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装置 | ||||
实验目的 | 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吸收氨气,并防止倒吸 | 制备并收集少量NO2气体 | 制备少量氧气 |
A.A
B.B
C.C
D.D
2、海洋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其中钠元素是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
(1)已知在太阳光作用下,绿色植物体内的叶绿素能将水、CO2转化为葡萄糖。海水吸收CO2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CO2是碱性氧化物
B.等质量的NaHCO3和Na2CO3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前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多
C.碳酸氢钠的电离方程式为
D.该循环过程中未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2)某同学欲用碳酸钠晶体()配制220mL1mol/L的Na2CO3溶液。
①所需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②实验中除需要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量筒、烧杯、玻璃棒、试剂瓶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
③配制溶液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填字母,下同)
计算→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瓶贴标签。
a.转移 b.定容 c.摇匀 d.洗涤 e.溶解
④下列实验操作会使配制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_____。
A.容量瓶清洗后,未经过干燥处理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定容后倒转容量瓶几次,发现液面最低点低于刻度线,再补加几滴水至刻度线
D.所用碳酸钠晶体失去结晶水
3、在一个体积为5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加入1.25 mol CaCO3,发生反应CaCO3 (s)CaO(s) +CO2(g),测得平衡时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正反应为__________热反应(填“吸”或“放”),温度为T5℃时,该反应耗时40s达到平衡,则T5℃时,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2)T2℃时,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下列措施中能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值变大的是__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a.减小压强 b.减少CaO的量 c.加入CaCO3 d.升高温度
(3)请在如图中画出平衡常数K随温度的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
(4)在T5℃下,维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向上述平衡体系中再充入1molN2,则最后平衡时容器中的CaCO3的质量为________g。
4、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还原反应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人体中同时有以下两个转化:①Fe2+→Fe3+,②Fe3+→Fe2+;①反应中Fe2+发生___反应,②反应中Fe3+被___(填“氧化”或“还原”)。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转化为Fe2+,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___性。
(2)小铭通过查阅资料,实验室制备NO的反应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氧化产物是___;若有2gNO生成,有___molHNO3被还原。
5、依据化学能与热能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键能是指在25 ℃、101 kPa,将1 mol理想气体分子AB拆开为中性气态原子A和B时所需要的能量。显然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牢固,含有该键的分子越稳定。如H—H键的键能是436 kJ·mol-1,是指使1 mol H2分子变成2 mol H原子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
①已知H-Cl键的键能为431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
A.每生成1 mol H-Cl键放出431 kJ能量 B.每生成1 mol H-Cl键吸收431 kJ能量
C.每拆开1 mol H-Cl键放出431 kJ能量 D.每拆开1 mol H-Cl键吸收431 kJ能量
②已知H-Cl键的键能为431 kJ·mol-1,Cl-Cl键的键能为247 kJ·mol-1,写出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气态HCl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
(2)已知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1 mol N原子和3 mol H原子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kJ能量。
②0.5 mol N2(g)和1.5 mol H2(g)生成1 mol NH3(g)的过程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_______kJ能量。
6、了解变化和反应的本质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是学生迁移与应用的能力外显。完成下列问题:
(1)某学生在实验室做金属钠实验时,未将剩余的钠及时放回试剂瓶,发现剩余的钠着火,他应该用___________来灭火,金属钠应保存在___________中。
(2)相同质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氢气的体积由多到少的顺序为___________。
(3)某学习兴趣小组同学采集本地被化工厂污染的池塘水样1L,测得池塘水样中的,该学习兴趣小组采用生石灰处理池塘水样至中性,理论上需要生石灰___________g。
(4)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容器A中的臭氧()和容器B中的氨气(
)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则A、B两容器中气体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___。
(5)汽车尾气治理方法之一是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一个“催化转化器”,它能使一氧化碳跟一氧化氮反应生成可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7、Ⅰ.某实验小组对H2O2的分解做了如下探究。下表是该实验小组研究影响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时记录的一组数据,将质量相同的粉末状和块状的MnO2分别加入盛有15 ml 5%的H2O2溶液的大试管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结果如下:
MnO2 | 触摸试管情况 | 观察结果 | 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 |
粉末状 | 很烫 |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3.5min |
块状 | 微热 |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 30min |
(1)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与_____有关。
(3)某同学在10 mL H2O2 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放出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A、B、C三点所表示的反应速率最慢的是_____。
Ⅱ.某反应在体积为5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 在0-3分钟内各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A,B,C均为气体,且A气体有颜色)。
