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寒三友”指 , 《墨梅图题诗》的作者是 代___________,他夸赞梅花不要人夸好颜色, 。
2、我会查字典,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夺”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再查音节(______)。“夺”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强取;抢;②争取得到;③胜过;压倒;④冲出。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强词夺理(______)夺冠(______)夺门而出(______)先声夺人(______)
(2)许:①称赞,承认优点;②允许;③表示程度;④或许
许多(______) 也许(______) 赞许(______)
3、根据意思写词语。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四字词语,连成一段话。
想到即将要与母校、老师、同学分别,我真有些_________。回想起刚入学时,我们是一群_______的儿童,是老师______地工作,把我们培养成了_______的少年。还记得绿茵场上留下了我们拼搏的汗水,每年的运动会,我们全班同学_______,取得一个又一个第一。六年的__________,我们已经成为了_______的好朋友,在临别之际,我祝愿母校______,祝愿老师___________,祝愿同学_________。
2.过年时碗摔碎了,要马上说:____________
4、查字典,解释加点的字、词。
1、有人布施铁块。
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
席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毫无倦意。
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哉游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会写赠言吗?把下面几条赠言分别送给老师和几种不同性格的同学。
老师 真诚 意志坚强 悲观 惰性较强 心胸狭窄 缺乏自信
(1)送给 的: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
(2)送给 的朋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3)送给 的朋友: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
(4)送给的: 的同学: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像你所想的如此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路走好!
(5)送给 的同学: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6)送给 的同学: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7)送给 的同学:宽容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和谐的人生色彩,让宽容永驻我们的心田。
6、课内阅读。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以“好雨”开头,作者称赞春雨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第二联、第三联分别是从什么感觉来写春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写春雨滋润万物,悄然无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美文来欣赏。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①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②;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④.一代天骄⑤,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注释】①北国:指我国北方。
②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这里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③顿失滔滔:指黄河因结冰而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④风骚:本指辞藻。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诗经•国风》和屈原的《离骚》),泛指文学。
⑤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北方某些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1】这首词上阕描写了________,下阕抒发了________。
【2】找出词中的比喻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
【3】你喜欢毛泽东的这首词吗?说一说理由。
________
【4】如何理解词中最后两句话?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
【5】把你知道的毛泽东的词再写下一首。
________
8、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一天过下去。根据我的估算,我是在9月30日登上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岛。当时正是秋分前后,太阳正好在我的头顶上,所以我估算自己是在北纬9度22分的地方。
在岛上待了十一二天以后,我忽然想到,由于没有本子、笔和墨水,我将没法估算日子,甚至分不清休息日和工作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并把它做成一个大十字架,竖在我第一次登岸的地方,上面刻着:“1659年9月30日,我在这里登岸。”在这根方木杆的侧面,我每天用刀子刻一道痕,每第七道刻痕比其他的长一倍,每月第一天的刻痕再长一倍,这样,我就有了日历。
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有几件虽然不值什么钱,对我来说却很有用。比如笔、墨水,还有纸,在船长、大副、炮手和木匠保管的物品中找到的几个包裹、三四个罗盘、几台数学仪器,还有日晷、望远镜、地图和航海类的书籍。我把它们一股脑儿堆在一起,以备不时之需。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听到从来没有听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______)
(2)形容一个地方偏僻荒凉,见不到人家。(______)
【2】“根据我的估算,我是在9月30日登上了这个荒无人烟的岛。”这个“估算”能否换成“计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对“鲁滨逊”的______描写,这样做是为了__________。
【4】“我”把笔、墨水、纸、罗盘等一股脑儿堆在一起,不管有没有用,体现了________。
【5】联系全文,你认为鲁滨逊活下去有没有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心品读短文,回答问题。
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寒夜,在吉尼亚北部,一个老人等在渡口准备乘船过河,寒冷的冬季小霜雪使他的胡子像上了一层釉,看来他的等待似乎是徒劳的。刺骨的北风使他的身体冻得麻木僵硬了。
突然,他听到沿着冰冻的羊肠小道上传来了有节奏的由远而近的马蹄声。怀着焦急的心情,他打量着几个骑马的人依次从他身边过去了。待最后一个骑手经过他时,老人站在雪中僵直得像一尊塑像,就在将要擦身而过的一瞬间,老人突然看着那人的眼睛说:“先生,您是否让一个老人和您骑一匹马共行?您知道,单凭用脚走,人是很难通过这一段路的。”
骑者勒住了马,回答:“确实是这样,上来吧!”看见老人根本无法移动他那冻得半僵的身体,骑手跳下马来帮助老人上了马,骑手不仅把老人驮过河,而且送他到他要去的地方,那里有数英里远。
当他们走进一座小而舒适的村舍时,骑手的好奇心(促进 促使)他问道:“先生,我注意到您让其他几个人过去而没有请求帮助,而当我经过时您却留住了我,借用我的马,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如此一个寒冷的冬夜,您却等待在这里并截住了最后一个骑手,如果我拒绝您的要求并把您留在这儿,结果会是什么?”
