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贺州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1、看拼音,结合语境写词语。

    (1)乡村的傍晚多么使人táo zuì( )啊!

    (2)xū xīn( )使人进步,jiāo ào( )使人落后。

    (3)霍金wán qiánɡ( )和pīn bó( )的精神征服了世界。

  • 2、填词小能手

    ________地端详      ________的赞叹声   ________地闻

    ________的小片      ________的翅膀     ________的气氛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1.(   )(   )吁吁 

    2.自(   ) 矛 (   )

    3.(   )先(   )后 

    4.背( )( )乡

    5.(   )无(   )事

    6.)(   )

     

  • 4、比一比组词语。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 5、填空。

    (1)我国古代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告诉我们要听得进别人的建议或意见。

    (2)优秀的古诗词是我们丰富的文化营养,我们要用心品味。诵读于谦《石灰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诗人的高尚情操;读着李清照《夏日绝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让我感受到她强烈的爱情之情。

二、古诗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释:①侍御:官职名。②通波:四处水路相通。③武冈:县名,在今湖南省西部。④离伤:离别的伤感。⑤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1下列对古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诗人通过写沅水连接着武冈,给人一种两地比邻之感

    B.“送君不觉有离伤”说明作者心胸豁达,送别友人之时并没有离愁别绪

    C.第三、四两句用青山同享、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轻快地写出两人分别后的情景,巧妙地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写出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情谊

    D.“同”字表面上写与朋友风雨同行,实际上突显了对朋友的牵挂

    2有人认为,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正说”,而本诗“明月何曾是两乡”则是“反说”。结合全诗,说说你对“反说”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古诗文阅读。

    春光好・天初腰

    (五代)欧阳炯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竟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1从文学体裁上看,《春光好·天初暖》是一首词,春光好是这首词的________,句末押_____________韵。

    2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偎雪坞浓香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欣赏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为线索,从“_____”起,到“____”终。以“____”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____”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6题,共 30分)
  • 9、   母爱的力量

    那年,小妹因为受伤住进了医院,我去陪护。

    同病房有一个女孩,她是因为车祸住进来的。自住进来的那天起,她就一直昏迷不醒。女孩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

    女孩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恳求  哀求  要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他不知道,医生该用的药都已用了,而病人,有时候也是要自救的。能不能活下来,既要看地对这个世界是否充满生的(希望  期望 渴望),也要看她的造化。

    一个护士问那个男人:“孩子的妈妈呢?你为什么不叫她妈妈来?”

    男人埋下头,低低地说:“我们离婚很久了,我找不到她。”

    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 拉住 捉住)女孩凉凉的手,柔声说:“女二乖,妈妈在,妈妈在。”

    男人抬起头,吃惊地看着护士,少顷,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答应一声,而护士与那个女孩差不多年龄,还没结婚。

    女孩像落水者抓到了一根稻草般死死(抓住  攥紧 牵着)护士的手,呼吸慢慢均匀下来。

    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一位真正的妈妈那样,一有空就守在女孩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那女孩完全醒来。

    医生说:“她能苏醒是个(事迹  伟绩  奇迹)。”

    女孩说:“我感觉到妈妈用一双温暖的手,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把我从

    个黑黑的冰冷的井里拉上来……”

    人们把赞扬的目光投向那位充满爱心的护士,护士的脸微红了,说:“我记得读过一句名言,母爱可以(抢救  救治  拯救)一切。

    1在文中括号里用“   ”标出恰当的词。

    2这篇短文的主要人物是( )。

    A. “我” B. 小妹 C. 女孩 D. 小女孩的爸爸 E. 护士 F. 医生

    3这篇短文赞扬的是(   )

    A. 父亲对女儿的爱 B. 母爱的伟大力量 C. 护土的真诚爱心

    4下列几个句子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别写出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人)脸上流满泪说:“谢谢,谢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直牵着我,一直牵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你想对文中的护士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歌颂母爱的名言或诗句很多,试写出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采蘑菇的小姑娘

    采蘑菇的小姑娘,           谁不知山里的蘑菇香,

    背着一个大竹筐。           她却不肯尝一尝。

    清早光着小脚丫,           盼到赶集的那一天,

    走遍森林和山冈。           快快背到集市上。

    她采的蘑菇最多,            换上一把小镰刀,

    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    再换上几块棒棒糖,

    她采的蘑菇最大,            和那小伙伴一起,

    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        把劳动的幸福来分享。

    1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姑娘采的蘑菇最多,找相关句子;从哪儿可以看出小姑娘采的蘑菇最大,找出相关句子。

