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列句子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今后我们的队伍里,( )死了谁,( )是炊事员,是战士,( )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
(2)(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 )有缺点,( )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你说得对,我们( )改正。
(3)( )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 )一定会兴旺起来。
2、课文回放。
1.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这句诗委婉地表达了_______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 ___________。
2.《马诗》《石灰吟》和《竹石》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远大志向,但表达的情感却又各不相同。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诗句是___________;表现诗人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表现诗人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匆匆》是一篇________(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________。文章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写出其中一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作家同一体裁的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人民服务》是______于1944年9月8日在______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课文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________,然后从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3、读句子,完成词语练习。
现在我要开始过一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所以我要把它的经过从头至尾,按着次序记下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闻所未闻——_________________ 寂寞——_____________
(2)用“从头至尾”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句_________表达了儿女不忘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5、《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_________、_________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_________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_________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_________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
6、课内语段赏析。
出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诗作者___代诗人_____;这首诗主要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从写景入手。从诗中可以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后两句表达诗人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三章节“节日内涵探究”中有关“中秋”的内涵呈现。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轮①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②。
未必素娥③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注释】①十轮:月光筛过梧桐影,落在地面就在叶影间成像,显得不止一轮。②隅:角落。③素娥:嫦娥。下句中的“玉蟾”即嫦娥居住的玉蟾官。
【意象摘取】
【1】(诗歌意象)意象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在本诗中,诗人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意象,烘托了孤寂清冷的气氛,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情感分析】
【2】(主旨情感)对比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说说两首诗情感上的相同之处。
链接材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①,快走踏清秋。
[注释]①金络脑:一种贵金的鞍具,借指马受到重用。
【1】先解释画线字的含义,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秋: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第一、二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留着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回去罢?”
