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正统,遭到历代官吏的非议或史学家的谴责。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即位
B.在古代妇女不能参与政治
C.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不佳
D.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
2、大部分由内迁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这反映了( )
A.民族差异的消失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民族习俗的趋同
D.民族布局的改变
3、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隋唐时期,针对这一局面实行了(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租调制
4、下列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关于该中央官僚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省最早出现于隋朝
B.中书省负责审核政令
C.门下省负责草拟诏令
D.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5、雍正年间,为筹划西北军事,特设军机房,后更名为军机处。嘉庆十年,有大臣上折称“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成为综合性的政务机构
C.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6、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未发生碰撞
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C.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7、郑观应认为:“(日本)近年来效法泰西力求振作,凡外来货物悉令地方官吸力进求,招商集股,设局制造,一切听商自主,有保护而绝侵挠故而使得日本“所出绒、布各色货物不但足供内用,且可运出外洋”。由此可知,郑观应主张( )
A.国人需要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B.中国要努力参与世界贸易竞争
C.清政府应为工商业发展创设条件
D.洋务官员须扩大官办企业规模
8、下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 )
诗人 | 作品 | 诗句 |
骆宾王 | 《从军行》 | 弓弦抱汉月,马足踏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
朱庆馀 | 《送于中承入著册立》 | 上马生边思,戎装别众僚。.....蕃庭过册礼,几日却回朝。 |
元稍 | 《估客乐》 |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 |
杜甫 | 《送杨六判官使西暮》 | 绝域遥怀怒,和亲愿结欢。 |
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
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9、“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求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编练禁军以减弱地方势力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知州与通判共同签署文书
D.加强对地方机构的制约监督
10、1873年,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经由华蘅芳等人翻译介绍到中国,受到中国进步人士的欢迎。赖尔在其理论中批判了作为主流学说的“灾变论”对地质进化的解释,认为它忽视了事物量的变化和渐进过程,把“超自然力”看成是引起灾变的原因。由此可知,赖尔的地质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
A.适应了中国社会变革
B.得到了民众普遍认可
C.动摇了传统主流思想
D.开启了西学东渐序幕
11、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汉书》中记载:“昔秦皇帝……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据此可知,二者赞扬秦始皇( )
A.注重人才培养
B.确立皇帝制度
C.整顿社会风俗
D.完成国家统一
12、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首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13、《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编绘历经了康熙、乾隆两朝,绘图人士包含有耶稣会的欧洲人等十余人,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南至南海。该图可用于研究( )
A.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
B.绘图技术世界领先
C.边疆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
D.中外交流日益频繁
14、了解历史事件,需要掌握事件的各个要素。下图是某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素,据此可知,该事件是( )
时间 | 1937年9月 |
地点 | 山西 |
主要目的 | 阻止日军逼近太原 |
意义 | 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 |
A.喜峰口之战
B.台儿庄之战
C.平型关之战
D.忻口会战
15、1845年,清政府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泾浜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筑房舍及居留之用。”这一条款表明 ( )
A.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B.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
C.地方政府企图讨好英国
D.上海开始成为通商口岸
16、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主张( )
A.顺应自然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17、周代的君位按“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传授,“太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钧择贤,义钧则卜”。这反映出周代的君位继承( )
A.具有一定的灵活变通性
B.利于选举“德才兼备”者
C.完全遵照嫡长子继承制
D.容易导致诸侯之间的纠纷
18、唐朝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中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中描写:“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蹴鞠)。”李白的《蹴鞠诗》等诗歌也表现了蹴鞠时的热闹场面。据此可知,唐代( )
A.诗歌以描写节日活动为主
B.体育活动丰富文学素材
C.宫廷体育活动向民间扩展
D.社会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19、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采用圆署会议决策某一事项。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会议结果以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议定。同时,行省官员还要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由此可知,行省制度的确立( )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的直接管理
B.防止了行政官员的腐败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20、1938~1941年,国民党政府先后与美国签订了《桐油借款》《华锡借款》《鸨砂借款》《金属借款》等合同。这一时期向美国出售的桐油、锡矿、鸨砂等产品“较以前增多,货价亦较高”,同时也进口美国工农业产品。这些商贸条约的签订( )
A.说明国民党政府出卖国家权益
B.利于增强抗战物质基础
C.导致了国内工业发展难以为继
D.违背了当时的经济规律
21、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发行使用“半两钱”。但考古工作者在战国时期各地区历史遗址的考古中均发现了秦“半两”钱。这可以用来说明,战国后期( )
A.秦国经济实力最为雄厚
B.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C.重商政策受到各国重视
D.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
22、1895年至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年至1910年间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平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B.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C.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D.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23、明朝后期,大量的农民放弃农业耕作,进入城镇谋求生计,这使得农民数量减少和手工业、商业从业者增多,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农民为基础的行业的金字塔结构出现松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兴起
D.社会稳定推动长途贸易发展
24、甲午战后,天津织布局继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开平煤矿的产量超越了战前水平;湖北织布局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基本实现生产经营自动化。各省气象日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如此之速”。这表明( )
A.甲午战争未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工业化进程得以开启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国近代化继续向前推进
25、比较而言,________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________的局面。内廷宦官机构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________,控制______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2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_______,开启了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新时期。
27、请列举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28、宋朝________发展成就突出
①一年________熟的________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________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________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________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9、敌后战场的抗战
(1)在沦陷区
①积极开展抗日宣传
②领导工人斗争,破坏日军“________”的部署
③利用________矛盾发动群众斗争,打击日本殖民统治秩序。
(2)发动百团大战(1940.8.20-12.15)①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企图以“________”消灭敌后抗日根据地
②特点:以破袭日军华北________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
③概况: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到105个团,约20余万人,称为“________”,打破了日军“囚笼”。
(3)皖南事变
①原因: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②过程: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_”
③结果: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打退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30、这场运动源于对________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________,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________和________牢牢地束缚着
31、1966——1976是文革的十年,1972年______批判极左错误,1975年_______提出全面整顿。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_______________。
32、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消灭割据政权
C. 防御辽兵进攻
D. 节省军费开支
33、自________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①________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②北宋灭亡,大批________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________地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语称“________,________”
34、行省制________明朝
废除丞相________清朝
设立军机处________元朝
三省六部制________汉朝
推恩令________隋唐
35、西汉中期强盛的主要措施
36、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请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以及在交通运输领域分别有什么突出成就?请各举两例。
(2)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
(3)两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后果?要求从三个方面回答:生产力、社会关系、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方面。
37、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①过程(写出哪个朝代):
建立时期:
巩固时期:
完善时期:
发展时期:
顶峰时期:
②并写出在“建立时期”的这个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
38、什么叫“郑和下西洋”?其目的和影响各是什么?
3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中国为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纠错和调整大政方针?这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