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朱自清,散文家,诗人。他曾以清新诗意的文字引领我们投入“春”的怀抱,也曾以朴素真挚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父亲感人至深的“背影”。
B.许多旅游景点声称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其实“桃花源”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
C.“思乡”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唐代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和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D.《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罗马•罗兰的作品。它真实地记录了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苦难与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负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3、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借代)
B.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比喻,拟人)
C.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设问)
D.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反复)
4、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台湾问题的产生和演变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
B.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日军惨绝人寰地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规模屠杀。
C. 我们一起登上黄山主峰——莲花峰,在云海之上栉风沐雨,陶醉于奇松怪石之间。
D. 能在奥运射击场上角逐的无疑都是世界上的顶尖高手,在实力相差无几的情形下,敛声屏气的角逐就只不过是一场无形的心理战。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_______ (2)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
(3)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 (4)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渔人因迷路误入桃花源,出来时在路上处处做好了标记,在当地和太守一起再次寻访桃源时,还是失败了。
B. 桃源人避世而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淳朴热情,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却不希望生活被打扰。
C. 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D.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美好的政治向往,也表达了他不可得的无可奈何之情。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7、请从下面这则新闻中提取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0字)
科技日报青岛7月22日电(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杜德乐)
22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于2018年1月8日在迪拜启动项目建设,从5月到7月,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经来自国际水稻所,印度、埃及、阿联酋和中国等五名专家组成的国际联合测产专家组对首批成熟的品种进行了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亩产量(来自2014年FAO统计数据)。
8、古诗文名句填空。
(1)青青子衿, 。(《诗经》)
(2)江天一色无纤尘,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月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4) ,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孟子》)
(6)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借景抒情,流露出对家国的眷恋,对前途悲观失意的句子是: “ ? 。”
(7)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 ”一句表现了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在《观刈麦》中“ , ”一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9、 大青衣
胡玲
①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纷纷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②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很多人的梦想。
③日落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涌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李大户家院里,灯火通明,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人,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青莲猫起身子,铆着劲儿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④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柳月如眼波流转,一翘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⑤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⑥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可不管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⑦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⑧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少了。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看客寥寥无几。青莲的满腔激情,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消散。