(1) 两个“赤裸裸”分别指什么?
(2) 从中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0、《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主要描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四个片段?在你的童年记忆中有过什么趣事?选一件简单的写下来。(4+2=6分)
四件事: 、 、 、
你童年中的趣事:
11、课外阅读
麻雀的心
林清玄
①住乡下的时候,后山有一片相思林,黄昏或清晨,我喜欢去那里散步。相思林中住了许多麻雀,总也是黄昏和清晨最热闹,一大群麻雀东蹦西跳、大呼小叫,好像一座拥挤热闹的市场。听到震耳的喧哗声,却没有一句听得清楚。
②路过相思林时,我常浮起一个念头:这一群麻雀为什么不肯歇一歇呢?它们那样子无意义地蹦跳、无意义地呼喊喧哗,又是为什么呢?
③我的念头生起后就灭去了,没有特别去记挂,只是,每走过相思林,那念头就生起一次。相思林的麻雀偶尔也会数只一群飞到窗前的庭院,跳来跳去,叫一叫,就呼啸过去了。
④有一天,黄昏时从相思林散步回来,坐在窗前喝咖啡,突然看见六只麻雀飞来了。我知道那是一只母麻雀带着五只小麻雀。长时期对麻雀的观察,使我知道,那身形较瘦、颜色较黑的是母麻雀,而羽毛较浅、身材蓬松显得有些肥嘟嘟的是小麻雀。
⑤它先停在草地上,在那里讨论什么事情似的,这时我听到母麻雀与小麻雀的声音竟不相同,大约低了两度左右,略为沙哑。
⑥然后,我看见母麻雀一跃而起,向不远的开满菅芒花的芒草地飞去,非常准确地停在一株芒草上,黄昏的秋风很强猛,使芒草摇来摇去,加上母麻雀的体重,晃得更厉害了,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显然是为母亲欢呼,只差没有鼓掌,有两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⑦母麻雀又啁啁地叫,接着五只小麻雀一拥而上,各自跳到不同的芒草叶上,一时之间,芒草堆中东倒西歪,小麻雀们没站好,都落到地上,母亲急切地叫了一阵,显然是给它们加油打气,小麻雀蹦蹦跳跳地回到原先的草地上,哗然而起,再飞去芒草堆里,站在秋风猛烈的芒草叶尖。
⑧这样经过了好几次,五只小麻雀总算学会了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本事。母麻雀宽慰地说了几句,带大家飞回草地,再嘻嘻哈哈唱跳一阵,突然欢呼一声,往相思林的方向飞去。
⑨看麻雀飞远,我才发现端在手中的咖啡早已凉了,在刚刚那令人惊奇的一幕里,我似乎听懂了麻雀的语言——不,或者不是语言,应该说我听懂了麻雀的心。
⑩原来,麻雀们每天不能安歇地跳跃、叫个不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我们从人的角度听来,不明其意罢了。
(原文有删节)
【1】仔细观察每组词的构词规律,再按规律仿写。
东____西____ 大____小____ ______ ______
【2】品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试分析它在表达上的特点及效果。
母麻雀啁啁地叫,小麻雀则吱吱喳喳笑成一团,显然是为母亲欢呼,只差没有鼓掌,有两只跳得快翻筋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将母麻雀教小麻雀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场面描绘得那样具体而生动,让我们仿佛也听到了母麻雀的心声。当“小麻雀们没站好,都落到地上”时,“母亲急切地叫了一阵”,它一定在说:“___”。当“五只小麻雀总算学会了站在芒草叶尖随风摇动的本事”时,“母麻雀宽慰地说了几句”,它一定在说:“________”这真是一只________的母麻雀啊!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与本段相呼应的是_____
A.第①段 B.第②段 C.第③段 D.第④段
(2)与本段表达的主题不相符的是_____
A.麻雀也是有感情的动物。
B.母爱不仅仅是人类独有的感情。
C.麻雀真是一种特别聪明的动物。
D.众生皆平等,我们要尊重、爱护动物。
【5】文章以“麻雀的心”为题,你觉得好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
“稻田卫士”青蛙
青蛙的捕虫能力在动物界中是非常高的。他总喜欢住在稻田、沟渠和池塘的水边,以捕捉各种虫子作为“专门职业”。
有一次上生物课,解剖青蛙。我看见青蛙的腹中有好多没有被消化的虫,数量之多,使我感到惊奇。
为什么青蛙能捕这么多的害虫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抓了只大青蛙仔细观察,终于发现了它的秘密。
第一,青蛙有一个“捕虫器”就是它的又长又宽、“丫”字型的舌头,舌头上有大量的黏液。青蛙发现小虫的时候,舌头就从口里迅速翻出,把昆虫粘住卷入口中。
第二,青蛙的眼睛是一对灵敏异常的“巡视器”。当青蛙蹲在草丛中不动时,只要有一只小虫从它眼前飞过,他便能够立刻发觉,并用“捕虫器”很快捉住小虫。
第三,青蛙的口腔上方生有很多细小的牙齿。这些牙不是用来咀嚼食物的,而是“关虫器”。如果青蛙嘴里没有这些“关虫器”,捕住的虫就可能从它的口中逃走。
第四,为了不被其天敌发现,青蛙有一身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护身服”。有些青蛙的体色是黄绿色的,因为它们生活在比较湿润的小河边、草地上;而有些褐色的青蛙则生活在沙滩、土洞里。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捕虫的效率。
青蛙有这么多的法宝,难怪能捕那么多虫呢。可是一个新问题又闪于我的脑海:青蛙能捕这么多虫,是不是同它的捕虫“战术”有关呢?为了证实我的这个想法,我做了一个试验,发现了青蛙的“战术”——“以静制动”。我把一只大青蛙放在草丛中,它只蹦了几下,就一动不动地蹲在那里。只见他昂着头,鼓着它那圆溜溜的大眼睛,像是全神贯注地盯着一个地方。它在干什么?噢,原来是在静静地等待食物地到来。
青蛙的主要“战术”就是“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当一只小飞虫在草丛中得意洋洋地唱着哼哼曲时,身穿“护身服”、带着“捕虫器”的青蛙,正睁大了眼睛,注视着它。突然间一跃而起,转眼间小飞虫不见了。我真感到诧异,青蛙捕虫的速度快得使我无法看清。
青蛙捕虫的数量十分惊人。每只青蛙每天大约要吃60多只害虫,在春天到秋天的8个月里,一只青蛙就能消灭一万多只害虫。它为稻谷的茁壮成长、为庄稼的丰收立下了卓著的功勋,这可真了不起呀!
