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芭蕾是世界通用的艺术语汇。 , , 。 , , ,拓展中国芭蕾的艺术想象与表现空间,形成了芭蕾艺术的中国风格。
①不断借鉴戏曲以及国外的芭蕾文化精髓
②找到属于中国的芭蕾语汇
③几十年来中国芭蕾继承和发扬民族舞蹈传统
④不仅使故事题材本土化
⑤丰富创新自身的舞蹈与舞台语汇
⑥也使舞蹈风格和舞台表现民族化
A.②④①⑥③⑤ B.②④⑥③①⑤ C.④③②⑤⑥① D.④⑤②⑥③①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3、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因为路上堵车严重,等我赶到约定地点,发现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B.作为杨教授的高足,我为有幸能担任此次盛会的主持工作倍感自豪。
C.非常抱歉,令弟顽皮打碎了您家花瓶,我一定原价赔偿,还望您原谅。
D.感谢您将如此珍贵的画册借给我们展示,待展出结束,我们会立刻璧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针对道路交通的拥堵问题,很多政协委员认为,政府不应安堵如故,而应积极作为,多方联手打造城市通畅交通圈。
B.新闻发布会上,他讲话仅用了8分钟,简洁明了,新闻性、针对性强,没有一句穿靴戴帽的空话套话。
C.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D.某些管理机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各种状况。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省略号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林冲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作理会。”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①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堆着一堆纸。
②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③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
④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
⑤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
A.⑤③④①②
B.④⑤③①②
C.④⑤③②①
D.⑤③②①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懵了。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癌病即为典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糖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癌病”。难道稻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项技术都创造了显著效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有勇没有躺在功劳簿上,他选择投身新战场——
云南省澜沧拉粘族自治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41%。这一年,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县。谁来牵头挑起重担呢?时年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
说干就干,朱有勇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倡导种冬季土豆,农民刚开始不积极,他跟村组干部搞起了示范种植;考察三七基地的路上,车子陷进了泥坑,他第一个下去推车,任凭泥巴溅了一身;寻找水源时,他拄着扬枝穿行在雨后湿滑的山坡,一路上跌了三跤……驻村扶贫,迷彩服就是朱有勇的“作战服”。他要求参加院士指导班的学员都要穿上迷彩服,因为这样可以一扫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激发起奋斗的姿态来。种出五斤重的“神奇土豆”,种出药企抢着买的“有机三七”,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民院士”把“冬闲田”变“致富田”,把“树下空置地”变“发财地”,老百姓的评价,就是朱有勇脱贫战缆上的口碑。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他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年代,对贫穷和饥饿的记忆刻骨铭心。“农民种地很辛苦,但再怎么拼命干活,种的粮食仍吃不饱。”他甚至做梦,一个玉米秆上结出五六个棒子,一株植物上面结西红柿、下面长土豆,这样大家就能吃饱了。“让农民过好一点,就是我的初心,是童年最早理想。”朱有勇说。
恢复高考第一年,朱有勇考上云南农业大学。读大学期间,他成绩优异,名列班级第一。毕业前夕,朱有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党组织派人与他谈话,他表示:“我愿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生,毕业后绝对服从组织分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句承诺,映照了一名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的一生。留学澳洲时,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悉尼,“一天的工资可能相当于国内一个月”,但他毅然回到祖国,立志“科研报国”。
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把云南农业大学奖刷的200万元悉数捐出,在学校成立“有勇奖学基金会”;2015年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他又将200万元奖金捐赠给了基金会,专门奖刷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潜心研究的老师,鼓刷学农爱农的师生踏实耕耘、奋发前行。
把论文写在大地,把农民装在心里。朱有勇说:“看到科研成果在千万户农民家里开花结果,比拿多高的奖金、发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兴。”“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2019年12月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曾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摘编自《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相关链接:
①朱有勇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院士专家直接为农户授课,以“课堂在田间、考试看收成”的全新教学模式,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理论、教生产,手把手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植,直至学懂学会。到目前为止,院士专家已培养了840名乡土人才,这些学员回乡以后为脱贫致富发挥了带头作用,变成一颗颗脱贫致富的“种子”洒递澜沧大地,形成脱贫攻坚的“星火煤原”之势。
(选自中宣部评选“最美奋斗者”朱有勇事迹材料)
②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选自《朱有勇:用知识改变农民命运》,《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甲之年的朱有勇主动请缨到云南贫困的澜沧县帮扶脱贫,5年后,他牵头指导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B.朱有勇要求参加院士班接受扶贫指导的学员都穿着迷彩服,这就扫除了长期贫困滋生的萎靡气息。
C.在扶贫技能实训班学成的近千名学员,将先进的理论、技术带回家乡,成为带领乡亲致富的骨干力量。