⑨一天,一个打扮时尚的男人来剧团找青莲。青莲小姐,我们公司正在包装歌星,以你的形象和唱功,绝对能够火,你可有兴趣?青莲想也没想,说,我没兴趣!男人说,传统戏在本地已经没市场了,现在还有谁看戏?说着,男人把一张名片放在桌上。青莲小姐,走阳关大道,还是在一棵歪脖树上吊死,由你自己决定。说完,男人离开了。
⑩那天,男人的话不断在青莲脑子里回荡,令她坐立难安。她去找柳月如。师傅,有人说我可以做歌星。柳月如说,咱们是唱戏之人,并非戏子。青莲说,没人爱看戏了,我想另寻出路。柳月如说,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唱下去。青莲脱下戏服,说,不,我再也不唱独角戏了。柳月如说,你出了剧团,咱们的师徒缘分也就尽了。青莲含着泪,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剧团的大门。
⑪青莲果然火了,唱歌、商演,她春风得意。热闹精彩的生活,使她早就淡忘了剧团、走穴和柳月如。
⑫五年后的一天,青莲和老板在咖啡厅商谈演出事宜,点了杯咖啡喝起来。青莲去得早,不远处,有几个年轻人望着她窃窃私语。作为明星,她早已习惯了人们对她的关注和议论。看,那不是歌星青莲吗?她唱歌挺好听的。听说她以前是唱青衣的。她的唱功、动作、神态都有传统戏的影子。原来她以前是唱戏的啊,怪不得她唱歌有种与众不同的味道。他们的话飘进青莲耳朵里。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
⑬老板来了。青莲说,你当初为什么觉得我能唱出来?老板一笑,因为你有戏剧底子,唱得有特色,要不然,你怎么会红?要知道,现在会唱歌的人一抓一大把。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⑭晚上,青莲做了一个梦。梦里,柳月如和青莲唱白蛇传。柳月如演白蛇,青莲反串法海,两人对打起来,青莲一剑刺穿了柳月如的胸膛,柳月如倒在戏台上,鲜血染红了她的白衣。青莲从梦中惊醒。
⑮第二天,青莲取消所有活动,赶到县剧团,却发现大门紧闭,向周围人打听,才知道,剧团生意冷清,半年前已经倒闭了。
⑯青莲找到柳月如家里,看到的是柳月如的灵位。守灵的老太太说,我是月如的表姑,你是青莲吧?青莲一惊,你怎么知道?老太太说,月如说过,你迟早会来的。青莲问,师傅怎么走了?老太太说道:月如是个戏痴啊,爱戏的人越来越少,懂戏的人越来越少,她整日郁郁寡欢,剧团倒闭后,她大病一场。昨晚,她走了。临终前,她叮嘱我把一样东西交给你。说着,老太太拿出一个盒子递给青莲。青莲打开,是一套青衣的戏服,正是她初次看师傅唱戏时穿的那套。
⑰师傅!青莲怆然泪下,跪倒在柳月如灵前。
⑱没多久,县剧团重新开张。剧团的老板不是别人,正是青莲。锣鼓铿锵,乐声四起,青莲一袭飘逸的青色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
【1】小说围绕青莲写了哪几件事?
【2】品析句子。
(1)柳月如眼波流转,一翘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
(2)青莲内心如同被投进一块大石头,波涛汹涌。
【3】简述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4】小说以“大青衣”为题好在哪里?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校长的雨靴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覚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避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牌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泥渍的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見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程亮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乗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放一些辣子,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乗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睛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
B.“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现实环境需要,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的转变。
C.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2】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老校长这一形象跃然纸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
B.“我”是见证者,小说详写了“我”以同事的身份陪同老校长进城搬书的内容,亲眼见证了老校长对雨靴的依恋、依赖。
C.“我”是参与者,“我”亲身经历了老校长穿西装配雨靴的不伦不类等经历,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D.“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作品语官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风趣,看似一本正经的叙述,给人诙谐、滑稽的感受。
B.质朴自然,善于运用口语,富有乡土气息。
C.恰当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生动活泼,有画面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D.结尾语言优美含蓄,精辟深刻,引人深思,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
11、记叙文阅读。
大声地生活
林夕
①那天,我领着女儿上街,在一个书摊前选了两本书,手仲到兜里掏钱,突然碰到一只手,我吓了一跳,禁不住“哎”了一声,就见一个男人嗖的一下转身离开了,留给我一个穿黑色皮夹克的背影。女儿在旁边连忙问:“妈妈,怎么了?”
②我小声说:“有小偷。”
③女儿大声说:“在哪?快抓住他!”
④我用手指了指那个背影,小声说:“就是他,不过没偷着,别吱声。”
⑤想不到女儿冲着那个背影大声地喊道:“坏蛋!小偷!谁让你偷我妈妈的钱?再倫我就报告警察!”
⑥我吓得用手猛拉女儿两下:“别喊了,你爸爸不在这儿小心他会打我们!”
⑦“他敢!有警察呢。妈妈,快把电话拿出来,打110。”女儿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我有些害怕地看着那个背影,生怕他回转身来打我们母女二人。可是,他没有,他走得更快了,走到街角拐弯处,急忙钻进胡同里,看不见了我这才松口气,这时女儿拉拉我的手,生气地说:“妈妈,你为什么不报警?你看你让他跑了,他又去偷别人了。”让她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就冲着地说:“你大声嚷嚷什么?”“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
⑧我望着オ8岁的女儿,哑口无言,想了一会,只好说:“算了,算了,我们买书吧!”我又从兜里掏钱。想不到女儿拦住我又冲那卖书的人大声说:“我看见你刚才用那样的眼光看我妈妈,你肯定是看见小偷掏我妈妈的兜,可你为什么不说?你帮助坏人,我们不买你的书了!”说完,拉着我就走。我这才想起来,刚オ小偷在我旁边,我和小偷正对着书,卖书人看着我往外掏钱,定也看见了小偷正在我的钱。我不满地看着他,他也看看我把头扭到一边去,什么也没说。我牵起女儿的手,大声地说:“走,我们不买了!”