青蛙真不愧是“稻田卫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分说“青蛙为什么能捕这么多的害虫”,请概括说明是哪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在介绍青蛙的生理特征时,先分别从“捕虫器”、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讲起,最后作结。
【3】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三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青蛙是“稻田卫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这段文字的哪句话可以概括选文的内容?( )
A.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B.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C.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D.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2】读画线句子,完成练习。
(1)“轻易”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这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父亲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3】父亲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两碗牛肉面
(1)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不曾忘记上大学打工时遇到的一对父子。
(2)上大学时,我每逢双休日就在姨妈的小店里打工。这并非为了生计,只是磨炼自己,体验一下生活。
(3)记忆中,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顾客——父子俩。父亲是盲人,一张密布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前方。一个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那男孩看上去有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带着几分书卷气,看上去是个学生。男孩把老人搀到一张离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4)“爸,您先坐下,我去开票。”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
(5)“两碗牛肉面。”他大声地说道。我正要开票,他忽然又朝我摇摇手。我诧异地看着他。他歉意地笑笑,然后用手指指我身后的价目表,告诉我:“只要一碗牛肉面,一碗是葱油面。”我先是一怔,接着,他叫两碗牛肉面是叫给他父亲听的,实际上是囊中羞涩,又不愿让父亲知道。我会意地冲他笑笑,开出票。他脸上露出感激的神情。
(6)厨房很快就端来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把那碗牛肉面移到父亲面前,细心地招呼:“爸,面来了,小心烫着。”自己则端过那碗葱油面。
(7)老人却并不着急吃,只是摸摸索索地用筷子在碗里探来探去,好不容易夹住一块牛肉,便往儿子碗里送。
(8)“吃,你多吃点。”老人慈祥地说。一双眼睛虽无神,皱纹密布的脸上却布满温和的笑意。
(9)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儿子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父亲夹过来的肉片,再地把肉片夹回父亲碗里。,父亲碗中的肉片似乎永远也夹不完。
(10)“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有这么多的肉。”老人感叹着。一旁的我不禁汗颜,只是几片薄如蝉翼的肉片啊!
(11)儿子这时趁机接话:“爸,快吃吧,我的碗都装不下了。”
(12) “好,好,你快吃。”老人终于夹起一片肉片,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起来。儿子微微一笑,这才大口吃起碗里的素面。
(13)姨妈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到了我身边,静静地注视着这对父子。厨房的小张端来一盘干切牛肉,用疑惑的眼神看着姨妈。姨妈努嘴示意,让小张把盘子放在这父子俩的桌子上。
(14)男孩抬头环视四周,见这一桌并无其他顾客,忙轻声提醒:“你们放错了吧? 我们没有要牛肉。”
(15)姨妈微笑着走过去:“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
(16)男孩笑笑,不再提问,又夹几片牛肉放入父亲的碗中,然后把剩下的装入一个塑料袋中。
(17)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直至目送他们出门。
(18)小张收碗时,突然轻声地叫起来。原来那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一共是六元,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一时间,我和姨妈说不出话来,无声的叹息沉重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
(19)多年过去了,这对父子相濡以沫的那一幕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不知他们今天可好?那样的儿子一定能为父亲和自己营造出一份温馨的生活。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1】本文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还有谁比我更了解他呢?(改为陈述句,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很喜欢鸣叫。(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树叶从枝头飘落下来。(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毕业联欢会上,同学们唱起了动听的歌和欢乐的舞蹈。(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17、仿照例句,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欣喜)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报告这个喜讯的人把消息告诉了她的丈夫。(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低声说:“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我愿意告诉你。”(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身在热带,即使有衣服也不用穿。(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列句子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1.贝多芬说:“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军对陈赓说:“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微笑着说:“我们到延安来,专门赶来采槐花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妈妈对我说:“我想看看你洗的衣服干净不干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照要求写句子。
闰土说:“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不算偷的。”
改为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1.按照所给的题目,在你认为比较新颖的材料后面打“√”
题目:我的秘密
材料:(1)数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帮助孤寡老人做家务。( )
(2)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给人推车。( )
(3)做了好事不留姓名。( )
(4)在学习上,自己选择一名竞争对手,可是不让人知道,暗暗地展开学习上的竞争。( )
(5)在日记中我诉说我自己的苦恼,不让父母看我的日记。( )
(6)父母不了解情况,错怪了我,但我忍着,暂时保守秘密,准备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向他们说明真情。( )
(7)我想当作家,并经常偷偷地向报刊投稿,可又没告诉过别人。( )
2. 以《 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用两个恰当的字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填上:雨中、车中、同学、师生、母女……)。
(2)通过一件事,突出一个“情’,字、表达真情实感,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情楚。
(3)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书写工整,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