老人慢慢地下了马,以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骑手,回答说:“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一些时间,但我以为我知道谁有更好的美德。”老人继续说道“我仔细观察几位骑手,立即看出他们没有关心我的处境,这时候就是我求他们帮忙也无济于事。但是,当我仔细一看您的眼睛,仁慈和同情之状是相当明显的。我知道,当时当地,您的友好态度使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使我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得到帮助。”
那暖人肺腑的评价深深触动了骑手,“您的评价把我形容得太伟大了。”他告诉老人,“可能我以前从事过于(忙碌 匆忙),所以我对别人的帮助太少了。”说完这些,那名骑手 ——托马斯·杰斐逊总统调转马头,踏上了通往白宫的路。
【1】“僵”用音序查字法应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
【2】请把文中不合适的词画去。
【3】请把本文的主要内容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1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老人被冻的样子的句子画上横线。
【5】面对这位被冻的老人,最后一位骑手是怎样做的?请用波浪线画出。
【6】老人是怎样分析最后一位骑手的眼神的?他为什么等到最后一个骑手才寻求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喜欢文中的骑手吗?他具有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
【8】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木偶戏(节选)
①布袋木偶产生于明朝。( )布袋木偶头部连在布袋上,艺人用手伸入布袋内操纵木偶,( )称“布袋戏”。 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民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布袋木偶是把木偶头和木偶的衣服连接起来,衣服像一条口向下开的布袋。表演时,艺术家把手伸进这布袋型的衣服里,食指套进木偶头腔内,大拇指和另三个指头套进左右两个衣袖里,靠着灵活自如的手指掌控,把各种木偶角色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经典传统剧目有《大名府》《雷万春打老虎》等。布袋木偶分为泉州的南路和漳州的北路两大流派。
②关于布袋木偶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据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有一秀才,姓梁名炳麟,因屡试不第,颇为灰心。这年,他再赴省城福州会试,问卜于九鲤仙公庙,当天晚上梦见仙公执其手,题上“功名在掌中”五个字。梁炳麟醒后,以为神明指示有“掌握”和“易如反掌”之意,不料再次名落孙山。梁秀才认为神明戏弄自己,遂断绝仕意,以其满腹文史知识为材料,在乡里说书为生。一天,他偶见提线傀儡戏的演出,略有所感,乃自雕木偶,以手掌代线操作,而木偶操作更见灵活。梁炳麟于是用裨官野史的记载编造戏文,演于乡里之间,以抒胸中愤懑。但读书人的脸皮薄,他又采用“隔帘表古”的形式表演,也就是隔着帘幕,做有表演性的说书。孰料就此轰动,到处争相聘演,声名鹊起。梁炳麟这才悟出神明所示“功名在掌中”之意,而俗称“布袋戏”的掌中戏也就流传了下来。
【1】在文中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给加点字注音。
傀儡(______) 裨官野史(______)
【3】解释下面词语。
屡试不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名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短文填空:
布袋木偶产生于___朝;经典传统剧目有《______》《雷万春打老虎》等;分为泉州的(________)和漳州的(_______)两大流派。
【5】从文中找出布袋戏是怎样表演的,用“ ”画出来。
【6】简要说明秀才梁炳麟是怎样发明木偶布袋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2自然段引用传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短文,说说你对“功名在掌中”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国还有一种和木偶戏类似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是人操纵兽皮或纸板做成的玩偶进行表演的。它的名字是(_______)。
12、阅读
____________
一天中午,烈日炙烤着大地,知了不时鸣叫:“热死了,热死了……”
吃午饭时,我向妈妈提了个问题:“妈,有这样一个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什么意思?”妈妈想了想说:“娜娜,现在不解释,下午带你去游泳吧。”我一听去游泳,特别高兴,一下子就把一碗饭吃得精光。
下午,妈妈带我去东门河,路上,我又提起了那个问题。妈妈说:“游泳时你会明白。”
到了河边,我换上游泳衣就钻进水里。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蛙泳,有时还来个鲤鱼跳龙门,妈妈不时地夸奖我,我快活极了。
突然,妈妈好像想起了什么,不再欣赏我的精彩表演,对我说:“向上游。”我听清了妈妈的话:“向上游?哼,有什么了不起,游就游。”
于是,我奋力向上游,一个大浪过来。我来不及躲避,被呛得鼻子发酸,耳朵里也灌了水,竟顺流而下,我只好游到浅滩。过了一会儿,我又迎着急浪向上游,但感到越来越吃力,双脚像灌满了铅。我使出吃奶的力气,只前进了几次,稍一松劲,就被急浪冲到岸边……
妈妈见此情景对我说:“你体会到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思了吗?”“什么?”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刚才向上游,稍不努力,不仅不能前进,反而后退。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向水流相反方向行船,不努力前进就会后退。它也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迎难而上,时代的潮流就会抛弃你。”
哦,听妈妈这么一说,我仿佛懂得了许多……
【1】在短文前的横线上加个合适的题目。
【2】在文中找出符合下面要求的句子。
找出文中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本义。________。
找出文中的一个拟人句。________。
【3】给短文选择正确的中心思想____
A. 本文告诉人们“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举例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迎难而上。
