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通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黄仁宇的《孔孟》一文选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B.古人说:“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熟读《愚溪诗序》这篇文章,说说作者为什么把溪水题名为“愚溪”。

    C.每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总是在推动历史进步中展示了巨大力量,先秦诸子的学说,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篇《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

    D.舞剧《霸王别姬》以项羽、刘邦、虞姬为主线,以《十面埋伏》、《鸿门宴》、《楚河汉界》、《四面楚歌》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作背景,重新谱写了一曲爱情之歌。

  • 2、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他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权威”自居,实践证明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

    A.这里说“只能”“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

    B.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C.所有这些,都曾经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理论”,谁反对,就会被扣上反对马列主义、反对毛泽东思想的大帽子。

    D.可见,说“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并不确切。

  •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学校元旦合唱比赛决赛将于12月29日下午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请各位领导莅临现场,参观指导。

    B.张经理您好,我们原定于明天下午到贵处参观一事,因故泡汤了,须更改时间,我们另行磋商吧。

    C.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接受你的邀请,加入海天文学社,相信我的加入会使贵社的发展更上层楼。

    D.您冒昧赠给我大作,想让我为之写篇序言,可惜我只有八斗之才,这个要求我恐怕难以胜任。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B. 唐朝是诗的时代,但是唐人也非个个都擅长写诗,《全唐诗》中有的诗作就粗陋鄙薄,不忍卒读,虽然多数诗歌清新别致,情韵悠长。

    C. 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港元汇率呈现大幅波动。这种波动足以让市场产生恐慌,由此导致对港元与美元“脱钩”的猜测也甚嚣尘上

    D.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他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

  • 5、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的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的情景。

    B.家塾,是私塾的一种,主要指聘请教师来家教授自己子弟的私塾,有的兼收亲友子弟。

    C.生员,唐时指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明、清时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

    D.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臣下对君主的自称。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树立和坚持正确史料观念

    张秋升

    当前,新史料源源不断地被发现,史料范围在逐渐扩展,人们获取史料的途径、方式和速度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不过,史料终究要由人来处理,历史研究者的史料观念直接影响着史料处理和学术研究水平。当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亟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史料观念。

    既要重视出土文献,也要重视传世文献。自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功后,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地下出土文献,再加上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一些人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实际上,出土文献也是人写的,同样存在造伪的可能。相比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优势主要在于没有经过世间流传带来的失真。但也应看到,传世文献在世间流传既有可能导致失真,也有可能经过历代史家的考证去除原来之伪。还应看到,出土文献自己不会说话,需要史家的解读,同样无法避开主观因素。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出土文献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必须处理好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关系。既要重视史料范围的扩展,也要重视史料深度的挖掘。随着史学研究新领域新视角的拓展、史学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原来不被人们关注的遗存进入了史料的范围,如图片、音像、口述资料等。随着史料范围的扩展,可以利用的史料越来越多,但有的历史研究者对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还处于“浅尝辄止”状态,缺乏深入挖掘。史家与史料的关系是一种反复对话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问题的不同、史家认识角度的转换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同一史料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从中勾稽出来的历史信息也是不同的,一些基本史料是历史信息取之不竭的源泉,也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支撑。

    既要重视直接史料,也要重视间接史料。直接史料又被称为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间接史料也被称为第二手史料或转手史料。很多人认为,直接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低,因而高度重视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相对重视不够。重视直接史料固然没错,轻视间接史料则不可取。直接史料的稀少是史家难以摆脱的困境,此其一。其二,直接史料也未必符合历史真实。回忆录一般被认为是直接史料或第一手史料,但回忆者的立场及其记忆能力会影响史料的真实性;被采访者受采访者影响,也可能导致失真。可见,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都应得到重视。

    既要重视运用数据库、互联网搜集史料,也要重视阅读原始文本史料。人们为了尽快获取相关史料,常常围绕自己的选题拟定关键词查找史料。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通过数据库和互联网得到的史料是“查找”出来的,而不是“阅读”出来的,“查找”出来的史料往往会因为缺失史料存在的背景而使研究者不了解史料的语境,难以真正理解史料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容易造成对史料的误读。对于互联网时代史料的搜集与运用,比较合理的做法是:第一,阅读原著,掌握本专业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史料,了解史料的“生态环境”;第二、阅读原著要上下贯通、左右相连,大体判定基本史料的价值;第三,加强理论修养,强化问题意识,从多角度审视史料;第四,将查找自数据库和互联网的史料与来自原始文本的基本史料对勘,反复比较、确立联系,恰当地摆放到各自的位置;第五,将查找自数据库和互联网的史料引入文章时,努力做到史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04日09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使得一些人据此形成了出土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的认知。

    B.出土文献自己不会说话,同样需要史家的解读,既要解读就无法避开主观因素,这些解读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

    C.史家与史料是一种反复对话的关系,一些基本史料的利用还比较浮浅,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D.直接史料虽然可信度较高,但史家难以摆脱直接史料稀少的困境。而且,直接史料也未必真符合历史的真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整体来看,本文采取总分的行文结构,紧扣论点从三个方面平行展开论述,层次非常清晰,论证有力。

    B.在首段,作者指出新史料不断被发现的现状,点出史料终究要由人来处理的事实,然后提出了中心论点。

    C.作者主要采用作对比和举例子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既要重视直接史料,也要重视间接史料的观点。

    D.在最后一段,作者提出观点后,先指出运用数据库、从互联网上搜集史料存在的弊端,然后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对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文献虽比传世文献更能反映历史真实,但因其也是人写的,同样存在造伪行为,仍需仔细甄别。

