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为孔子删定,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诗三百”。
B.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庖丁解牛》选自他的《庄子·养生主》,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即出于这篇文章。
C.《论语》《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左传》因为是为《春秋》做的注,而《春秋》据说为孔子编著,所以也成为儒家经典。
D.《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编年体断代史。其中《鸿门宴》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形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义明确的一项是
A.多日来中国东部地区持续严重雾霾天气,局部地区空气污染指数达6级,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的高速公路被迫关闭,航班起降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B.所谓失独家庭,是指人到中年不能再生育的时候,独生子女却意外发生伤残、死亡,中国每年新增这样的家庭达7.6万个。
C.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危机,弘扬中华文化。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公车特征拜郎中
B.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 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 信义安所见乎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晋军函陵
A.北虽貌敬 B.且庸人尚羞之
C.去今之墓而葬焉 D.素善留侯张良
5、各句中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
A.临走时明知道这比拟相当轻率,但还是忍不住要粗略地试探一下他的意见。
B.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烟在喧闹黎明来临之际寻找片刻的宁谧。
C.在大路干涸的车辙里有一条被雨水冲刷的小鱼。
D.女儿像云霞般轻盈,体态婀娜。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荐举与科举
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就结果而言,荐举制在乱世环境与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所取得的效果判然有别。
在春秋战国及曹操时代,荐举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官标准,宣布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卑微、品德如何恶劣、曾有过何等的劣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他都会重用。
荐举之所以能在乱世执行较好,主要原因是乱世存在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生死存亡的竞争环境使大家真正成为“同一战壕的战友”,成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无论上司简拔下属,还是下属拥戴上司,都不得不把真才实干放在首位。
可是,荐举一旦到了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没有乱世里的那套生死存亡的危机约束机制,人的私心及贪欲很快就暴露出来,将荐举制中脆弱的理性及公平掏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还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不久都很快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察举制的结果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九品中正制的结果是,负责选人的中正(官名)一点也不中正,屁股完全坐到了世家大族那一边,使该制度彻底沦为世家大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而科举制实际上也就是中国人情非得已时所划的一道杠杠而已。科举制与其说是较为优秀的官僚选拔制度,不如说是至为优秀的文人选拔及塑造制度。科举及第者多是一流的文人,而一流的文人却多非一流的政治家。文人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简单的问题弄得很复杂,而政治家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提炼为很简单;文人最需要的是多情,而政治家最忌讳的是妇人之仁。
从从政的需要来看,科举出身的文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可是,科举偏偏令苏轼之类“天生就是文人”的人,其人生志向或者说是人生第一志向不是写诗而是做官,且官瘾都还不小;同时科举还使他们不仅能当上官,而且多半要在仕途上不断地遭遇坎坷及沧桑,进而因为沧桑而柔肠寸断,由于坎坷而入木三分,总之是越来越适宜写诗了。结果事与愿违,一心想当的大官未必当成,大诗人反倒切切实实地做成了。
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正面意义较多,毕竟科举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平(但非公正)的选官制度,毕竟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大多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但从今天的角度看,科举又确实负面性很多。科举诞生后,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眼睛则被紧紧锁在获得乌纱帽必备的敲门砖——儒家经典及文学创作上,对社会发展作用更大、更直接、更具体的自然科学技术,却被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科举走向成熟、发达的宋代以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可结果却是越想越片面,越走越极端,越“发展”越钳制人性,直到今天仍余孽未消。
科举使中国读书人纷纷成为或者渴望成为统治体系内的一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无法产生不同于封建制度、思想及伦理的新制度、新思想、新文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
