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他努力工作,兀兀穷年,却还是没有得到老板的赏识。
B. 谁见过顽石发芽?谁见过石头拔节?昆明石林如此巧夺天工的自然奇观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C. 日本帝国主义想让我们沦为亡国奴,难道我们就该引颈受戮不成?
D. 在校艺术节活动表演中,刘明的剑舞在众多同学中艺压群芳,鹤立鸡群。
2、选出下列对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词的上片写景,生动描写了边塞秋天奇异的自然风光,渲染了紧张热烈的气氛,为下片抒情打好基础。
B.词的上片写景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如“雁去无留意”,既写出秋来塞下天气极寒冷,也流露出作者孤寂的情绪。
C.词的下片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的复杂情感,也体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
D.词的境界阔大,形象鲜明,描写真切,抒情深沉含蓄,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我县各初中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阅读热情。
B. 在教育部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C. 12月16日开始,受不利天气形势影响,中国出现大范围持续重度空气污染,雾霾最严重时段,部分地区PM2.5浓度峰值会超过500微克/立方米。
D. 2016“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继续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在推选出“最美乡村教师”的同时,特别增设一个团队奖,授予那些积极参与志愿支教的大学生团队。
4、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B.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C.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
D.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5、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黄生借书说(节选)
①“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②“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选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
【2】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B.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D. 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3】下列对选文写作意图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
B. 由“书非借不能读”引发“天下物皆然”的深入思考。
C. 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抒发对少时岁月的“可惜”之情。
D. 由黄生借书一事缘起,勉励青年人创造条件发愤求学。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7、 材料一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区别
| 普通感冒 | 流感 |
病原体 | 多种病毒 | 流感病毒 |
流行范围 | 散发 | 常发生大流行 |
流行季节 | 季节性不明显 | 晚秋和初冬 |
传染方式 | 空气飞沫,但传染性弱 | 空气飞沫,但传染性强 |
传染频率 | 每年可患两次以上 | 最多每年一次 |
典型症状 | 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咳嗽、轻度发烧、头痛、咽痛、声音嘶哑等。 | 全身症状较重:高烧,伴有全身肌肉、关节疼痛,极度疲乏和虚弱,头痛较重 |
病程 | 3到5天即可自愈 | 病程一般数周 |
材料二
秋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节,学校应该怎样来预防儿童流感的暴发呢?
学校要创造良好卫生的环境,每天开窗通风,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一些室内空气消毒措施,同时做好儿童课桌椅和玩具的消毒与清洁工作。学校要积极做好预防流感的健康教育工作,教育小朋友养成勤洗手和正确的洗手方法,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要加强晨检和巡检工作,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烧、咳嗽或咽痛等表现,应通知家长带孩子及时就医,以免发生学校内传播。学校一旦发现流感样病例的聚集性疫情,要及时向所在区疾控中心报告,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开展疫情处置工作。
材料三
对接种率低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接种率仅2﹪,为何大家不愿意接种?a“担心疫苗质量和安全性”的占三成以上。b、“对流感疫苗不太了解”的占26.5﹪。c、“接种疫苗不能降低得流感的可能性”的占17.8﹪。d、“流感是小病,不需要接种疫苗”的占5.0﹪。e、余者为其他原因。
【1】根据材料三你得出哪些结论?(答出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一,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有特定的发作期,普通流感则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作。
B.流感比普通感冒严重,但是一般情况下,个人每年得流感的次数少于普通流感。
C.流感比较突出的症状是发高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常会发生比较大规模的传染。
D.流感常伴有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呼吸道严重不适,极度疲劳等症状。
【3】根据材料二,预防学校流感爆发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4】某市政府想对接种疫苗费用进行补助,以提高疫苗接种率,你认为这项政策是最有效的措施吗?为什么?
