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可以纾祸 纾:解除 予更欲一觇北 觇:窥视
B.殆例送死 殆:接近于 悲予志焉 悲:思念、同情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请:请求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傫:捆缚
D.以老于户牖之下 牖:窗 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使屈身,倾倒
2、下列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都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境况,发出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伤时的现实主义诗人。“艰难苦恨”是他对现实观照的结果,即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他的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3、下列表述中国文化的各个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天祥是宋代状元,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大义凛然的气节,溶进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B. 魏徵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是用来劝谏唐太宗的,作为诤臣他善于劝谏,李世民与魏徵也成为良好君臣关系的典范。
C. 五代时期政治混乱,欧阳修编著的《新五代史》,探寻“盛衰之理”,希望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五代惨痛历史的覆辙。
D. 司马迁认为“离骚”,即离忧之意,屈原遭遇忧愁悲愤投江,在黑暗与污浊中追求自身高洁,这份人生追求值得后世永远礼赞。
4、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江南”可以是一个文化概念。 江南凌波水韵,翰墨流芳,中正平和,风雅精致,以文心墨韵见长,是中华精英文化的象征。毫不夸张地说, ▲ 。
①是江南文脉从长江汇入大海
②乃至成为整个东亚文化的酵母
③并且产生了全新的创造力与辐射力
④引导中华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融碰撞
⑤是江南艺术精神引领了中国传统艺术走向高端与精致
A. ③①④⑤② B. ④⑤②③① C. ①④③②⑤ D. ⑤①④③②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能容于远近
A.夫晋,何厌之有 B.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C.为巡船所物色 D.以其无礼于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影响了古典园林的建造。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计成所著的《园冶》直到明代才出现,但是园林艺术到明代已经发展到高潮。在园林理论产生之前,对造园起指导作用的理论是山水画理论,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清代李渔的《一家言》都较多地涉及园林理论,而文震亨、李渔都深谙绘画之道。唐代的王维、宋代的俞微、元代的倪云林、清代的石涛、清代的仇好石等既擅长绘画,又懂得造园,他们把画意融入园林,使园林带有山水画的特点。造园家在建造古典园林的时候,特别是在堆砌假山的时候,尤其注重主次分明、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等原则,这些原则都来自山水画理论。可以说造园家只有具备扎实的绘画功底,运用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山水诗也对古典园林产生了影响,山水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方面,尤其是虚的意境的营造。
园林的意境以诗文化为灵魂,园林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域。南方的私家园林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一花一草、一水一石点缀园中,园林中的景色酷似唐诗、宋词中所描绘的图景,引人入胜。《红楼梦》中,大观园进门处的大假山上题有“曲径通幽处”五个字,它高度概括了这处景致的特点。之所以要题字,是因为“景不点不透,景不点不活”(宋先锋《试论园林意境的内涵》)。而楹联被称为”诗中之诗”,具备诗歌、散文的美学特征。《红楼梦》中,潇湘馆楹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蘅芜苑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亦香”等,无不兼具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楹联起到了烘托园林意境的作用。
在古典园林虚的意境的营造上,“空灵”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之一。园林专家陈从周说:“园林以空灵为主。”在园林中,亭子最具有“空”的灵气。“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唯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这些诗句表明,正因为亭“空”,所以亭才“有”。园林往往于无景处求景,于无声处求声。声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实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园林中的景不只是呈现自身,它们只是一个个起点,勾起人们无尽的想象。这种“空灵”意境深受中国诗词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和山水画中注重虚实相生的画法的影响。苏轼在《送参寥师》中写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空则灵气往来。清空是一种绝妙的审美境界。诗词要清空,不要质实,园林也是如此。
(摘编自麻玉珠(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园林理论的产生远迟于山水画理论的产生,在明代以前,园林艺术缺乏园林理论指导,发展十分缓慢。
B. 我国最早的园林理论专著是明代计成的《园治》,文震享、李渔等人对《园治》中的理论进行了完善。
C. 清代仇好石参与建造的园林往往融入了山水画的画意,带有山水画的特点,这与仇好石擅长绘画密切相关。
D. 造园家既要熟知园林理论,又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深谙山水画理论,才能使园林体现出“如画”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山水画和山水画理论及山水诗对古典园林的影响两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古典园林深受它们的影响。
B. 文章第三段着重阐述山水诗对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产生的影响,将“题字”和“楹联”的作用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在使用举例论证之外,还多处引用古诗句,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性,又有效地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第二段和三、四段构成总分结构,三、四段分层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在意境营造方面受到山水诗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园林中的题字能起点景的作用,大观园进门处大假山上的题字便高度概括了该处景致的特点,并令景致鲜活起来。
B. 楹联能体现情感美、音乐美、意境美,如《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大观园出现多副楹联,就是为了烘托园林意境。
C. 诗词创作者常常运用空中点染、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创作出意境清空的诗词,这种诗词可以避免质实的弊病。
D. 优秀的造园家往往能于无景、无声处求景、声,于静中求动,于空中求景,出自他们之手的园林能勾起人们的想象。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因其啼声甚哀,诗人往往借其表达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李白的《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来渲染蜀道凄清的氛围,白居易的《琵琶行》用“_____________”来表达凄凉之意。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3)《过秦论》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廉頗蔺相如列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可贵品质。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下面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即点明了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以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状写出柳枝随风轻拂,娴媚动人的姿态。
B. “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
C. 上片写景有特色:由眼前的柳树,到登高后所见全城之景;作者所见的烟雨中被春水春花环绕的城池是静止的,而随风飘动的杨柳给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
D. 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照应。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
【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①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②爨③,以铁耕乎?”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④济、漯⑤,而注诸海;决汝汉⑥,排淮、泗⑦,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选自《孟子》有删节)
(注)①饔飧:早餐为,晚餐为。②甑:瓦制的炊具。③爨:炊。④瀹:疏。⑤济、漯、:河名。⑥汝、汉:河名。⑦淮、泗:河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率天下而路也 率:带领
B.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名:名声
C.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登:成熟
D.岂为厉农夫哉 厉:损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固不可耕且为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治人者食于人 不拘于时
C.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虽欲耕,得乎 虽有稿暴,不复挺者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内容来看,陈相、许行都推崇滕君,认为滕君能与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B.第二段孟子与陈相的一问一答,孟子采用的方式是“请君入”或者叫“诱敌深人,一举攻克”,最后让陈相不得不接受“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道理。
C.第三段提到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前者指劳力”,后者指“劳心”。“劳心者”指管理社会的人,“劳力者”指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D.孟子一方面说“劳心者治人“治人者食人”,一方面又列举尧舜禹等圣人忧民的事例,这样说并不矛盾,孟子旨在强调“劳心者”“治人者”必须把天下的事情办好,而不是指可以任意鱼肉百姓。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建国以来,在我国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了众多的杰出人才和行业精英,在他们身上处处彰显着“工匠精神”。他们“术业有专攻”,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地执着于自己从事的那一份职业,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领头羊”。
(2)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斜杠青年”,他们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他们通常用“/”来介绍自己。如作家/演员/调酒师。时下,“斜杠青年”正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
读了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