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曲靖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下图是1978- 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对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2、1141年,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订立和议。规定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其称臣,每年向其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该政权(     

    A.建立者与鲜卑同源

    B.推行南北面官制

    C.曾出现“大定之治”

    D.都城在宁夏一带

  • 3、《申报》刊登了《九江英租界收回之内容》: “已决定由英国政府将九江英工部局章程,悉行取消,并自三月十五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内行政事宜无条件移交国民政府。”收回九江英租界发生于(     

    A.清末新政

    B.二次革命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 4、著名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里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 5、整个城市分为南北两城:北为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契丹贵族的集居区; 南是汉城,居住的是非契丹族的汉人和其他民族的居民。材料描述的应是(     

    A.辽上京

    B.西夏兴庆府

    C.金中都

    D.元大都

  • 6、诞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有这一段歌词如下:“八月桂花遍地开,土地法令贴出来。打倒土豪和劣绅,分田分地又废债,劳苦工农翻身把头抬。”这反映的史实是(     

    A.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

    B.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C.农民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

    D.陕甘宁边区政府减租减息政策

  • 7、下表为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部分措施

     

    措施

    历法

    宣布改用阳历

    服饰

    剪发辫、易服装

    称谓

    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

    可见,辛亥革命(     

    A.实现了思想文化革新

    B.推动了社会风俗的变化

    C.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

    D.解决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 8、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里耶古城1号井,共36000多枚。主要内容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包括祠先农简、地名里程简、户籍简等。据以下材料可知(     

    如图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A.隶书已经广泛流行

    B.秦朝法律制度严苛

    C.赋税繁多人民负担沉重

    D.文书档案细致严密

  • 9、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指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据此可知,朱熹强调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B.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D.践行经世致用思想

  • 10、黄宗羲曾说:“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A.取消王位世袭制度

    B.不应废除宰相制度

    C.调和君相之间矛盾

    D.君臣之间相互制衡

  • 11、1950年,新中国政府先后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主要目的是

    A.消灭私有制

    B.稳定全国物价

    C.建立公有制

    D.克服财政困难

  • 12、发展经济学认为传统社会的经济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农业扩张式发展阶段;二是农业的商品化与专业化阶段;三是工业化阶段。有学者据此认为,明清时中国经济已进入第二阶段。下列史料可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山西太谷曹家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B.1721到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近3亿

    C.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大面积种植

    D.嘉兴、松江地区棉作和蚕桑压倒稻作

  • 13、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没有发生碰撞

    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C.良渚的文化是中原文化所不及的

    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 14、1937年后,日伪政府在沦陷区各学校用的教科书中增添“日满华一体”“建设东亚新秩序”“大东亚共荣圈”等内容。此外,这种宣传也逐渐渗透到传统民俗中,如1939年南京街头张贴“建设东亚新秩序,实现中日真和平”等春联。这些行径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B.维护日本对华的侵略统治

    C.摧毁中国人持久抗战的斗志

    D.缓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

  • 15、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提出(     

    A.天人合一

    B.严刑峻法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 16、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 17、如表是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中央与地方税收分配表,通过此表所示内容可以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石

    215.7万石

    1400万石

    合计

    4755.5万贯石

    1305.5万贯石

    3450万贯石

    A.税法改革成效巨大

    B.唐朝政府名存实亡

    C.地方财权显著增强

    D.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 18、五四运动后,中国国内掀起了一股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一批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希望到马克思的故乡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深入了解改造社会的学说。这说明五四运动(       

    A.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新觉醒

    B.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实现了中国民主革命转型

    D.提升了工人阶级革命觉悟

  • 19、明清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阴险残忍,虚伪奸诈,刘备仁德爱民、尊贤礼士,关羽勇武过人,义重如山;《杨家将》讲述了精忠报国,满门忠烈的动人事迹。这反映明清小说(     

    A.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

    B.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C.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D.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 20、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比为58%,妻子为汉人的占比近70%。这说明了元朝(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 21、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化作用的是(     

    A.政治近代化

    B.国防近代化

    C.工业近代化

    D.军事近代化

  • 22、下图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图。这一变化说明(     

    A.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

    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

    C.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D.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 23、《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内容主要是中国国民革命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五卅运动之前,《向导》强调“造一个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五卅运动后《向导》则认为无产阶级“能够夺取政权并能够建设新的国家”。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准备和国民党共同承担民主革命任务

    B.开始了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

    C.意识到无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的使命

    D.从五卅运动中吸取了教训,看清了形势

  • 24、某条约鉴订后,清政府向列强大量借款,列强则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评价:这些措施________,但制度过于僵化

  • 26、明朝前期,派人到________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并对东北________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 27、文化方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更要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就要求________________“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全社会弘扬________,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奋进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继续把________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经费连年保持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3)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________

    (4)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创作弘扬________。电视剧数量和图书出版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票房连创新高。文学艺术唱响主旋律,媒体融合深度发展。

    (5)中国文化加快________步伐,推动文明互鉴,传播________

  • 28、________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 29、过程

    (1)开始:________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左”倾错误领导人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损失巨大。

    (2)转折:________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开始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红一军长征过程: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________→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4)结束

    ①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 30、隋唐时期创立的________,有利于明确分工,提高行政效率,又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另一项重要的制度发明是________,打破了士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能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 3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以围攻________为起点,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 32、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________

  • 33、7月14日,________陷落

  • 34、抗美援朝

    (1)背景

    ________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③朝鲜政府要求。

    (2)经过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________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________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________ ;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________,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有利于发展我国________________外交。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请回答: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这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3)当欧洲出现思想解放运动时, 中国明清时期也出现了启蒙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宣言书”?

  • 36、武昌起义爆发前,孙中山做了哪些努力?

  • 37、阅读教材40页的历史纵横,思考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 38、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学说?你能举出若干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吗?

  • 39、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

    (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