⑨我领着女儿上了回家的公共汽车,女儿瞪着一双眼晴,东瞧瞧,西望望,一路巡视,好像在找什么,我拉了地一下,小声问地:“你干什么呢?”
⑩“我看有没有小偷!”声音洪亮,传遍整个车厢。周围的人愣了一下,接着哄笑起来。
⑪旁边一个小伙子说:“就你这噪门,有小偷也早让你吓跑了!”另一位中年妇女好心地说:“要是你真看见小偷,可别这么喊,他会打你的。”
⑫女儿扬起脸,冲着他们说:“我就要大声喊,让那些坏人怕我们,让他们不敢再做坏事!”我张了张嘴想说地却没有说出。
⑬周围突然变得安静起来,人们都闭紧嘴巴不再说话了。
⑭车停了,我领着女儿下了车。
⑮这时候,我就想:也许我们大人的话,不一定就是对的,至少我们在使用声音这个问题上,就不如小孩子: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嚷嚷,我们对父母也曾大过嗓门,我们对朋友同事也曾高声叫喊,唯独,我们面对危害我们的坏人,却能保持沉默。
【1】文章写“我”带着女儿上街发生的故事,请初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完成填空。
事件 | 女儿的表现 | 女儿性格 | “我”的心理和表现 |
买书遇小偷 | 大声喊抓小偷 | ①______ | ②______ |
掏钱买书时 | 大声说卖书人 | ③______ | 不满,后拒绝买书 |
坐公交回家 | 大声说找小偷 | 警惕性强 | ④______ |
【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让她这么一说,我有些脸红,周围的人都看着我,我心里有些别扭,就冲着地说:“你大声嚷嚷什么?”“我就大声嚷嚷,好让坏人怕我们,你那么小声,好像我们是坏人似的!”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我”是一位自私懦弱、竭力保护女儿却又管不住女儿的“妈妈”,对女儿的行为只能无奈地听之任之。
B.车厢里的人们都冷漠地接受了女儿在车厢里的巡视,是因为他们觉得女儿是小孩子,天真有趣,无知无畏。
C.第③段“卖书人”将头扭到一边去,展現了“卖书人”胆小怕事没有提醒别人而羞愧不安。
D.文章中女儿是正面形象,其他所有出现的人物都是为表现“女儿”形象服务的反面形象,起到了衬托的作用。
E.文章以小见大,在细小的生活镜头下折射出社会现象中的大问题,呼吁读者,都要如女儿一样大声地生活,社会才会更加安静和谐。
【4】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谈谈文题“大声地生活”的理解?
(链接材料)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一位奔修而愚的国王每天只顾着換衣服。一天王国来了两个骗子,他们声称可以制作出一件神奇的衣服,这件衣服只有圣贤能看见,愚人看不见。骗子索要了大量财宝,不断声称这件服多么华贵以及光彩夺目。被派去的官员都看不见这件衣服,然而为了抢盖自己的“愚昧”,他们都说自己能看见这件衣服,而国王也是如此,最后穿着这件看不见的“衣服”上街游行,一个儿童大声地说出了真相:“他什么也没穿啊!”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依据语境,选择恰当的选项。(只填序号)
经典名著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让我们过目不忘:赤壁之战中,东吴都督周瑜巧施连环计,令 ① (A.黄盖B.黄忠)诈降,火烧曹营;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武艺超群,因 ② (A.醉打蒋门神B.误入白虎堂)被刺配沧州;孙悟空神通广大,却因 ③ (A.大闹天宫B.偷吃人参果)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在仙台学医的鲁迅,因受 ④ (A.询问裹脚B.看电影)事件的影响,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一个个生动传神的故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