科举本质上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久而久之,科举制也就很自然地强化了国人本已浓厚的名利心,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対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1】下列有关“荐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荐举制造就了中国社会惯以“成王败寇”论人生高低的非正常心态,使整个社会对失意者缺乏应有的包容度。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见,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里,九品中正制出现了极其严重的名不副实。
C.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因为优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是考试所能选拔出来的。
D.荐举制在乱世执行较好,而在治平及大体可以苟安的环境中,则被掏空了脆弱的理性及公平。
【2】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都是聪明人,用聪明人治理国家总比笨蛋要好。
B.在历史的时空里,科举的负面性很多,它让中国读书人的心被牢牢拴在乌纱帽上。
C.科举制诞生后,中国读书人心无旁骛地在人的内心世界兜圈子、挖潜力,试图从心灵的角度寻求突破,以救众生。
D.科举选拔出的人多属智商很高、情商偏低之类,多非一流的政治家。
【3】下列分析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缺乏危机约束机制下,荐举制得以较好实行的前提之一是:荐举者须是既有识人慧眼又具无私品德的人。
B.科举虽然堪称国人“自行设计并制造、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严密、最公正的选官制度,但在本质上,却是将读书彻底名利化。
C.科举不仅使中国读书人几尽忽略自然科学,且高度强化了国人官本位意识,还使传统中国社会始终缺乏独立的知识阶层,缺乏真正的封建帝制的异端及挑战者。
D.无制度保证荐举者公正无私,且荐举权基本被贵族垄断,所以九品中正制在诞生不久自然地走向了初衷的反面,成为贵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一般人。
(3)《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王昭君二首 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1】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不同于他人咏昭君“死战生死俱为国”的高尚和宏大,白居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刻画出了昭君楚楚可怜的形象,诗歌格调略逊一筹。
B.“愁苦辛勤憔悴尽”仅仅七字,便将这位辞家别亲、远赴匈奴的巾帼奇女子概括殆尽。 “愁苦”二字描绘出她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
C.第一首诗偏重于静态的画面描述,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首诗则选取了颇具典型性的送别场面,借助人物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
D.这两首诗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能在同一题目下彼此补充、相映生色,使得这组诗别开生面,在众多吟咏昭君的诗歌中脱颖而出,历久弥新。
【2】试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北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侍侧。孔子四望,喟然而叹曰:“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尔志,吾将择焉。”
子路进曰:“由愿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钟鼓之音上震于天,旌旗缤纷,下蟠于地。由当一队而敌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执聝①。唯由能之,使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勇哉!”
子贡复进曰:“赐愿使齐、楚合战于漭瀁②之野,两垒相望,尘埃相接,挺刃交兵。赐着缟衣白冠,陈说其间,推论利害,释国之患。唯赐能之,使夫二子者从我焉。”夫子曰:“辩哉!”
颜渊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熏莸③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④,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注释:①搴(qiān):拔取;聝(guó):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以记功,这里代指左耳。②漭瀁(mǎng yàng):广大无涯际的样子。③熏:香草。莸(yóu):臭草。④五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由当一队而敌之 当:______________
(2)释国之患 释:______________
(3)夫子曰:“辩哉!” 辩:______________
(4)敷其五教 敷: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将择焉 夫子何选焉 B.唯赐能之 既言之矣
C.以其类异也 导之以礼乐 D.子路抗手而对曰 而赐无所用其辩矣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门三弟子的政治理想各不相同,子路尚“勇”,子贡崇“智”,颜回重“德”。
B.孔子赞赏子路的“勇”,同时也指出他的“勇”弊在“伤财”、“害民”、“繁词”。
C.孔子之所以肯定颜回,是因为颜回与其志趣相投,都主张以“仁”“礼”治国。
D.本文与我们学过的“侍坐”篇都体现出孔子平等、民主、循循善诱的教学风格。
【4】翻译下列句子:
(1)于斯致思,无所不至矣。
(2)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
【5】在农山之上,子路、子贡和颜渊各言其志,请你从中选择一人之志,作出评价,150字左右。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到了,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祝母亲节日快乐的信息,还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讴歌母爱伟大的文章、故事等。
对此,有人表示怀疑。当问及这些刷屏者“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他们却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并非为了让母亲知道,而是为了在社交网络上让同学、同事、朋友看。
面对材料中的“晒孝顺”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晒”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