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物质中:①酒精 ②熔化的KNO3 ③CaCO3 ④氢氧化钠溶液 ⑤醋酸 ⑥SO2
其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填编号,下同),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
(2)乙酸乙酯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
(3)由Fe、碳棒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
(4)已知:1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Q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填空题。
(1)在①NaCl、②NaOH、③Na2O2、④N2、⑤H2S、⑥H2O2,只含有离子键的是__;只含有共价键的是__;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是__。
(2)请用电子式表示NaCl的形成过程:___。
(3) N2的结构式为:__;H2O2的结构式为:__。
(4)写出下列微粒的电子式。
①CO2__;
②NH___。
4、某实验小组利用稀硫酸与锌粒制取氢气的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t0~t1间反应速率增大的原因是___。
(2)若在t2时刻向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固体,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对此大家展开研究:
①有人认为是加入的SO42-催化了反应。他的观点___(填“正确”或“不正确”)。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___。
②有同学发现当加入较多CuSO4固体时,反应速率反而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
(3)如要加快t0时刻气体产生的速率,从反应物角度看,可采取的措施有___(至少答两种)。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除标出的元素外,表中的每个编号代表一种元素。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元素⑤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
(2)比较对应元素原子半径③ ________④(填“>”“<”或“=”);
(3)②和①按原子个数1:4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呈______形。
6、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①~⑧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
(2)元素③、④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填化学式)。
(3)元素⑥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元素⑧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4)能通过一个化学反应说明元素⑧的非金属性比元素⑦强的是______(填化学方程式)。
(5)元素⑤、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填化学式)。
(6)元素①、③可形成一种摩尔质量为19g•mol-1的离子化合物X,则X的电子式为______。
7、第三周期第ⅣA族的元素原子序数是 ________,硫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________ ,与硫相邻的同族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____________;短周期元素中,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元素有____, 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2倍的元素有 _________,周期序数等于族序数2倍的元素有 ____。
8、拆开1 mol H—H键,1 mol N—H键,1 mol N≡N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 kJ,391 kJ,946 kJ。则
(1)1 mol N2生成NH3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____kJ;
(2)事实上,反应的热量总小于理论值,原因是_____。
9、(Ⅰ)将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①与
②O2与O3③乙醇(C2H5OH)与甲醚(CH3—O—CH3)④正丁烷与异丁烷⑤C60与金刚石
(1)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下同);
(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Ⅱ)反应Fe+H2SO4=FeSO4+H2↑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该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若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改铁片为铁粉
B.改稀硫酸为98%的浓硫酸
C.升高温度
(3)若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池,铜为原电池某一极材料,则铜为______(填“正”或“负”)极。该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外电路中电子由______极(填“正”或“负”,下同)向______极移动。
10、归纳整理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氧族元素的各种性质可归纳整理为如下表所示的表格(部分)。
| 8O | 16S | 34Se | 52Te |
单质熔点(℃) | -218.4 | 113 |
| 450 |
单质沸点(℃) | -183 | 444.6 | 685 | 989 |
主要化合价 | -2 | -2,+4,+6 | -2,+4,+6 |
|
原子半径 | 逐渐增大 | |||
单质与H2反应情况 | 点燃时易化合 | 加热化合 | 加热难化合 | 不能直接化合 |
请根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硒的熔点范围可能是___________。
(2)碲的化合价可能有__________。
(3)氢硒酸有较强的_______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因此放在空气中长期保存易变质,其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Al2Te3可用来制备H2Te,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______Al2Te3+______=____Al(OH)3+______H2Te↑
11、①~⑤五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⑤五种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
(2)②③④元素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元素①和③可以形成众成多的化合物,其中最简单的是_____(化学式)。该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为_________(选填“极性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或“离子键”);
(4)元素④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能与其最低价的气态氢化物发生反应,产物是________(化学式);
(5)元素⑤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图是实验室制取SO2并验证SO2某些性质的装置图。若观察到装置④中的有淡黄色沉淀生成,⑤中的溴水褪色(已知因含有Br2而溴水呈红棕色),请回答:
(1)①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
(2)③的实验现象是_____,证明SO2有_____性。
(3)④中SO2做_____剂。
(4)⑤中反应生成两种强酸,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
(5)⑥的作用是_____。
13、在100mLNaOH溶液中加入NH4NO3和(NH4)2SO4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加入的混合物质量与产生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1)100mLNaOH溶液完全反应最多产生气体______________L。
(2)求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_____
(3)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140mL,固体混合物质量是51.6g时,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气体体积(标况)为多少升?______________
14、R、U 、V、W、X、Y、Z 是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的 7 种前20 号元素。其中只有W 和Z是金属元素;R 元素的一种核素原子核内无中子,Z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 1 个电子;V 和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且 X 元素原子M 层电子数是L 层电子数的0.75倍;W的简单离子是同周期简单离子中半径最小的;U 与V可以形成化合物 U2V5。请用相应元素的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l)Z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R 的一种核素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则该核素的名称为______
(2)请用“> ”、 “<”或“=”填空。
非金属性: U___V;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V ____X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 X ____Y
(3)V、X、Z 三种元素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用离子符号填空)
(4)R、U、V 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为__________(填化学式)用电子式表示 Z2X的形成过程______
(5)W的最高价氧化物与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6)实验室中,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内壁会附着一层金属银,常用稀的RUV3 溶液进行洗涤 ,则该反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
15、某工厂的废金属屑中主要成分为Cu、Fe和Al,此外还含有少量Al2O3和Fe2O3,为探索工业废料的再利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用该工厂的合金废料制取氯化铝、绿矾晶体(FeSO4·7H2O)和胆矾晶体。
(1)写出步骤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
(2)试剂X是_______;溶液D是________。
(3)在步骤Ⅱ时,用如图装置制取CO2并通入溶液A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中产生的白色沉淀会逐渐减少。为避免固体C减少,可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
(4)由固体F制取硫酸铜溶液,通常有两种方案:
方案一:将固体F在加热条件下与浓硫酸反应;
方案二:将固体F投入热的稀硫酸中,然后通入氧气;
方法一的缺点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