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如图为我国新疆阿勒泰大气背景监测点。监测点安装的监测设备可日常监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及臭氧等污染物。NO分子因污染空气而臭名昭著,近年来,发现少量的NO在生物体内许多组织中存在,它有扩张血管、免疫、增强记忆的功能,而成为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NO亦被称为“明星分子”。请回答下列问题。
(1)NO的危害在于___(填编号)。
A.破坏臭氧层 B.高温下能使一些金属氧化
C.造成酸雨 D.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
(2)汽车尾气中含有NO和CO,消除这两种物质对大气的污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安装催化转化器,使他们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无毒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
(3)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氯原子,氯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如下:Cl+O3→ClO+O2;ClO+O→Cl+O2;总反应:2O3→3O2。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___。
(4)氮氧化物(如NO2 、NO等)进入大气后,不仅会形成硝酸型酸雨,还可能形成光化学烟雾。因此必须对含有氮氧化物的废气进行处理。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NO2+NO+2NaOH═2NaNO2+H2O ①
2NO2+2NaOH═NaNO2+NaNO3+H2O ②
将336mLNO、112mLNO2和112mLN2O4的混合气体(体积均折算成标准状况的气体体积)缓缓通入盛有0.3mol/LNaOH溶液的烧杯中,气体恰好被完全吸收,则至少需要NaOH溶液的体积为___。
(5)氨气(NH3)也可用来处理氮氧化物.例如,氨气与二氧化氮反应:8NH3+6NO2=7N2+12H2O。若某工厂排出废气中NO2含量为0.5%(体积分数),则处理1.0×103m3(标准状况)这种废气,需要___千克氨气(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3、(Ⅰ)我们已经学习了同位素、同系物、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下面列出了几组物质,请用物质的组号填写下表:有下列各组物质:
A.和
臭氧
B.
和
C.CH3CH2CH2CH3和CH3CH(CH3)2 D.
和
E.
和
F.H+和D+
类别 | 同位素 | 同系物 | 同素异形体 | 同分异构体 |
组号 | __ | __ | __ | __ |
(Ⅱ)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乙烷与溴蒸汽发生一氯代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戊烷的某种同分异构体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其结构简式为_________。
4、如图是几种烷烃的球棍模型,试回答下列问题:
(1) A、B、C 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 A 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C 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
(3)写出C 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
(4) B 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燃料的主要成分,若 22g B 气体完全燃烧,生成 CO2 气体和液态水,放出 1108 kJ 热量,则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 为六个碳的烷烃,且其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写出 D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5、(1)在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
。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第一步反应是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②1mol全部氧化成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红磷比白磷稳定,则反应①:P4(白磷,s)
;反应②:4P(红磷,s)
;
和
的关系是
______
(填“>”“<”或“=”)。
(3)在298K、101kPa时,已知:①
;
②
③
则与
和
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 B.
C. D.
(4)已知:
①
②
则CO(g)与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目为______。
6、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
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1 | A |
|
|
|
|
|
|
|
2 |
|
|
| E | F | G | H | J |
3 | B | C | D |
|
|
| I |
|
根据A-J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___,氧化性最强的单质是___________。
(2)常温常压下,1g A单质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Q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
(3)B、G、I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4)A、G、I形成有漂白性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
(5)由A、F、G、H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一种强酸,该强酸的稀溶液能与金属铜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6)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
7、(1)下列试剂可用于鉴别乙烷和乙烯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水 b.四氯化碳 c.酸性KMnO4溶液
(2)从下列六种有机物中选择合适的物质,将其标号填在横线上
A.CH2=CH2 B. C.CH3CH2OH D.CH3COOCH2CH3 E.CH3COOH F.葡萄糖
①能通过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的是___________。
②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的是___________。
③能与Na2CO3溶液反应有气体生成的是___________。
