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请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H2S_____;CO2_____;N2____;OH-_____;HClO_____;Na2O2____。
3、(1)①写出氯化镁的电子式________;②写出乙烷的结构简式________;
(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4、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已具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电化学知识,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原电池负极材料是______________。
②写出电极反应式:正极:__________________;负极: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电路中转移了,则析出的
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2)燃料电池是利用燃料与氧气反应从而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以葡萄糖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A为生物燃料电池的_____________(填“正”或“负”)极。
②正极反应式为_________。
③放电过程中,H+由_________极区向______极区迁移(填“正”或“负”)。
5、(1)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水土资源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
①下列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酸雨形成的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
a.CH4 b.CO c.SO2d.NO
②下列处理废水的方法属于中和法的是_______
a.用熟石灰处理废水中的酸. b.用臭氧处理废水中的氰化物
c.用铁粉回收废水中的铜 d.用FeSO4处理废水中的Cr2O
③下列做法会造成土壞重金属污染的是_______
a.作物秸秆露天焚烧 b.废干电池就地填埋.
c.废旧塑料随意丟弃 d.推广使用无铅汽油
(2)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①碳晶地暖环保、节能、安全,其构造如图所示。其中属于高分子材料的是挤塑板和__________;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_;属于硅酸盐材料的是______;
②吸附材料具有多孔、表面积大的特点。活性炭吸附NO2的过程中,会伴有C与NO2的反应.产物为两种常见无毒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③LiMn2O4是锂离子电池的一种正极材料,可通过MnO2与Li2CO3煅烧制备,同时还生成CO2和一种单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6、Ⅰ.某温度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1)反应物为____________生成物为_____________;
(2)由图中所给数据进行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从开始至2分钟末,用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Z)=_________;
(4)当反应进行了3 min,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___________(填“是”或“否”)。
Ⅱ.在银锌原电池中,以硫酸铜为电解质溶液,锌为___________极,电极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反应(“氧化”或“还原”)。银为___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
7、A~D是四种烃分子的球棍模型(如图)。
(1)与A互为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3)C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
(4)D和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8、(1) 2 mol H2SO4中约含 ___________ 个H2SO4分子
(2)0.2 mol的Al2(SO4)3 中含___________ mol Al3+
(3)2 mol NaOH的质量是___________克
(4)在标准状况下,6.72 L CO2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 mol
(5)2.7克铝与足量NaOH溶液完全反应,放出(标准状况下)氢气___________L
9、在下列变化中:①水的汽化、②NaCl熔化、③NaOH溶于水、④H2SO4溶于水、⑤O2溶于水、⑥NaHSO4溶于水,未发生化学键破坏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仅破坏离子键的是________;仅破坏共价键的是________;既破坏离子键又破坏共价键的是________。
10、(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NaCl____________;HCl_____________
(2)第三周期元素中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呈两性的氢氧化物是_______________。半径最大的原子是__________,氢化物最稳定的元素是___________。
(3)硫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______周期_______族,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一定条件下,将H2和N2置于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过程中H2、N2和NH3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1)反应开始10min内,NH3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
(2)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____。
(3)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__(填字母)。
a.N2和NH3的浓度之比等于1:2
b.NH3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3(NH3)=2
(H2)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4)图中10~20min内曲线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
(5)25min时作出的改变是__________,此时正__________
逆(填“>”“<”或“=”)。
12、 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 。
(2)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缺少的仪器是______ 。
(3)实验中若用70mL0.50mol·L-1盐酸跟7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所求中和热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13、在一个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N2与bmolH2的混合气体,保持温度不变,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
(1)若反应到某时刻t时,n(N2)=9mol,n(NH3)=2mol,则a=____mol;
(2)反应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体积为448L(标况下),其中NH3的含量(体积分数)为25%,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____;
(3)原混合气体与平衡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之比(写出最简整数比、下同),n(始)∶n(平)=____;
(4)原混合气体中,a∶b=_____;
(5)平衡混合气体中,n(N2)∶n(H2)∶n(NH3)=_____。
14、氰[(CN)2]和硫氰[(S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很相似,化学上称为“拟卤素”。它们的阴离子还原性强弱为Cl-<Br-<CN-<SCN-<I-。试写出:
(1)(CN)2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K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C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氰酸(化学式为HSCN)有两种同分异构体。目前游离酸中的这两种互变异构体尚无法分离,硫氰酸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强酸性。已知:硫氰酸中的碳、氮、硫原子在一条直线上,H、S、C、N的化合价分别为+1、-2、+4、-3,则硫氰酸的可能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
(4)硫氰酸可由硫氰酸钾与硫酸氢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制得,这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
15、I.300℃时将2molA和2molB两种气体混合于2L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2D(g) △H,2min末达到平衡,生成0.8moLD。
(1)30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已知K300℃<K350℃,则△H________(填“>”或“<” 0).
(2)在2min末时,B的平衡浓度为________,D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若温度不变,缩小容器容积,则A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II.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mA+nB⇌pC达到平衡,若:
(1)A、B、C都是气体,减小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m+n________(填“>”“<”或“” p)。
(2)A、C是气体,而且m+n=p,增大压强可使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
(3)加热后,可使C的质量增加,则正反应是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