    2小姑娘不肯尝一尝蘑菇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短文,我知道这是一个(    )的小姑娘。(多选)

    A. 勇敢 B. 勤劳 C. 懂事 D. 友爱

  • 11、阅读答题。

    一条小面包

    从前,有个地方闹饥荒。一位富有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二十个小孩召来,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条。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条面包。”

    这些饥饿的孩子蜂拥而上,围住篮子你推我嚷,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最后,当他们拿到了面包,也没有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格琳琴,这位衣着贫寒的小姑娘,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那些坏行为的孩子离去以后,才拿起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条面包。她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以表示感谢,然后才回家去了。

    第二天,那些孩子同先前一样没有教养,抢在前面。而羞怯、可怜的小格琳琴只得到一条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格琳琴,赶快去!”当小姑娘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他说:“不,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1】说说为什么格琳琴得到了奖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面包师带来的一篮面包,这些饥饿的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   苍穹驿站苏沧桑

    ①从莫干山到下渚湖,渡我们的是一片花海。花海静默而盛大,将来自天南海北的五个人渡到了下渚湖岸边。

    ②我对船夫说:“往没有人的地方开,越安静越好。”几双眼睛齐齐望向春水兄拎着的萨克斯琴盒,像望向一个静默而盛大的秘密。

    ③这是戊戌年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德清,一条木船载着五个人,渐渐遁入下诸湖的最深处。

    ④下渚湖的墩岛上,白鹭停在一杆芦苇上,正对着船头,看见那个叫“春水”的中年男人取出了萨克斯,吹出了《春风》的第一个音,第二个音……

    ⑤像一只金色的鸟,轻轻落入湖面,溅起了一簇簇金光。缠绵悱恻时,它盘旋低回;高亢嘹亮时,它凌空飞跃,在迷宫般的芦苇荡中穿行,寻觅,捕捉。

    ⑥是一支游走的箭,靶心是下渚湖每一个生灵的心。湖水最先中箭,泛起了点点泪光。风接着中箭,停住了脚步。芦花们也纷纷中箭,垂首静立。白鹤、鸳鸯、翠鸟、野鸭、沙鸥、水雉、鸬鹚、红嘴黑水鸡等等,不知道藏在哪里偷听,一声不响。一条鱼跃岀水面,不知道是抗议还是鼓掌,又有一条鱼跃出来、说,谁啊谁啊,我看看。鱼从来没有听过萨克斯,下渚湖所有的生灵包括青蛙、泥鳅、螺丝和虾,都从未听过如此美妙的声音,深沉而平静,轻柔而忧伤,好像回声中的回声。

    ⑦船停在下渚湖的某个深处时,船上的人们沉醉在《春风》里丝毫未觉。乘着音乐的翅膀,他们也变成了乌,翱翔在想象中的下渚湖的春夭里。一望无际的湖面上,涌动着亿万朵油莱花,开满油菜花的墩岛,像一个个水上的太阳,蜂蝶在一个个太阳之间振动翅膀,放飞一个个透明的梦想。

    ⑧《鸿雁》响起时,有人走上船头,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跳的是刚学的蒙古舞,老记不住动作,自己把自己给乐翻了。其他人一边笑一边用手机拍。春水自顾自吹萨克斯,一曲终了,说了:跳得蛮好。

    ⑨两百多年前,洪昇游览下渚湖时,留下了一首诗:“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埏埴居人业,渔樵隐士图。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他不会想到,两百多年后,五个与他一样爱写字的人,湖水深处某个最僻静的角落,歌舞笙箫,得大自在,暂  别了俗世日常,甚至暂别了文学。一条船和一整个天空一起倒映在湖里,船便仿佛孤悬在浩渺苍穹,如时空之外的一个驿站,欢声笑语从驿站里溢出来,天地笼罩着一种微凉的幸福。

    ⑩傍晚时分,“滴答~答~~滴答~答~”《回家》的前六个音鱼贯而出,跃过船头,贴着水面,穿过层层波光,攀上一大片芦花,轻轻咬住了玫瑰色的夕阳。夕阳一愣,犹豫了一下,似不忍坠落,万物蒙在一层毛茸茸的暮光里,像蒙上了一层雪,霎时,下渚湖仿佛穿越到了冬天,湖水深处某一间竹楼内,一双手正将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端上桌,而门外,响起了风雪夜归人的脚步声,沙沙,沙沙。

