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糖类、油脂、蛋白质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
(1)蛋白质、淀粉、脂肪三类营养物质中水解的最终产物能与新制Cu(OH)2 悬浊液反应的是______,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是______。
(2)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______。
(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蛋白质中只含C、H、O三种元素
B.油脂在人体中发生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C.糖类并不都有甜味
D.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E.甘油可通过油脂的水解获得
(4)淀粉溶液和蛋白质溶液都是胶体,用一束光通过其溶液,都产生______。
3、(1)将铜片和铁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也有电流通过电流表。负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铁片和石墨电极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氯化钠溶液并露置在空气中,也有电流通过电流表,请写出负极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_,正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
4、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根据表中给出的10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主族 周期 | IA | IIA | IIIA | IVA | VA | VIA | VIIA | 0 |
2 |
|
|
| C | N | O |
|
|
3 | Na | Mg |
| Si |
| S | Cl | Ar |
4 |
| Ca |
|
|
|
|
|
|
(1)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_______;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单质是________;
(2) Ca的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___;
(3)C和O中,原子半径较大的是________;
(4) 铝与下列某种元素位于同一主族,该元素是_____。
A.硼 B.氮 C.碳 D.氟
(5) 硫有两种重要氧化物,分别为SO2和__________(填化学式);
(6) H2S和HCl中,热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上表所给的10种元素中,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酸性最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以上填化学式);
(7)由1H216O与2H217O所代表的物质中,共有_______种元素,______种原子,16O、17O的关系为__________。
(8)写出钠、铝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9)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说明装有碱性药品的试瓶不能用玻璃塞的原因:___________。
5、按要求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下列物质电子式
①Cl2:_______________; ②CO2:_______________; ③NaOH:_______________;
④Na2S:_______________; ⑤H2O2:_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下列物质的形成过程
①MgCl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在短周期元素中:
①元素周期表IA族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符号)是____,与水反应最剧烈的VIIA族中的非金属元素的(符号)是___;
②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名称是__,最外层电子数为电子层2倍的元素名称有____。
(2)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Y在周期表的位置为___。
(3)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gA2-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
(4)X、Y、Z均为短周期元素,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已知X、Y、Z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40,回答下列问题:
①Z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
②与Y同主族的下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是___。
③X的气态氢化物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
7、根据元素周期表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稳定存在的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__。
(2)在稳定存在的碱金属元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__。
(3)卤族元素中,氢化物热稳定性最强的是__。
8、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变化。
(1)将20gBa(OH)2·8H2O晶体与10g 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将烧杯放在滴有几滴水的玻璃片上,用玻璃棒快速搅拌,闻到______气味,用手触摸烧杯底部感觉________,烧杯下面的玻璃片可能与烧杯___。 说明Ba(OH)2·8H2O跟NH4Cl的反应是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NaOH稀溶液跟稀盐酸反应的中和热与KOH稀溶液跟稀硫酸反应的中和热_____(填 “相等”或“不等”),原因是(用适当的文字和离子方程式解释)_____
(3)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提高燃料的着火点,②降低燃料的着火点,③将固体燃料粉碎,④将液体燃料雾化,⑤将燃料煤气化处理,⑥通入适量空气
9、(1)在NaCl、NaOH、N2、H2O2、HCl中。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______,只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__,只含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极性键的是________,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__。
(2)试分析下列各种情况下微粒间作用力的变化情况(填“离子键”“极性键”“非极性键”或“分子间作用力”):Na2O熔化时被破坏的化学键是__________。HCl溶于水时破坏__________。酒精溶于水时破坏__________。
10、利用化学反应将存储在物质内部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科学家设计出了原电池,从而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所有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2)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图1装置工作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表示(填字母)_____。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
(3)某同学依据反应:2Ag++Cu=Cu2++2Ag设计的原电池如图所示;
①负极的材料是_______,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
②当反应进行到一段时间后取出电极材料,测得某一电极增重了10.8g,则该原电池反应共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mol。
