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句子补充完整。
A.有意栽花__________,无心插柳___________。
B.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_____。
C.树欲静而_____,子欲养而_______________。
D.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______。
E.书到用时方恨少,________________。
从上题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空。(填字母)
1.妈妈的话虽然重了点,也不好听,但你要知道:______希望你改掉坏习惯。
2.“______”,对于学生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们知道的又太少了。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能歌____________ 日______不______ ______堂大______
地广____________ 万______更______ ______面三______
(1)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个演员_______________,面部表情非常丰富。
(3)他们的节目表演失败了,引发礼堂里一阵_______________。
(4)西藏_______________,生活节奏比较缓慢。
3、画龙点睛。(先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
( )至( )来 ( )塞( )开
( )( )天下 独( )一( )
古( )古( ) 如( )似( )
4、试着用行楷抄写一首劝诫人们惜时奋进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临写下面一段话,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沈从文
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雨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
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1】“雨后全无叶底花”中“全”的意思是_______。
【2】后两句诗中的“_______”二字运用得很好,在诗中起转折作用,将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并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游子的______之情。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还有《______》。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吃蚕蛹
前几天,邻居给我家送来些蚕蛹,让我们炸着吃。我看到那些黑糊糊的在盆里蠕动的蚕蛹,不由得打了个冷( ① ),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心想:这些小东西放在外面会不会变成蛾子?吃了会不会变成蛾子在肚子里乱飞?……我不敢( ② )想下去了。因为这些东西长得太吓人了,跟书上画的一模一样。
这天,爸爸炸了一些让我们尝尝。我看见爸爸吃的可香啦!心里也想吃。爸爸见我这副模样,便让咬一个尝尝。我闭着眼,屏着气咬了一口。哇……好难吃!我发誓再也不吃蚕蛹了!
今天,爸爸又炸了一些蚕蛹,不知怎么回事,“馋虫”又在我肚子里张开了小嘴儿,脑袋朝上,想吃蚕蛹了。我使劲向下沿着口水,实在( ③ )制不住自己了,便找爸爸要了几个,咦?这次怎么比上次好吃呢?我顾不得这些了,又找爸爸要了几个。开( ④ )我吃蚕蛹的白肉,别的什么也不吃;后来连皮带肉一起吃。我吃得津津有味。
噢 我敢吃蚕蛹喽 蚕蛹不仅味美 而且还含有许多营养呢
【1】选择正确读音。
炸________(zhà zhá) 模________(mó mú)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睁—________ 放纵—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字。
冷( ① ) [战 站 占]
不敢( ② )想 [再 在]
( ③ )制 [课 刻 克]
开( ④ ) [始 使]
【4】请你解释。
蠕动: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
【5】给最后一自然段加标点。
【6】文中的“我”开始是怎么吃得,感觉如何?后来又是怎么吃?
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理解
穷女人和她的小金丝鸟
她是一个穷得出奇的女人,老是垂头丧气。她的丈夫死了,当然得埋掉,但她是那么穷困,连买一口棺材的钱都没有。谁也不帮助她,连一个影儿也没有。她只有哭,祈求上帝帮助她——因为上帝对我们所有的人总是仁慈的。
窗子是开着的,一只小鸟飞进屋里来了。这是一只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金丝鸟。它在一些屋顶上飞了一阵子,现在它钻进这个穷女人的窗子里来了。它栖在死人的头上,唱起美丽的歌来。它似乎想对女人说:“你不要这样悲哀,瞧,我多快乐!”