    ⑪萨克斯最后一缕余音和烘豆茶的热气,一起消逝在傍晚五点的下渚湖时,我的眼前浮现了片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水稻田。传说,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防风氏带领部落在此开垦荒莽,种植水稻,造福先民,使得吴越一带靠狩猎采集为生的氏族部落慕名而来。他们站在太湖边的一座高山上,问一位老猎人防风氏部落在哪里。老猎人说,那一大片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水稻田,就 是防风氏部落。之后,防风氏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了治水和种稻经验,福泽万民,下渚湖畔也 因此有了“三道茶”遗风:“相传防风受禹命治水,劳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 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防风神茶记》)青绿色的烘豆、金色的橘子皮沾着细白的盐粒,滚水一冲,清香四溢,鲜威可口,不仅是茶,还是饱腹暖心的食物,也是“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的德清的待客之道。

    ⑫上岸时,我回头看他们。彼时,他们四个人都背着光,而我看到的却是一道道金色光芒。这些与我并无半点血缘关系的人,一起在文学路上走了几十年的人,在我烦躁时,困顿时,如防风氏般毫无保留,亦如阳光之于水稻田,一直在。

    时间来到戊戌年小寒。临安山坳里一个小客栈,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整栋楼只有我和位师姐,要继续第二天的采访任务。我们将所有的被褥搬到一起,一个靠在床上一个靠在榻上,在同一盏灯下“抱团取暖”。午夜时分,大雨倾盆,将屋顶的瓦片砸得哗啦啦响,我突然有一个感觉——此时,灯光是我们的驿站,我和她是彼此的驿站。

    ⑭驿站,食宿、换马、交换信息、补充能量的地方,八百里加急日夜奔赴的那个点,穷途末路上一个亮灯的窗口。家太远,驿站刚刚好,即使风雪交加,沿途总能找到。

    ⑮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为天地无私无情,对人对狗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我觉得天地亦有情有意,使万物互为驿站,人与人就是彼此的驿站。漫漫人生路,并非一条线, 而是一个苍穹,每一个方位都是方向,每一步都可能是深渊。一个人就是一颗星,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好在无尽的苍穹之中,总有一些星球星座星系,让累到极点的你靠一靠,歇一口气,再提一口气,继续前行。而继续前行,就意味着继续失散,于是,留下来的那份记忆,就成为一个驿站。多年以后,同游下渚湖的五个人也终将失散,而湖上的萨克斯声,会是我们永远的驿站。

    ⑯时间来到戊戌年大寒。我在曙光中独自醒来,看到父亲深夜发在苏家微信群里怀念二伯的段话。远在云南的二伯,前日猝然离世,是他们兄妹七人中第一个走的。年事已高,路途遥远,生亦难以相见,死亦无法告别,他们从此失联。不知道多年以后,浩渺苍穹中的哪一个点,是他们重逢的驿站?我在晨光里泪流满面时,小猫跃上床沿,轻轻吻了吻我的泪,又定定看了我几秒,将头窝进了我的手心。此时,它是我的驿站。

    ⑰这一天,谢谢下渚湖。这一年,谢谢他们都在。这一生,谢谢你们来过。

    (原文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主要写作者一行五人乘坐游船静赏下渚湖的情形。这部分文字以游者吹奏乐曲为线索,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分别写出了哪些内容?请依据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1)当《春风》响起时,作者看到_________,想到_________

    (2)当《鸿雁》响起时,作者看到_________,想到_________

    (3)当《回家》响起时,作者看到_________,想到_________

    2乐曲响起的时候,作者用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请结合文章第⑦段或第⑩段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文章,请就-段内容,提出一个思考问题,并说明所提问题的探究价值。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驿站”的本义是“食宿、换马、交换信息、补充能量的地方”。阅读全文,请简要说明“驿站”在本文中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安恩和奶牛

    [丹麦]约翰尼斯·延森

    ①在瓦尔普峡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站着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奶牛。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也许是太腼腆羞怯,也许是故意要吸引更多的人的注意。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除这几根针之外,在她的灰白的头发上另外还横插着一根。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嚣,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的高声喊叫。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

    ②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了,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毛色鲜亮,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可以看得出来,它是出身真正高贵的纯粹良种。当然,要是存心找茬的话,那就是它的臀部和脊梁上长着一溜肉瘤,不过能挑得出的瑕疵也就这么点儿了。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这是一头健壮结实的奶牛,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