8、古诗文填空。
(1)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____________,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____________,半竿斜日旧关城。(纳兰性德《浣溪沙》)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毕业在即,同窗三年的好友即将分别,设想你送挚友远离时依依不舍的情景,此情此景似乎再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境。(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秋虫六忆——忆捉(有删改)
王世襄
⑴只要稍稍透露一丝秋意——野草抽出将要结子的穗子,庭树飘下尚未全黄的落叶,都会使人想起一别经年的蛐蛐来。“蛐蛐”一叫,秋天已到,更使我若有所失,不可终日,除非看见它,无法按捺下激动的心情,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细弦,一头系在蛐蛐的翅膀上,一头拴在我心上, , 。
⑵由于性子急,想象中的蛐蛐总比田野中的长得快。立秋前,早已把去年收拾的“行头”找出来。计有:铜丝罩子、蒙着布的席篓、帆布袋和几个山罐、大草帽、芭蕉叶、水壶、破裤褂、雨鞋,穿戴起来,算得上一个披挂齐全的逮蛐蛐的人了。
⑶立秋刚过的一天,一大早出了朝阳门。顺着城根往北走,一会儿来到水塔东墙外,顺着小路可直达胡家楼李家菜园后身的那条沟。去年在那里捉到一条青蛐蛐,八厘多,斗七盆没有输,直到封盆。忘了今年雨水大,应该绕开这里走,面前的小路被淹了,漂着黄绿色的沫子,有六七丈宽,南北望不到头。只好挽着裤腿,穿着鞋,涉水而过。
⑷来到西灞河的小庙,往东有几条小路通东灞河。路两旁是一人来高的坡子。我jiǎo xìng地想,去年干旱,坡上只有小蛐蛐,今年应该有大的了。
⑸坡上逮蛐蛐,合乎要求的姿势十分吃力。一只脚踏在坡下支撑身子,一只脚蹬在坡中腰,将草踩倒,屈膝六十度。弯着腰,右手拿着罩子等候,左手用扇子猛扇,四肢没有一处闲着。一条坡三里长,上下都扇到,真是太费劲了。最难受是腰。弯着前进时还不甚感觉,要是直起来,每一节脊椎都酸痛,不由得要背过手去搥两下。
⑹坡上蛐蛐不少,但没有一个值得装罐的。我真热了,头上汗珠子像黄豆粒似的滚下来,草帽被浸湿了,箍得头发胀。小褂湿了,溻在身上。裤子上半截是汗水,下半截是露水,还被踩断的草染绿了。我也感到累了,主要是没有逮到好蛐蛐,提不起神来。
⑺现在只有走进庄稼地了。玉米地、麦子地都不好,只有高粱夹豆子最存得住蛐蛐。豆棵子经水冲,倒在地面,水退后,有的枝叶和黄土黏在一起,蛐蛐就藏在下面,找根棍一翻,不愁它不出来。
⑻日已过午,初秋的太阳那样毒,尤其是高粱地,土湿叶密,潮气捂在里面出不去,人处其中,如同闷在蒸笼里一般,说不出那份难受。忽然噗地一声,眼前一亮,落在前面干豆叶上,黄麻头青翅壳,六条大腿,又粗又白。我扑上去,但拿着罩子的手直发抖,不敢果断地扣下去,怕伤了它。又一晃,跳走了。还算好,没有连着跳,它向前一爬,眼看钻进了悬空在地面上的高粱根。这回我沉住了气,双腿一跪,拿罩子迎在前头,轻轻用手指在后面顶,一跳进了罩子,我连忙把罩子扣在胸口,一面左手去掏山罐,一面三步并作两步跑出了高粱地,找了一块平而草稀的地方蹲了下来,把蛐蛐装入山罐。这时再仔细端详,确实长得不错,但不算大,只有七厘多。刚才手忙脚乱,眼睛发胀,以为将近一分呢。自己也觉得好笑。
⑼山罐捆好了,又进地去逮。一共装了七个罐。还是没有真大的。太累了,不逮了。回到西灞河庙前茶馆喝水去。灌了七八碗,又把山罐打开仔细看,比了又比,七条倒有三条不够格的,把它们送进了席篓。
⑽太阳西斜,放开脚步回家去。路上有卖烧饼的,吃了两个就不想吃了。逮蛐蛐总是只知道渴,不知道饿。到家之后要等歇过乏来,才想饱餐一顿呢。
【1】根据拼音写汉字。
jiǎo xìng(_______)
【2】填入第⑴段画线处的语句,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那边叫一声,我这里跳一跳 B.那边扇一下,我这里跳一跳
C.那边叫一声,我这里抖一抖 D.那边扇一下,我这里抖一抖
【3】请分析第⑵段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第⑶段至第⑽段具体描写了“我”捉蛐蛐的辛苦一天,请概括:(不超过格子规定的字数)
(1)一大早出门,不得不穿着鞋涉水过沟。
(2)早晨在坡上,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却一无所获 。
(3)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手忙脚乱,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⑻段中画线句的妙处。
1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各题。
那些生命里的“小”温暖
⑴生命中,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温暖,摇曳于岁月的枝头;尘世里,总有一朵心花悄悄绽放,成为最美的守候。人生,总会有些不期而遇,温暖着你,焐热你的生命。
⑵听朋友讲他单位里的故事,说有一天早晨,一个小青年斜挎着背包到他们单位推销办公用品,没敲门,就探头缩脑地钻进了办公室。小青年没开口,脸先红了。因朋友的位子刚好临近门口,他一进来就被朋友发现了。朋友准备上前阻止他,可他这时已经进来了。
⑶那天很不凑巧,单位领导正在他们办公室里检查工作,被这个小毛孩撞了个正着。小青年说,我是……他刚开口,话还没讲完,就被朋友的领导怒目而视一通臭骂地轰了出来。小青年惊慌失措地退出来后,站在门口,窘的很,灰溜溜要走。朋友立马跟了出来,随手关上屋门,拉了他一下。两人在楼梯拐角处站定,朋友才拍着他的肩头温柔地说,兄弟,加油!谁不是从这个时候走过来的?
