有意漏掉了两个,请你根据班长的提示将其补充完整。_______ _______
十三部儒家经典包括:《周易》、《尚书》、《①》、《周礼》、《仪礼》、《礼记》、《②》、《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提示: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面对“乾隆石经”,宣传委即兴写了一段感言。请同学们为他补写结尾。(要求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字数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
汉朝以来,十三部儒家经典一直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之书。一代代的读书人从中汲取了无尽的营养,它孕育了李白、杜甫,它孕育了范仲淹、苏轼,它孕育了梁启超、鲁迅……“十三经”所代表的精神和气质,已经深深地刻划在我们这个民族的骨骼上,已经深深地融化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里。那一百九十块石头, 。
8、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②居高声自远, 。(虞世南《蝉》)
③ ,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④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冰心《成功的花》)
⑤文字创作也应有时代感和创造性,惟有不断创新,才能带给读者惊喜,引领新的时代,正如
赵翼《论诗》中的诗句:“ , ”。
⑥曹操《龟虽寿》中“ , ”运用比喻,表现了作
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9、阅读《从“芝麻开门”到声纹识别》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从“芝麻开门”到声纹识别
①早在1000多年前成书的《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的故事所描述的用“芝麻开门”的喊声打开了宝藏洞门,反映出了人类利用声音识别来实现自己要求的理想,在声纹识别技术成熟的今天,它已梦想成真。
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日益扩大、复杂,往往要同素不相识、甚至与相隔千里不见对方的人打交道,进行巨额钱财的转移,因此确认对方身份是保证交往安全的前提。目前使用的识别方法耗资巨大,使用不便,并且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于是人们寻找一种更好的辨认方法。
③人体有许多固有特征,如指纹、虹膜、声纹等。使用指纹进行身份识别,需要把指纹按下,还会使人在精神上觉得反感;使用虹膜进行身份识别,则需要进行更为复杂的眼底检查,不仅费时,而且也使人觉得不舒服。更为重要的是它们都必须要被识别人亲自到场。这在网络交往及许多情况下,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网络上进行身份识别,只能利用声纹识别。
④声纹识别时,首先要把各个人的声音模型化,抽出其特征。然后再把所获得的声音模型化并抽出特征。将其同原先建立起来的声音模型、特征进行比较,以判定是否是某人的声音。
⑤在网络交往中使用声纹识别时,声音传递靠一般电话线就能进行,要识别的人只要像平常说话那样,对着花筒说话就可以。所以对设备要求不高,识别过程简便,更重要的是不需本人到场。
⑥目前声纹识别系统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语音关卡,它是最早使用的声纹识别系统,在1996年便已开发 。如客户要银行办理业务时,1秒钟便可识别输入声音是否同登录的声纹一致,从而确认是否是客户本人。另一类是“语音观察”。在1998年投入时场。它通过对自由对话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是本人。随着谈话时间增加到1分钟,与前一种比较,正确率高达99%以上。
⑦当然,仅仅为了电子商务,利用“语音观卡”便已足够,其他特殊要求,就得让“语音观察”大显身手了。如调查谁打匿名电话、使用假嗓犯罪,甚至双胞胎的声音也能分辨出来。
⑧由于它正确率高、优点突出,适用网络上远地交往,正在被广泛采用。
【1】声纹识别身份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_____。第③段主要运用了____的说明方法。
【2】根据你的理解,请简要解释“声纹”的含义。
【3】第①段引用《一千零一夜》里边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声纹识别”具有广泛用途,你认为还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至少说出三个)?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名人墙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年老体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骂骂咧咧。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1】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弟筹资修桥,弟① ______ →哥② ______ ,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 话,弟借口忙未归→弟③ ______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3】按照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①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1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绿叶•情义
①当爷爷开始品冲泡了四遍的陈年龙井,来吊丧的宾客也已渐渐散尽。妈妈紧紧地牵着我的手,与这一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作别。我微微地苦笑,原来并没有永远的故乡,我们永远都是过客。
②处理完奶奶的丧事,爷爷也不再坚守这一方留下了无数记忆的土地,顺从地跟随着我们来到城里。然而,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我无数次看见了爷爷的回眸,那深沉的眷恋与无以言表的无奈,最终都化为一滴浑浊的泪水,慢慢地倒流进心底。
③别了,我听见这两个字。
④在城里的爷爷,依旧每日早起。这在习惯了夜生活而对早晨阳光不屑一顾的城市,多少显得有一些另类。然而,爷爷并不在乎那些异样的目光,依旧每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旧工作服,穿梭在社区的各个角落。他在楼前被废弃的土地开垦出一片花田,撒下各种奇奇怪怪的种子,每日伺弄,神情严肃地仿佛在完成一项神圣的使命。
⑤只有我知道爷爷的孤独。因为我也有着这样孤独。我怀念故乡的老屋。那每日清晨婉转的莺啼,那木制楼梯凄婉的吱吖,那透过碧绿的竹林洒落的细细碎碎的阳光,那让人无法忘怀的带着淡淡清香的泥土气息。
⑥在这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我已无法找到那样淳朴与纯粹的笑脸,我看见爷爷每次想要挥起的手都在冷漠的擦肩而过中无奈的放下,我总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⑦当年的爷爷是一片意气风发的绿叶,他可以暂时离开他的根,去远方飘荡,寻找属于他的风景,然而如今,这一片绿叶已然悄悄凋零,他需要回去,与故乡永远地厮守在一起。
⑧那是爷爷的八十大寿,亲戚朋友们借此都聚在一起,我眼神流转,却寻不见爷爷的身影。悄悄起身出了宴会大厅,我看见爷爷徘徊在角落的窗前。我过去,握住了爷爷的手。爷爷动动嘴唇,说:“我想回家。”仿佛是一个寻求家的庇护的孩童。
⑨“好,我们一起回家。”我从爷爷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是一片绿叶,不管飘到多远,都已被那一方土地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
⑩那么,就让我们带着对根的情意打拼,然后在日落之前,牵着手,回家。
【1】第⑨段说:“是的,这是每一片绿叶无奈而又甜蜜的宿命。”你怎样理解句中的“无奈而又甜蜜”?
【2】阅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爷爷对故乡的想念?
【3】“绿叶•情义”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读罢此文,请你说说此文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你有何看法?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经不起考验的人。
有人说:人事的艰难与琢磨,就是一种考验。
史蒂文森说:青春时期的任何事情,都是考验。
对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请以“面对考验”为题目作文。
要求: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