(4)甲烷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高效电池。电池原理如图所示。该电池总反应为CH4+2O2+2KOH=K2CO3+3H2O,则正极反应式为__。
11、工业上利用反应:N2(g) + 3H2(g)⇌2NH3(g) 合成氨气。
已知在1×105 Pa和25 ℃时,拆开1mol N≡N键和1mol H—H键所需能量分别为946 kJ和436 kJ,生成1mol N—H键放出的能量为391 kJ。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数据判断,在1×105 Pa和25 ℃时,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每消耗1 molN2,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Q1为________kJ;1 molN2和3 molH2在该条件下反应,达平衡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Q2 kJ,则
Q2________Q1(填“>”“<”或“=”)。
(2)合成氨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达到平衡后,只改变某一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升高温度,υ(正)、υ(逆)均增大,化学平衡移动
b.升高温度,υ(正)增大,υ(逆)减小,化学平衡移动
c.充入一定量的氮气,υ(正)、υ(逆)均增大,化学平衡不移动
d.充入一定量的氩气,υ(正)、υ(逆)均增大,化学平衡不移动
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υ正(N2)=υ逆(NH3)
b.n(N2)∶n(H2)∶n(NH3)=1∶3∶2
c.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d.容器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3)一定温度下,将1 mol N2和3 mol H2置于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不同温度(T)、不同时间段内,容器中NH3的物质的量数据如下:
| 1小时 | 2小时 | 3小时 | 4小时 |
T3 | 0.38 mol | 0.49 mol | 0.56 mol | 0.56 mol |
T4 | 0.42 mol | 0.51 mol | x mol | y mol |
表中x、y的大小关系为x________y。(填“>”“<”“=”“≥”或“≤”)。
12、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铝等金属的性质:将一置于空气中的铝片投入浓氯化铜溶液中,铝片表面出现一层海绵状暗红色物质,接下来铝片上产生大量气泡,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溶液温度迅速上升。若用同样的铝片投入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在短时间内铝片无明显变化。
(1)铝与氯化铜溶液能迅速反应,而与相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短时间内不反应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序号)。
A.铝与Cl-反应,铝与SO42-不反应
B.氯化铜溶液酸性比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酸性强
C.生成氯化铝溶于水,而生成硫酸铝不溶于水
D.氯离子能破坏氧化铝表面薄膜,而硫酸根离子不能
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你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铝片表面出现的暗红色物质是____________,放出的气体是________。
(3) 某同学为使铝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加快,把铝片投入热氢氧化钠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洗涤,再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写出该过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
13、已知下列反应: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1
Na2O2(s)+CO2(g)=Na2CO3(s)+1/2O2(g) ΔH=-266 kJ·mol-1
试回答:
(1)CO的燃烧热ΔH=________。
(2)在催化剂作用下,一氧化碳可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固体碳酸钠,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废气中的CO2可用碱液吸收。所发生的反应如下:
CO2(g)+2NaOH(aq)=Na2CO3(aq)+H2O(l) ΔH=-a kJ·mol-1
CO2(g)+NaOH(aq)=NaHCO3(aq) ΔH=-b kJ·mol-1
则:①反应CO2(g)+H2O(l)+Na2CO3(aq)=2NaHCO3(aq)的ΔH=________ kJ·mol-1(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②标况下,11.2 L CO2与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 kJ(用含a或b的代数式表示)。
14、(1)在一定条件下N2与H2反应生成NH3,请回答:
①若反应物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的总能量为E2,且E1>E2,则该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②已知拆开1molH—H键、1molN—H键、1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N2与H2反应生成NH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2)N2H4和H2O2混合可作火箭推进剂,已知:16g液态N2H4和足量氧气反应生成N2(g)和H2O(l),放出310.6kJ的热量;2H2O2(l)O2(g)+2H2O(l)ΔH=-196.4kJ·mol-1。反应N2H4(l)+O2(g)
N2(g)+2H2O(l)的ΔH=____kJ·mol-1。N2H4和H2O2反应生成N2(g)和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3)向1L1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浓H2SO4;②稀硝酸;③稀醋酸,恰好完全反应的热效应为△H1、△H2、△H3,则三者由小到大顺序为________
(4)丙烷燃烧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途径Ⅰ:C3H8(g)+5O2(g)=3CO2(g)+4H2O(l)ΔH=-akJ/mol
途径Ⅱ:C3H8(g)=C3H6(g)+H2(g)ΔH=+bkJ/mol
2C3H6(g)+9O2(g)=6CO2(g)+6H2O(l)ΔH=-ckJ/mol
2H2(g)+O2(g)=2H2O(l)ΔH=-dkJ/mol(a、b、c、d均为正值)
判断等量的丙烷通过两种途径放出的热量,途径Ⅰ放出的热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途径Ⅱ放出的热量。
15、硫酸锌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农业、化工等行业。工业上由锌渣(主要成分为ZnO、FeO、CuO、CaO、SiO2)为原料生产ZnSO4·7H2O的流程如图:
(1)“滤渣A”的主要成分是__。
(2) “反应Ⅰ”中,先加入NaCl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3) “反应Ⅰ”中,再加入NaOH调节合适的pH,则“滤渣B”的主要成分是__(填化学式)。
(4) “反应Ⅱ”中,加入的锌粉需用少量稀硫酸处理,原因是__。
(5)已知ZnSO4溶液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如图,从“滤液”中分离出ZnSO4·7H2O,涉及以下操作:a.在60℃蒸发溶剂;b.蒸发至溶液出现晶膜,停止加热;c.在100℃蒸发溶剂;d.冷却至室温;e.过滤。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为:__(操作可重复使用)。
(6)取28.7g ZnSO4·7H2O加热至不同温度,剩余固体的质量如下表:
温度/℃ | 100 | 250 | 680 | 930 |
质量/g | 17.90 | 16.10 | 13.43 | 8.10 |
则680℃时所得固体的化学式为___(填字母标号)。
a.ZnSO4·H2O b.ZnSO4c.Zn3O(SO4)2d.Z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