⑷那一刻,朋友看见小青年的肩头耸了一下,眼睛潮湿了。走的时候,小青年说:“谢谢大哥!”说这个话的时候,他的脸上已经有了灿烂的笑容。
⑸故事听完后我问朋友,为什么要安慰和鼓励他。朋友笑了笑,说,一看样子我就敢断定他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从他身上,我一眼就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⑹成长中,谁不需要鼓励和安慰呀!他轻叹一口气说。
⑺假日,骑摩托车带老婆和孩子回乡下老家玩。因为路况的问题,车跑得很慢。
⑻有那么很长一段土路,我从车的反光镜中窥到,车后不远处有一个青年骑着电瓶车一路尾随着我们。我的心忽地有了几分忐忑。
⑼车到一个路口的时候,我慢了下来。身后尾随的电瓶车刚好赶上来,和我们并驾齐驱。我紧张地拉了拉身后的妻子,提示她注意腰间斜跨的包。妻子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愣着问干什么。我并不理她,转头盯了一眼跟上来的青年。
⑽大哥,你的车转向灯没关。一个青涩的男中音从身旁飘过来,柔柔的,暖暖的。
⑾我转过脸看他,他微笑时帅气的样子,犹如路边盛放的野花,散发出阳光的味道。
⑿一日,下班回家,徒步经过一个工地。我看见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子在工地旁边的一条小路上蹲着,不知在看什么。
⒀我好奇地走过去看他。骄阳下,他缩在一个土堆旁,头顶冒着热气,正专心致志地低头往下看,身下是一团被他罩出的浓重的黑影。
⒁我问他在干什么,他抬起头来,一脸伤心地说,叔叔,我在给蚂蚁找家——推土机把它们的家给毁了,它们找不到家了。我蹲下身,和他凑在一起,一块儿观看地上的蚂蚁。我看见有几只惊慌失措的蚂蚁,在几个土坷垃中翻山越岭,疲于逃命,仿佛是一时找不到方向,它们在泥土里爬过来又爬过去。
⒂看了一会儿,我笑了,劝他,别管它们,它们会找到新的家的。孩子却噘着嘴,说,它们的妈妈找不到它们会很伤心的,我要等到它们的妈妈来了再走。
⒃我一时不知怎么规劝他,站起来走了。走了很久,回过头来又看他,看见他仍旧一动不动地锁在原处。他瘦小的身影,在这个正午的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那么的单薄。
⒄一路上我在想,他在等蚂蚁的妈妈出现,却不知,此时家里,他的妈妈正在焦急地等他回家呀!
⒅原来,人这一生会遇到许多不期而遇的温暖,是这些人的善良、这些人的单纯,才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温暖故事发生。如果,你刚好遇到,请感谢这些人,也请你把同样的温暖带给他人,焐热他人的生命。
【1】选文记叙了哪些生命中“小”温暖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析选文第⑶段和第⒁段中两个“惊慌失措”的具体原因。
【3】选文第⑷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⑾段画线的句子。
他微笑时帅气的样子,犹如路边盛放的野花,散发出阳光的味道。
【5】请分析第⒃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仍旧一动不动地锁在原处。
【6】选文第⒅段有什么作用?
