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齐楚之精英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不复顾利害 利害:利害方面
B.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意:料想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追购:悬赏捕捉
C.予除右丞相兼枢 密使 除:授予官职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数:列举罪状
D.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遽:立刻 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
3、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
C.奈何取之尽锱铢 青,取之于蓝
D.族秦者秦也, 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
4、阅读《留侯论》所选段落,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A.项籍唯不能忍 唯:只有
B.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王:称王
C.见于词色 见:显现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全:保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三名海豹突击队员搭乘两架隐形版黑鹰直升机,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穿越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成功地躲过巴基斯坦防空雷达的监控。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称为“君子之国”。
C.由于种粮效应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兴趣不大,据统计,大相村今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大约达到43%以上。
D.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和发展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的人和事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与志人的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终于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
【1】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恰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 )
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
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
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
D.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
【2】标有横线的“孕育着小说的因素”在文中是指哪几类? ( )
A.神话、寓言、志怪小说 B.神话、寓言、历史散文
C.神话、寓言、志人故事 D.神话、寓言、历史散文、志怪小说、志人故事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的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
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说。
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
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阿房宫赋》说: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吴楚东南坼, 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画龙点睛,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兰亭的“山”“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兰亭的“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明作者生死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肯定现在,否定过去。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时节,这些景物使诗人得到精神满足。
1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把吴钩看了,____。无人会,____。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事》
(3)斩木为兵,______,_____,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骐骥一跃,_______;驽马十驾,______。(荀子《劝学》)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对项羽拒渡乌江,唐宋诗人多有题咏,如杜收在《题乌江亭》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表现了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李清照更是在《夏日绝句》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先声夺人地将那种生死都无愧为英雄豪杰的气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肃然起敬。而项羽自己也在绝命词《垓下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績,只是使他陷入了失败的绝境。
13、(1)根据下列诗句中提到的“节日”和“习俗”,在后面的括号里填上相应的节日名称。
①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___________)
②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___________)
③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___________)
(2)2016 年 11 月 30 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有诗意的历法,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④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___________)
⑤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___________)
⑥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___________)
14、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妻讼陈和尚以私念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以故陈和尚系狱。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奏上,久不能决。未几,斜烈卒。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 “有司奏汝以私念杀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六年,有卫州之胜。八年,有倒回谷之胜。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
(注)①北兵:蒙古兵。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B.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C.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D.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银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阖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关于忧患意识的诗词警句随处可见,如“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
——《中国教育报》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1919年,毛泽东《湘江评论》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代青年任重道远,艰巨的现代化建设任务要求青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学者张志祥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班会上就“青年与忧患意识”主题发言,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