(3)用反应Fe+2Fe3+=3Fe2+设计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
(4)乙烯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础原料,一定条件下,乙烯可通过加聚反应获得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8、“阅读”、“质疑”、“解惑”是重要的学习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元素周期表中氯元素与溴元素被置于同一主族,从原子结构分析,原因是___;氯元素与硫元素被置于同一周期,从原子结构分析,原因是___。
(2)甲同学将氯气通入硫化钠(Na2S)的溶液中,观察到产生淡黄色沉淀,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得出的结论是Cl-的还原性___S2-(填“强于”或“弱于”)。
(3)甲同学通过“FeCl3和FeBr3溶液存在”这一事实推测“FeI3”溶液存在,但查阅资料后发现FeI3溶液不存在,可能的原因是___。
(4)甲同学将氟气通入氯化钠溶液并未出现“溶液颜色明显变化”的预测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
9、下列物质:①Ar ②Na2O2 ③AlCl3 ④HClO ⑤N2 ⑥MgF2 ⑦NH4Cl
(1)只存在共价键的是__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____,离子化合物有_______
(2)由离子键和极性键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
(3)N2的电子式为_____ HClO的电子式为________NH4Cl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
(4)用电子式表示MgF2的形成过程___________
10、以菱铁矿(主要成分是碳酸亚铁,化学式: FeCO3)为原料制取铁的流程如图:
(1)“氧化”和“沉淀”是将“浸取”过程中产生的 Fe2+转化为Fe(OH)3沉淀, 则操作①的名称为______(填“蒸发”或“过滤”),所用到主要玻璃仪器有_____ 。
(2)写出“沉淀”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
11、氢氧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燃料电池,其原理如图所示。
(1)通入的气体A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通入气体B的电极上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
(3)若总共消耗气体3.36L(标准状况下),则通过外电路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_mol。
(4)若将此电池作为电源,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备金属铝,理论上制备9g的金属铝,需消耗氢气的体积为____________L(标准状况下)。
12、用浓盐酸和制取
的装置如图所示,某小组欲证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HC1。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甲同学将A中产生的气体通入下列溶液:
实验序号 | 试剂 | 现象 |
a | 紫色石蕊溶液 | ___________ |
b |
| 出现白色沉淀 |
①实验a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
②不能证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HCl的实验是___________(填实验序号)。
(3)已知将HCl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乙同学将A中产生的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有白色固体析出,但实验不能证明气体中含有HCl,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已知:。丙同学将A中产生的气体通入蒸馏水中,得到溶液X,进行以下实验证明气体中含有HCl。
实验Ⅰ:测定X中溶解的取25.00mL溶液X,加入过量KI溶液,然后用0.04
的
溶液与生成的
反应,最终消耗
mL
溶液。
实验Ⅱ:测定X中Cl元素含量。另取25.00mL溶液X,选用适当的还原剂将溶解的全部还原为
,再加入0.10
的
溶液,完全反应时消耗
mL
溶液。
①X中的HClO不会影响实验Ⅰ的测定结果,原因是___________。
②由Ⅰ、Ⅱ中实验数据可证明A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HCl,则应大于___________(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13、将一定量的Na2CO3和NaHCO3混合物跟足量的盐酸反应,共消耗HCl 1.2 mol,生成的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求原混合物中n(Na2CO3)=__________ mol、n(NaHCO3)= ____________mol
14、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储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图方式插入100 mL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乙中铜片上没有明显变化
C.甲中铜片质量减少、乙中锌片质量减少 D.甲乙两烧杯中溶液的 pH 均增大
(2)同条件下两烧杯中产生同体积的气体,需要的时间甲________乙(填“>”“<”或“=”)。
(3)请写出甲乙图中构成原电池的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
(4)当甲中溶液质量增重15.75g时,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______。
(5)如图为甲烷氧气燃料电池的构造示意图,电解质溶液的溶质是KOH。写出正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
15、从能量的变化和反应的快慢等角度研究反应:2H2+O2=2H2O
(1)为了加快正反应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B.适当提高氧气的浓度
C.适当提高反应的温度 D.适当减小反应的压强
(2)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__。
(3)从断键和成键的角度分析上述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键 | H-H | O=O | H-O |
键能kJ·mol-1 | 436 | 496 | 463 |
请填写下表:
化学键 | 填“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 能量变化/kJ | |
拆开化学键 | 2molH2和lmolO2中的化学键 | _______ | _____ |
形成化学键 | 4mo1H—O键 | _______ | _____ |
总能最变化 | _______ | _____ |
(4)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其中,氢气在_______极发生____反应。电路中每转移0.2mol电子,标准状况下消耗H2的体积是______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