D.朱有勇童年的经历让他对贫困和饥饿有了深刻认识,他把“让农民过好一点”作为自己最初的理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有勇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让令各国科学家都感到棘手的水稻稻瘟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B.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朱有勇始终牢记入党承诺,留学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
C.林下种三七是一项有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好的技术,朱有勇不仅让老百姓免费使用技术,还让冬闲田变成致富田。
D.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朱有勇将科技成果惠及百姓,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他是全国千万个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3】朱有勇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诵古代咏月的诗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 “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 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 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主人公少年时代快乐地玩耍的情景。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作者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__________”一句,则描写了鸟儿结伴自由自在飞返山林的景象。
9、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层峦耸翠,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斧斤以时入山林,__________。(《寡人之于国也》)
(3)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5)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石钟山记》中,李渤根据敲石头的声音听出“_______,_______”,推断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态度的批评。
(3)《石钟山记》中着力渲染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_______”埋下伏笔。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底线,暗示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2)《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从而告诚马生在求学路上要尊重老师、要有严谨的求学态度。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眼前“草合离宫”与“孤云飘泊”之景,道出了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从而奠定了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情感基调。
B.“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这是身为囚徒、无能为力的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
C.颈联灵活化用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句,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
D.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
【2】前人论此诗,认为尾联手法高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骆问礼,诸暨人。嘉靖末进士。历南京刑科给事中。隆庆三年,陈皇后移别宫,问礼偕同官张应治等上言:“皇后正位中闱,即有疾,岂宜移宫?望亟返坤宁,毋使后世谓变礼自陛下始。”不报。给事张齐劾徐阶,为廷臣所排,下狱削籍。问礼不顾帝之不悦,独言齐赃可疑,不当以纠弹大臣实其罪,力保张齐。张居正请大阅,问礼谓非要务,而请帝日亲万几,详览奏章。未几,劾诚意伯刘世延、福建巡抚涂泽民不职,帝并留之。
帝初纳言官请,将令诸政务悉面奏于便殿,问礼遂条上面奏事宜。……二言:“陛下宜日居便殿,使侍从官常在左右,非向晦不入宫闹,则涵养熏陶,自多裨益。”三言:“内阁政事根本,宜参用诸司,无拘翰林,则讲明义理,通达政事,皆得其人。”四言:“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许御史纠弹”五言:“顷诏书两下,皆许诸人直言。然所采纳者,除言官与一二大臣外,尽付所司而已。宜益广言路,凡臣民章奏,不惟其人惟其言,令匹夫皆得自效。”六言:“陛下临朝决事,凡给事左右,如传旨、接奏章之类,宜用文武侍从,毋使中官参与,则窥窃之渐,无自而生。”七言:“士习倾危,稍或异同,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众人言未必得,一人言未必非,则公论日明,士气可振。”……九言:“面奏之仪,宜略去繁文,务求实用,俾诸臣入而敷奏,退而治事,无或两妨,斯上下之交可久。”
……疏奏,帝不悦。宦侍复从中构之,谪楚雄知事。明年,吏部举杂职官当迁者,问礼及御史杨松在举中。帝日:“此两人安得遽迁,俟三年后议之。”万历初,屡迁湖广副使,卒。
(节选自《明史·骆问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
B.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
C.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
D. 诏旨必由六科诸司/始得奉行/脱有未当/许封还执奏/如六科不封/驳诸司失检察者 /许御史纠弹/
【2】下列对于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翰林,官名,翰林学士。也可谓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亦可指翰林院或鸟栖之林。
B. 义理,犹道理,可指文辞的思想内容,这里指明代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思想。
C. 匹夫,古代指平民男子,东汉以后亦泛指平民百姓;后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
D. 万历,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多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问礼重视礼法,敢言不避权贵。问礼认为皇后应居宫闱的正位,不能随意移宫他处,偕同僚上奏,希望皇后返回坤宁宫,不致后世认为礼制变更从皇帝开始。
B. 问礼为人峭直,谨守为官职责。张齐因弹劾徐阶而下狱削籍,唯有问礼不顾皇帝不悦,为他进言;认为检阅不是紧要事务,请求皇上亲临几案,详览奏章。
C. 问礼通达政事,提出有效建议。问礼在偏殿面见皇帝时,坦言政事的根本在于诸司,用人不应局限于翰林,建议皇帝抓住根本,摒弃偏好,不逾礼法。
D. 问礼积极进言,仍旧不被赏识。隆庆年间,向皇帝面谏进言后引起皇帝不满,宦官的谗言更使他遭到贬谪。皇帝对问礼一直耿耿于怀,即使吏部推举也没有起用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初纳言官请,将令诸政务悉面奏于便殿,问礼遂条上面奏事宜。
(2)士习倾危,稍或异同,辄加排陷;自今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荀子)
②高行微言,所以修身。(黄石公)
③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
④宁信其品格,勿信其誓言。(希腊谚语)
⑤美德大都包含在良好的习惯之内。(帕利克)
⑥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时刻中表现出来,但它却是在无关重要的时刻形成的。(菲利普斯·布鲁克斯)
关于修身,古今中外有诸多名言。请从自己的体会出发,选择其中的两三句名言,形成有机的关联,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