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某烃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且含氢9.4%。红外光谱测定A分子中含有一个苯环。
(1)试计算该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
(2)写出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并用系统命名法对其命名_____。
3、叠氮化钠(NaN3)可用于汽车安全气囊的产气药。一种由氨基化钠(NaNH2)制备NaN3的工艺流程如下:
(1)生产NaNH2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2NH3(液)= 2NaNH2+ H2↑。
①钠元素位于周期表第___________周期___________族。
②NaNH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2) NaOH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 流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 NaN3晶体属于_____________(填 “离子”、“分子”或“原子”)晶体,NaN3在撞击时能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单质。计算理论上65gNaN3完全分解,释放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4、以下12种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
①Cu ②NaCl ③NaHSO4 ④SO3 ⑤H2SO4 ⑥C2H5OH ⑦CaCO3 ⑧BaSO4 ⑨Cu(OH)2 ⑩Fe(OH)3 ⑪NaOH ⑫NH3·H2O
请按下列分类标准回答问题。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其中属于难溶性碱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难溶的盐是________________。
5、甲烷、乙烯、乙醇都是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烷与氯气的第一步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把乙烯通入到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充分振荡、静置,观察到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3)下列几组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互为同位素的是___,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属于同一种物质的是__。
A.甲烷与新戊烷 B.氧气和臭氧 C. 和
D.35Cl和37Cl E.CH3CH2OH和CH3OCH3
6、、
既是燃料又是化工原料。工业上,可用煤炭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应制备水煤气(主要成分为
和
),发生的反应为
。
(1)碳位于周期表中第_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__族。
(2)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改变下列条件,不会改变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增大压强 b.增大炭的质量 c.增大水蒸气浓度 d.升高温度
(3)和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成下列有机物,其中原子利用率小于100%的是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4)和
在
溶液中可以组成燃料电池,装置如图所示。在石墨1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在石墨2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
①石墨1极为____________(填“负”或“正”)极。在石墨2极上发生_______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放电时,电子流向是_________(填字母)。
a.由石墨1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石墨2极 b.由石墨2极流出,经外电路流向石墨1极
c.由石墨1极流出,经电解质溶液流向石墨2极 d.由石墨1极流出,经电解质溶液流向石墨2极
7、某温度下在4L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②0~2min时用X来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______。
③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 (填字母)。
A.X、Y的反应速率比为3∶1
B.Y的物质的量浓度在混合气体中保持不变
C.容器内气体压强保持不变
D.容器内气体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E.生成1molY的同时消耗2molZ
8、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sH2OgCOgH2g。
(1)若容积体积为2L,反应10s氢气质量增加0.4g,则该时间内一氧化碳的反应速率为______。若增加炭的量,则正反应速率___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若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______移动。(选填“正向”、“逆向”或“不”)
(2)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选填编号)
A. 压强不变
B. v 正(H2)=v 正(H2O)
C. c(CO)不变
D. cH2OcCO
(3)若降低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是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
9、下列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用化学式或元素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
2 |
|
|
| ⑥ |
| ⑦ |
|
|
3 | ① | ③ | ⑤ |
|
|
| ⑧ | ⑩ |
4 | ② | ④ |
|
|
|
| ⑨ |
|
(1)10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_______;
(2)①②⑤中,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
(3)元素⑦的氢化物分子式为__________,该氢化物常温下和元素①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该氢化物与元素⑧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4)①和⑧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化学式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①和⑨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该化合物灼烧时焰色为__________,该化合物的溶液与元素⑧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
(5)①和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相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10、原电池是直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航天技术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下图是氢-氧燃料电池的装置图。
则:
①溶液中OH-移向____电极(填“a”或“b”)。
②b电极附近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③如把H2改为甲烷,则电极反应式为:负极:______________。
11、燃料电池是利用燃料与氧气反应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A为生物燃料电池的__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③放电过程中,H+由________极区向________极区迁移(填“正”或“负”)。
④在电池反应中,每消耗1 mol氧气,理论上生成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体积是________。
(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有毒,世界各国每年均有不少人因一氧化碳中毒而失去生命。一种一氧化碳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该装置中电解质为氧化钇—氧化钠,其中O2-可以在固体介质NASICON中自由移动。传感器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越高。
请回答:
①a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
②工作时,O2-由电极________向电极________移动(填“a”或“b”);
③电子由电极________通过传感器流向电极________(填“a”或“b”)。
12、动手实践:某同学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见下表,表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前后不一定是对应关系)。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①将镁条用砂纸打磨后,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后,加热至水沸腾;再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 A.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向新制的Na2S溶液中滴入新制氯水 | B.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 C.剧烈反应,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
④将镁条投入稀盐酸中 | D.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
⑤将铝条投入稀盐酸中 |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
⑥向AlCl3溶液中滴加溶液至过量 | F.生成淡黄色沉淀 |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研究___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试剂:金属钠,镁条,铝条,稀盐酸,新制氯水,新制Na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酚酞溶液等。
仪器:①___,②___,③___,试管夹,胶头滴管,镊子,小刀,玻璃片,砂纸,火柴等。
(3)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的编号和①②的化学方程式)___
实验内容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实验现象(填A~F) |
|
|
|
|
|
|
①的化学方程式___,
②的化学方程式___。
(4)实验结论:
失电子能力:___,得电子能力:___。
13、氮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合成氨的反应对人类解决粮食问题贡献巨大,反应如下:N2(g)+3H2(g)2NH3(g)。在一定条件下:将2.5molN2和7.5molH2的混合气体充入体积为2L的固定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5分钟末时达到平衡,测得容器内的压强是开始时的0.9倍,则5分钟内用氨气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氢气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是___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N2、H2、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___。
14、氮的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是导致酸雨的物质。
(1)形成酸雨的原理之一可简单表示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①酸雨的pH___5.6(填“>”、“<”或“=”)。
②D物质的化学式为___。
③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在一定条件下氨气亦可用来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写出氨气和二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反应中氧化剂是___。
(3)用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O2+NO+2NaOH═2NaNO2+H2O,2NO2+2NaOH═NaNO2+NaNO3+H2O现有VL某NaOH溶液能完全吸收nmo1NO2和mmo1NO组成的大气污染物。
①所用烧碱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至少为___mo1•L-1。
②若所得溶液中c(NO):c(NO
)=1:9,则原混合气体中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n:m=___。
15、取100 mL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硫酸混合溶液,当加入100 mL 3.00 mol·L-1的Ba(OH)2溶液时,溶液显中性。请计算:
(1)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mol·L-1。
(2)当加入的Ba(OH)2体积为75.0 mL时,产生的沉淀质量为________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