B. 妈妈让“我”在实践中明白“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说明这种教育方法非常好。
13、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校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__。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句俗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默读这句话,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恐怕”在这里是恐惧、害怕的意思。 (______)
(2)句中的破折号是表示解释说明的意思。 (______)
【5】读文段,说说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说你的家乡过春节有哪些习俗,试着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住的梦
老舍
在北平与青岛住家的时候,我永远没想到过:将来我要住在什么地方。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在抗战中,我在重庆住了六年。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像房屋,使我会做梦了。我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
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但是,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像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地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这个绿色会像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字的小说。
假若青城山去不成,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不过,春夏之交,它有雾,虽然不很热,可是相当的湿闷。再说,一到夏天,游人来得很多,失去了海滨的清静。美而不静便至少失去一半的美。秋天,游人都走开,这地方反倒更可爱些。
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论天气,不冷不热。论吃食,苹果,梨,柿,枣,葡 萄,每样都有若干种。至于北平特产的小白梨与大白海棠,恐怕就是乐因中的禁果吧,连亚当与夏娃见了,也必滴下口水来!果子而外,羊肉正肥,高梁红的螃蟹刚好下市,而良乡的栗子也香闻十里。论花草,菊花种类之多,花式之奇,可以甲天下。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衣食住行,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即使没有余钱买菊吃蟹,一两毛钱还可以爆二两羊肉,弄一小壶佛手露啊!
冬天,我还没有打好主意,香港很暖和,适于我这贫血怕冷的人去住,但是“洋味”太重,我不高兴去。广州,我没有到过,无从判断。成都或者相当的合适,虽然并不怎样和暖,可是为了水仙,素心蜡梅,各色的茶花,与红梅绿梅,仿佛就受一点寒冷,也颇值得去了。昆明的花也多,而且天气比成都好,可是旧书铺与精美而便宜的小吃食远不及成都的那么多,专看花而没有书读似乎也差点事。好吧,就暂时这么规定:冬天不住成都便住昆明吧。
那时候,飞机一定很方便,我想四季搬家也许不至于受多大苦处的。假若那时候飞机减价,一二百元就能买一架的话,我就自备一架,择黄道吉日慢慢地飞行。
(选自《读天下》2017年7月刊,有删改)
【1】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 ,错的打“×”)
(1)作者对重庆住处的好感在叙述中真实流露。(____)
(2)本文语言诙谐幽默,行文有条理、有详略。(____)
【2】作者选择一年四季的居住地各有理由。 简要概括,完成表格。
季节 | 春 | 夏 | 秋 | 冬 | |
理想住地 | 杭州 | 青城山 | 北平 | 成都 | 昆明 |
选择理由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天气合宜、(_________)、 景色宜人 | 花多、小吃多、旧书铺多 | (_________)、(__________) |
【3】读句子,完成练习。
(1)“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反复写自己“没有看到”“不晓得”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山有红叶可见,北海可以划船虽 然荷花已残,荷叶可还有一片清香。”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散文的语言文字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个性。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将下列句子改写成“把”字句或“被”字句。
1.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鱼儿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
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要求改写句子。
(1) 王华说:“明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在水边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机器人能按照人的指令作出各种各样的动作。
机器人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铁胳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画线句子仿写句子,另选三个人物和三种品质。
我喜欢鲁滨逊,是因为他不畏艰难。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喜欢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句式变换练习。
①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肖邦怎么不日夜思念着祖国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科幻小说、科幻影片为我们展现的是新异神奇的未来世界。若干年后,我们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请你放飞想象,写一个科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