穷女人在手掌上放了一撮面包屑,叫它飞过来。它向她跳过来。把面包屑啄着吃了。这景象真逗人。
可是,门上响起了敲门声。一个妇女走进来了。当她看见了从窗子钻进来的这只小金丝鸟时,她说:“它一定是今天报纸上谈到的那只小鸟。它是从街道上的户人家里飞出来的。”
这样,这个穷女人就拿着这只小鸟到那户人家去。那家人很高兴又获得了它。他们问她从哪里找到它的。她告诉他们,它是从窗外飞进来的。曾经栖在她死去了的丈夫身边,唱出了一串那么美丽的歌,使得她不再哭了——尽管她是那么穷困,既没有钱为她的丈夫买一口棺材,也弄不到东西吃。
这一家人为她感到很难过。他们非常善良。他们现在既然又找回了小鸟,也就很乐意为穷女人的丈夫买一口棺材。他们对这个穷女人说,她可以每天到他们家里来吃饭。她变得快乐起来,感谢上帝在她最悲哀的时候给她送来了这只小金丝鸟。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1)一撮(cuō zuǒ)面包屑(xuè xiè)
(2)栖(qī xī)在死人的头上
【2】用“﹏﹏”画出文章前后照应的句子。
【3】文章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
A.声音的延长 B.意思的转折 C.解释说明
【4】穷女人的生活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是( )
A.金丝鸟帮助了她 B.上帝帮助了她 C.她的善良感动了富人一家
【5】日常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善举,有时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请你用一段话写一写这样的例子,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西军阀阎锡山在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和省长。在此期间,他为了表示自己政治开明,用人唯贤,他在1925年举办山西省县长考试,并特地聘请康有为担任主考官。
康有为出的考题是“廉吏民表”,题目意思是清廉的官吏才可做民众的表率。这句话是从宋代包拯奏折中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引来的。然而,参加考试的县长多为胸无点墨之辈,竟有一位偏不懂装懂,舞文弄墨。他开笔就写道:“盛矣哉,世界表之多也,有摄氏表,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为看后,哭笑不得,本想一撕了之,又觉未出心中恶气,也太便宜了这位不学无术之徒,便提笔在卷后批道——
题为廉吏表,尔却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尔必曰:“盛矣哉,山西山之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而今又有阎锡山也。”以尔之文观之,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
以其人之误反讥其人之谬,谬误比照,妙趣横生。阎锡山看了也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1】这篇文章的题目你还记得吗?想一想,写在横线上。
【2】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 )里。
⑴胸无点墨(______) A.某种颜料 B.学问
⑵不学无术(______) A.技能 B.徒弟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廉洁——(________) 逃难——(_________)
【4】认真读文,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的打“×”。
①康有为曾因维新变法失败逃亡国外避难。( )
②阎锡山是山东军阀,在辛亥革命后曾任山西省都堵和省长。( )
③“廉吏民表”,题目的意思是清廉的官吏不可做民众的表率。( )
④康有为批试卷是想教训一下不学无术之徒,讥讽其难以胜任县长之职。( )
【5】结合上下文,试着解释下面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廉者,民之表也,贪着,民之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文中的话说一说,康有为的批语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北京的春节(节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北平的中秋(节选)
北平最美丽的时候到了。天气正好不冷不热,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在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会给你们什么威胁与损害的。
各种各样的水果上市了。葡萄、梨、苹果,已经叫人够看够用够吃的了,偏偏又加上那些又好看好闻好吃的北平特有的葫芦形的大枣,像花红那样大的白海棠,还有只供闻香儿的海棠木瓜,再配上贴着金纸条的枕形西瓜,闻着就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很多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玩兔儿爷给千千万万的儿童带来快乐。当然,孩子们还会拉扯着父母吃月饼,赏月亮。
同时,北平人会给亲友们送节礼。街上的铺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种馅子的月饼,把自己打扮得像鲜艳的新娘子;就是那不卖礼品的铺户也要凑个热闹,挂起秋节大减价的绸条,迎接北平之秋。
端午(节选)
北京的端午节是要多么美丽呢:……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路旁果摊上摆着半红的杏儿,染红了嘴的小桃,虽然不好吃,可是看着多么美!
【1】“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光景”一词在句中的意思是( )
A.时光
B.景物
C.估计
D.情形
【2】以下有关片段(一)中“除夕”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都在欢庆除夕,除夕是那么的红火热闹。
B.人们非常重视除夕夜,除夕夜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C.除夕并没有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描写得很简单。
D.除夕“守岁”既有珍惜光阴,又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
【3】三个片段都描写了传统佳节的一些习俗,除了这一点,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吗?请对以下说法进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都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北京传统佳节的一些风俗。______
(2)都表达了作者对北京风土人情独特的情感体验。______
(3)都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______
【4】从三个片段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老舍的语言特色,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语言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
B.语言尖锐犀利,运用大量反语。
C.语言通俗易懂,且耐人寻味。
D.语言精准简练,让人倍感亲切与自然。
【5】有人说,现在传统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节日习俗太烦琐,你认为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要不要舍弃?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
②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
③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
④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越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
⑤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面适合作为本短文的题目是( )。
A.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
B.数字时代
C.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
【2】短文第二自然段引用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中的一段话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语的作用。
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卡尔说,他在翻阅网页时,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注意力就开始漂移,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把大脑拽回去。
B.微博内容互不关联,缺乏内在的逻辑框架,跳跃性阅读就不可避免。
C.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因此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
D.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是由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引发的。
14、阅读短文。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对 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馆。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衰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ào),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也是(粗野 粗鄙)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纸短情长 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迟 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2】本文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照_____顺写的,全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但是为什么“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我被母亲拉进她的怀里。(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匆匆》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应该珍惜时间的重要。(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如果刑法这样没常规,岂不是让天下百姓手足无措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就是臣不敢奉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臣不能陷陛下于无道啊!(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宗生气了,板着脸说:“权善才砍了昭陵上的树,是陷我于不 孝,必须杀他!”(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帮不得了你的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那浪花所奏的正是一首欢乐的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改为反问句。
(1)北京是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
(1)他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改为“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说:“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40分)
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在这些日子里,一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有些事(有趣的、有意义的……)至今难忘,有些人(老师、同学……)给你莫大的帮助,有些活动(春游、实践……)给你的生活增添了色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吧! 难忘的
习作要求:
把题目补充完整
不少于400字
注意细节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