    ③它是一头好母牛,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不久就有人来端详它,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

    ④“这头奶牛卖多少钱?”那人问道。他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锱铢必较地望着她。安恩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它不是卖的。”她回答说,然后,像是为了表示谦恭,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那个男人惶惑起来,踌躇不决地站了半晌;后来终于不得不走了,但他临走时眼光却仍然依恋不舍地盯着这头奶牛。

    ⑤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喂,这头母牛多少钱?”老太婆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它不卖的!”听了这话,这个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扬长而去了。紧跟着又来了一个人,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⑥她就用这副神情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这便理所当然地引起大家对她的注意,对她说长道短起来。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遭到了拒绝,现在又折回来,出了一个大价钱,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但是她似乎有些窘迫不安。

    ⑦“那么,它是已经卖了不成?”那人问道。“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问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是呀,当然是的喽!”在这头奶牛还是条小牛犊的时候,就是她的了,那是一点都不假的。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⑧“难道你站在这里是为了拿大伙儿开心吗?”天哪,怎么能这么说呢!安恩老太太气愤得说不出话,神色有点慌乱。她收起毛线针,从牛角上解下拴牛的绳索,预备回家去了。在这个时候,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

    ⑨“这头奶牛太孤单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是这样的,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1用一句话概括《安恩和奶牛》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这样,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句中连用三个“我们”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一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章第②③段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安恩的奶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④至⑧段,想想看,对于文中写的几次买牛人,安恩分别是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才揭示出老妇人安恩不卖奶牛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主人公是安恩,作者对安恩的描写主要运用哪些描写方法?从中可以看出安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安恩和奶牛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课外阅读。

    孩子无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德国二战以后的事情。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吊死在了自家窗户外面。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可怜的女人。窗户开着,她两岁大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了呼吸。

    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是因为帮助犹太人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的。街坊邻居们没有人理解她,更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    )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    )把孩子扔掉。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不理解,他们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还伙同同伴向母亲扔石头。可是,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    )邻居们的行动已经不偏激了,(    )还是常有人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破坏他人财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半个月后,几乎快发疯的艾娜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一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护着孩子,嘴里喃喃自语:“孩子无罪。”孩子就是在那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万分。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真心地帮助大家。从此以后,他发愤图强,样样事都做得很好。最主要的是,他变得无比地关怀他人。到他中学毕业时,他收到了最好的礼物: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

    “那个孩子就是我。”雅克里说。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

    1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想想下面加点字的关系,照样子写词语。

    举足轻重  危在旦夕  __________  __________

    3“危在旦夕”形容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意思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短文,回答问题。

    (1)“悲剧”这个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的“一场悲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3)“另一场悲剧”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始终”“紧紧”“最多”三个词表现了艾娜_____________

    5再读短文,以艾娜视角将句子补充完整,并理解“孩子无罪”的深刻含义。

    因为孩子的父亲是纳粹战犯,所以人民_________;虽然孩子的父亲对人民犯了罪,但是孩子_____________;既然孩子没有罪,那么孩子______;既然孩子这么小就成了孤儿,那么我不管人们怎么不理解我,不公平地对待我,我都要_______

四、句型转换 (共6题,共 30分)
  • 15、按要求写句子。

    1. 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决心,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2. 第二天,他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改为被字句)

     

    3. 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转换句式,意思不变。)

     

     

  •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改为陈述句)

    (2)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缩写句子)

    (3)敌人的神机妙算被我们识破了。(修改病句)

    (4)高粱的全身具有鲜明的个性。(改为双重否定句)

     

  • 17、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贝常年生活在海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  

    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将句子改成直述句。

    1.总理对我说,他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我送来的稿子,他放在最后。叫我到隔壁 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傅对鲁班说,他要考考鲁班的木工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按要求写句子  

    (1)艺术的比赛是无法同体育比赛等量齐观的。(换说法,不改变原意)

    ________

    (2)红火,粉霞,白雪。(改成排比句或比喻句)

    ________

    (3)星期六我们去看足球赛。(换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

    (4)爷爷走路。(改成夸张句)

    ________

  • 20、要求改写句子。

    (1) 王华说:明天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书。(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挑战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我们在水边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1、妙笔生花。

    题目: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

    要求:这次习作要求以写信的格式,向某一个人倾诉你的心愿,将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心愿以及接下来会怎么做都叙述清楚。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5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05
题数 21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填空题
二、古诗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