    B.目前,可利用的史料越来越多,史料范围的扩展可弥补史家对基本史料的利用“浅尝辄止”的不足。

    C.史家高度重视直接史料,而对间接史料重视不够,主要是因为直接史料价值高,间接史料价值低。

    D.直接史料价值虽高,但也未必符合历史真实,同样需要仔细甄别,如此直接史料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论语》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__________

    (2)晏殊的《浣溪沙》中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的淡雅之色表现诗人的恬淡之心,之后又以映入帘中的草色点出恬淡中的生机。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豪气。

    (3)屈原《离骚(节选)》中,诗人叹息流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但虽然困难重重,只是自己内心所追求的,诗人将“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认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一是就物质生活而言,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是就言行实践而言,即“____________”;三是就学习态度而言,即“__________”。

    (2)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木与根”为喻表明为政者积德义的重要性,便是极其“切”合。

    (3)古人常借酒兴作诗,于是盛酒的“樽(尊)”作为意象,开始出现在很多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2)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都运用了“杜鹃”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凄苦。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感叹人生短促、个体渺小,他夸张地把人比作天地间的小飞虫和大海里的一粒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董解元《西厢记》中有“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的佳句,而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2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形魂?就其中两点作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沈纮,字铭缜,乌程人。父节甫,字以安。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礼部仪制主事,厉祠祭郎中。诏建祠禁内,令黄冠祝釐,节甫持不可。尚书高拱恚甚,遂移疾归。起光禄丞。会拱掌支部,复移疾避之。万历初,屡迁至南京刑部右侍郎。召为工部左侍郎,摄部事。御史高举言节甫素负难进之节,不宜一岁三迁。吏部以节甫有物望,绌其议。节甫连上疏请省浮费,核虚冒,上兴作,减江、浙织造,停江西瓷器,帝为稍减织造数。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且上疏言之。又尝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父忧归,卒。赠右副都御史。天启初,纮方柄用,得赐谥端清。

    纮与弟演同登万历二年进士。纮改庶吉士,授检讨。累官南京礼部侍郎,掌部事。西洋人利玛窦入贡,因居南京,与其徒王丰肃等倡天主教,士大夫多宗之。纮奏:“陪京都会,不宜令异教处此。”识者韪其言。然纮素乏时誉。与大学士从哲同里闬,相善也。神宗末,从哲独当国,请补阁臣,诏会推。亓诗教等缘从哲意,摈何宗彦、刘一燝辈,独以纮及史继偕名上。帝遂用之。或曰由从哲荐也。疏未发,明年,神宗崩,光宗立,乃召纮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未至,光宗复崩。天启元年六月,纮始至。

    故事,词臣教习内书堂,所教内竖执弟子礼。李进忠、刘朝皆纮弟子。李进忠者,魏忠贤始名也。纮既至,密结二人,乃奏言:“辽左用兵亟,臣谨于东阳、义乌诸邑及扬州、纮安募材官勇士二百余,请以勇士隶锦衣卫,而量授材官职。”进忠、朝方举内操,得淮奏大喜。诏锦衣官训练募士,授材官王应斗等游击以下官有差。纮又奏募兵后至者复二百余人,请发辽东、四川军前。诏从之。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禁中内操日盛,驸马都尉王昺亦奉诏募兵,愿得帷幄重臣主其事。廷臣皆言纮与朝阴相结,于是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劾纮阳托募兵,阴藉通内。刘朝内操,纮使门客诱之。王昺疏,疑出纮教。阉人、戚畹、奸辅内外弄兵,长安片土,成战场矣。纮疏辨,因请疾求罢。帝慰留之。世扬等遂尽发纮通内状,刑部尚书王纪益疏劾纮,比之蔡京。纮亦劾纪保护熊廷弼、佟卜年、刘一谳等。诏两解之。未几,纪以卜年狱削籍,议者益侧目纮。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逾年卒。赠太保,谥文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B. 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C. 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D. 大学士叶向高言/纪纮交攻/均失大臣体/今以谳狱斥/纪如公论/何朱国祚至/以去就争/帝皆弗听/纮不自安/乃力求去命/乘传归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纮出身士宦,父亲忠直。他父亲是进士出身,曾因反对在禁宫建祠的诏令,遭到尚书高拱记恨,但秉性不改,在朝中颇有雅望。

    B. 沈纮守职守责,拒绝异教。任职礼部侍郎期间,西洋人利玛窦在南京传播天主教,沈纮上书反对此事,得到了有识之士的支持。

    C. 沈纮交好宦官,升迁顺利。他在内阁讲授期间,巴结宦官魏忠贤、刘朝,因这二人的极力推荐而被封为太子太保,进入文渊阁。

    D. 沈纮曾受弹劾,但是职位稳固。他因与宦官刘朝关系较好,虽然受到朝臣的弹劾,但都能得到皇帝的保护,没有受到什么处罚。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官传奉,节甫持不可,且上疏言之。又尝献治河之策,语凿凿可用。

    (2)廷臣皆言纮与朝阴相结,于是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等劾纮阳托募兵,阴藉通内。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美奋斗者”一词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新中国最美奋斗者,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中提出的表彰称号,一共有278名个人、22个集体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袁隆平、钟南山、李桓英、干漪、孔繁森、支月英、杜富国、杨善洲等都入选其中。

    英才中学高三年级各班正在召开班会,号召大家向“最美奋斗者”们学习。大家纷纷上台发言,有的同学说要向袁隆平学习,因为他“用一辈子,守护好中国饭碗”;有的同学说要向杜富国学习,因为他立起了“让我来、勇担当”的时代丰碑;有的同学说要向于漪学习,因为她正是教育行业“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还有同学说要向钟南山学习,因为危难关头,“他以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

    对此你怎么看?请从“最美奋斗者”中任选一人,给他(她)写一封信,体现你对“奋斗”的认识、思考和选择。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