(4)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5)反应开始至2分钟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
(6)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
a.v(A)= 2v(B) b.容器内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
c.v逆(A)=v正(C) d.容器内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
(7)由图求得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______。
8、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I.下列物质中:
① ②Fe ③乙醇 ④盐酸 ⑤熔融NaCl ⑥
固体
(1)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只填序号,下同)。
(2)所给状态下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
II.请回答:
(3)某气态氧化物的化学式为,在标准状况下,1.28g该氧化物的体积为448mL,则该氧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__。
(4)现有11g,其中含中子数为___________mol,电子数为___________个。
(5)含的
溶液100mL,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取出1mL溶液,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9、从下列选项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填空:
A.渗析、B.凝聚、C.丁达尔现象、D.布朗运动、E.电泳。
(1)Fe(OH)3胶体呈红褐色,插入两个惰性电极,通直流电一段时间,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
(2)强光通过Fe(OH)3胶体,可看到光带,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______。
(3)淀粉与食盐的混合液放在肠衣中,并把它悬挂在盛有蒸馏水的烧瓶里,从而使淀粉与食盐分离,这种方法叫_______________。
10、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是合理利用硫元素的基本途径。
I.以下是硫元素形成物质的价类二维图及含硫物质相互转化的部分信息。
(1)G是一种由四种元素组成的钠盐,它的电离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C⃗F⃗E是造成酸雨的可能途径,请写出其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检验H中阴离子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___________。
Ⅱ.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实现几种价态硫元素的转化。可选用的实验药品如下,
①溶液 ②浓硫酸 ③
溶液 ④稀硫酸 ⑤酸性
溶液 ⑥品红溶液 ⑦铜片
实验序号 | 预期转化 | 选择试剂(填序号) | 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 |
ⅰ |
|
| |
ⅱ | ②、⑦、⑥ |
|
(4)实验ⅰ选择的试剂是①和________(填序号),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是________。
(5)实验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证明实现转化的现象是________。
11、铅蓄电池是常用的化学电源,其电极材料分别是Pb和PbO2,电解液为稀硫酸。放电时该电池总反应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根据上述情况判断:。
(1)蓄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放电时,正极反应为___________。
(3)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移向___________极。
12、(1)写出实验室中用亚硫酸钠固体与浓硫酸制取S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
将SO2通入下列装置中,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_____
序号 | 实验现象 | 解释原因 |
① | 石蕊试液_____ | 石蕊试液变红说明SO2是酸性气体 |
② | 品红试液褪色 | SO2具有____性 |
③ | 酸性KMnO4溶液_____ |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
④ | 溶液变浑浊,有黄色沉淀生成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
13、3.6gH2O的物质的量是___,含有___个水分子,含有___mol电子。
14、锗在自然界中的丰度(以原子百分数表示的某元素在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的分数)为0.00014%,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半导体材料,制备用作半导体的高纯诸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部分物质的沸点1200℃、
83℃、
130℃。回答下列问题:
(1)Ge是第_______族的元素,矿石富集的目的是_______(答一条即可)。
(2)粗中常含有少量的
,为除去它,可加入足量浓盐酸,并通入大量的氯气,物质转化关系为
,欲处理含1moL
的矿物,理论上需要氯气的体积为_______L(标准状况下,目其他物质不与氯气反应)。
(3)蒸馏时温度要控制在83~100℃,温度不宜过高的主要原因是:①避免粗中含有过多的杂质,②_______。
(4)的电子式是_______,Zn还原
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5)实验室进行蒸馏操作时,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填字母)。
a.b.
c.d.
15、1943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创立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即将索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两种工艺联合起来,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其工业流程如下图所示。
(1)侯氏制碱法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除X可以循环使用外,上图中物质中_______也可循环使用。
(2)根据下表相关数据分析,沉淀池中最后析出的是,从离子反应和物质的量浓度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_。
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数据以及对应的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20℃)
相关物质 | NaCl | ||||
对应浓度(mol/L) | ≈5 | ≈5.5 | ≈1.52 | ≈1 | ≈2.4 |
(3)对比两种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优点为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工业纯碱中可能混有少量NaCl,同学们对工业纯碱样品展开探究。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取样品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稀盐酸至反应完全 | 有气泡产生 | 样品中有NaCl |
向上述溶液中继续滴加适量 | 有_______产生 |
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有错误,正确方案应选用_______(填字母)代替稀盐酸。
A.溶液 B.稀硝酸 C.
溶液 D.稀硫酸
(5)测定纯碱样品中的质量分数(假设杂质只有
,并且杂质分布均匀)。
称取样品溶于水,配成
溶液。取出
该溶液,然后向溶液中滴加
溶液至
时恰好完全沉淀。
①加入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②样品中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