【7】读了选文,你内心一定有所触动,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书籍是记录文字的载体,最早的文字我们都清楚是甲骨文,记录在动物骨头上,这些龟甲、兽骨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纸张”。但是甲骨与甲骨之间只能采取堆放的形式使文字间连续阅读,所以那时候还没有出现装帧。包括后来出现的记录在青铜、玉石、陶器上的文字,也都未出现装帧形式。
②直到刻在竹片上的简策出现,书籍的装帧艺术才刚刚崭露头角。简策的使用始于何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它的盛行阶段应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之间的八百多年时间。现我国已大量出土了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代的简策。单是一根简的容量不可能记录一篇文章,这时就真正出现装帧。他们将竹片或木片按顺序用绳子编连起来,又卷成圆筒状,这就是真正意义上最早的书籍。但由于一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一马车的简策才能装下,由于太过笨重,携带与阅读很不方便。
③后来又出现了书写在丝绸上的帛书,它有较轻便,易携带等优点。帛书的装帧形式有折叠和卷轴式两种形式,折叠式是写在整幅帛上,由于难于卷收,故折叠放置;卷轴式是写在半幅宽的帛上,然后以一根棒子为轴心将帛书从尾向前卷成帛卷。
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张满足了古人经济及精神生活。文字从此书写在了纸张上。纸质书最早的装帧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两晋南北朝至五代时期最为流行卷轴装。存世的敦煌遗书,绝大多数都是卷轴装。但它的制作手续复杂、麻烦,同时在阅读时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为了避免卷轴装的缺点,卷轴装的形式在唐代后期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发明了经析装。它是将纸一反一正反复折叠,再将这叠书的前后各加一硬纸,加以保护。从外形上看,经折装已具备现代书册的形式了。旋风装和经折装一样都是从卷轴装发展演变而来的,旋风装是以一厚纸作底,然后将书页粘在底纸上,像贴瓦片那样叠加纸张,也需要卷起来收存。它具备了翻阅方便,制作简单的优点,是世所罕见的风格。由于旋风装用久之后,折缝处往往容易断裂,蝴蝶装问世,蝴蝶装是在宋代雕版印书技术出现后,引起的书籍生产方式和书籍装帧形式的巨大变化。以有字的一面对折,背面向外、折口向右集齐作书背,形成书芯。书背用浆糊粘连,再用一张厚纸作为书皮包裹书背,这就有利于保护书籍。书页的形状,以及开合的样式,非常像蝴蝶的翅膀,因此这种装帧形式被形象地称为蝴蝶装。但由于书都是单层的,纸较薄,印刷面容易粘连,阅读时往往是先见到纸背,而且读一页书就要连翻两页才能继续读下去,故很不方便。到明代以后,蝴蝶装就逐渐被包背装所代替。包背装是将书页背对背地折起来,使有文字的一面向外,空白页折在里面,装订后即无法看到,彻底解决了蝴蝶装每隔两页就有两个空白页的缺陷。然后将书页的两边粘在书脊上,再用纸捻穿订,最后用整张的书衣绕背包裹。由于包背装竖放易磨损,于是线装书开始盛行。线装采用两张与书页大小相同的书皮,书册上面一张,下面一张,与书背戳齐,然后打眼订线。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清代以后,在西方书籍装帧的影响下,又涌现了多种新的形式,这里就不必细说。
【1】概括本文主要说明的内容
【2】按照书籍装帧形式发明的先后给以下三幅图排序,并说说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演变的宗旨是什么。
答:顺序: ____________
演变的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材料一,借助文章相关知识,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阅读材料二,结合文章相关知识,说说“韦编三绝”的另外的原因。
材料一:
元代吾衍《闲居录》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清朝高士奇在《天禄识余》中也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此制在唐犹然。其后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
材料二:
【韦编三绝】成语典故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孔子十分好学,晚年还坚持研究《易》,反复阅读钻研,以致把捆竹简的牛皮带都磨断了多次,终于把研究的心得写成十篇文章。韦编,指熟牛皮。此典故常用来比喻读书勤奋。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平凡的目子构成了每个人自己的时光,学习、阅读、游玩、交友……很多时光是否也是值得怀恋的?其实,在属于自己的时光里,我们应该常常回味一下,思考一下,沉淀一下。如此,你会发现:再平凡的日子也会有它的亮色。
请以“ 的时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字数不少于600字。(2)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否则扣分,直至零分。(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