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Ⅰ、某温度时,在一个 10L 的恒容容器中,X、Y、Z 均为气体,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 2min,以气体 Z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 a mol X 与 b mol Y 的混合气体发生上述反应,反应到某时刻各物质的量恰好满足:n(X)=n(Y)=2n(Z),则原混合气体中 a∶b=________。
Ⅱ、在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②混合气体的密度,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⑤混合气体的颜色,⑥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1)一定能证明2SO2(g)+O2(g) ⇌2SO3(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一定能证明 I2(g)+H2(g)⇌2HI(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定能证明 A(s)+2B(g)⇌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B、C、D 均无色)。
3、某温度时,在一个2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若X、Y、Z均为气体,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体系内压强与开始时的压强之比为___。
(3)若X、Y、Z均为气体,则达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投料时___ (填“增大”“减小”或“相等”)。
4、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序号分别代表某一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2 |
|
|
| ① | ② | ③ | ④ |
|
3 | ⑤ | ⑥ |
| ⑦ |
| ⑧ | ⑨ | ⑩ |
(1)写出⑨元素是 ______(填元素符号);
(2)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填原子符号);
(3)⑥、③可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
(4)非金属性最强的是_____(填元素符号);
(5)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⑤⑥的金属性强弱__________。
5、Ⅰ.按已知的原子结构规律,82号元素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它的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用具体的元素符号表示)
Ⅱ.A~G是几种烃的分子球棍模型(如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常温下含氢量最高的气态烃是________(填字母)。
(2)能够发生加成的烃有________种。
(3)一卤代物种类最多的是________(填字母)。
(4)写出F发生硝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200℃时,将amol H2(g)和bmol I2(g)充入到体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I2(g)+H2(g)2HI(g)。
(1)反应刚开始时,由于c(H2)= ______,c(I2)= ______,而c(HI)=______,所以化学反应速率V正最大,而V逆最小(为零)。
(2)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的变化趋势为c(H2)______,c(I2)______,而c(HI)______,从而化学反应速率v(正)______,而v(逆)______。
(3)当反应进行到v(正)与v(逆)相等时,此可逆反应就达到了平衡。
7、下表是A、B、C、D四种有机物的有关信息:
A | ①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②比例模型 |
B | ①由C、H两种元素组成;②比例模型为 |
C | 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②能与Na反应,但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③能与D反应生成酯 |
D | ①由C、H、O三种元素组成;②球棍模型为 |
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官能团的名称是___;
(2)在铁的作用下,B与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3)C能与D反应生成酯,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
8、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中是杂质)分别可以用什么试剂和方法除去。
物质 | 试剂 | 方法 |
①乙醇(水) | ___ | ___ |
②乙酸乙酯(乙酸) | ___ | ___ |
③甲烷(乙烯) | ___ | ___ |
9、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1) NaCl _______
(2) CaCl2 ________
(3) CaO _______
(4) Na2S ________
(5) Na2O_________
10、氮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存在。
(1)用焦炭还原NO的反应为:2NO(g)+C(s)⇌N2(g)+CO2(g),向容积均为1L的甲、乙、丙三个恒容恒温(反应温度分别为400 ℃、400 ℃、T℃)容器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焦炭和一定量的NO,测得各容器中n(NO)随反应时间t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所示:
t/min | 0 | 40 | 80 | 120 | 160 |
n(NO) (甲容器) /mol | 2.00 | 1.50 | 1.10 | 0.80 | 0.80 |
n(NO) (乙容器) /mol | 1.00 | 0.80 | 0.65 | 0.53 | 0.45 |
n(NO) (丙容器) /mol | 2.00 | 1.45 | 1.00 | 1.00 | 1.00 |
①该反应为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______
②乙容器在200 min达到平衡状态,则0~200 min内用NO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NO)=_。
(2)用焦炭还原NO2的反应为:2NO2(g)+2C(s)⇌N2(g)+2CO2(g),在恒温条件下,1 mol NO2和足量C发生该反应,测得平衡时NO2和CO2的物质的量浓度与平衡总压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A、B两点的浓度平衡常数关系:Kc(A)___Kc(B)(填“<”或“>”或“=”)。A、B、C三点中NO2的转化率最高的是_____(填“A”或“B”或“C”)点。
②计算C点时该反应的压强平衡常数Kp(C)=______(Kp是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3)对于2NO(g)+2CO(g)⇌N2(g)+2CO2(g),在一定温度下,于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0.1 mol NO和0.3mol CO,反应开始进行。
①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填字母代号)
A. c(CO)=c(CO2) B. 容器中混合气体密度不变
C. v(N2)正=2v(NO)逆 D. 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②下图为容器内的压强(P)与起始压强(Po)的比值()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曲线中的两个点的坐标分别为(5,0.925)和(10,0.90)。平衡时NO的转化率为________
11、下列是部分短周期中第二、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原子半径(nm) | 0.186 | 0.160 | 0.152 | 0.143 | 0.110 | 0.099 | 0.075 | 0.074 |
主要化合价 | +1 | +2 | +1 | +3 | +5、-3 | +7、-1 | +5、-3 | -2 |
回答下列问题:
(1)⑧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周期、族)____________________。
(2)8个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3)①元素和⑥元素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写出④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⑥的氢化物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③、④处于不同周期
B.②的阳离子与⑧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C.⑥在同主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
D.⑤元素与⑦元素两者核电荷数之差是8
E.①与⑧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12、某课外实验小组利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数字化实验设备,探究用0.01g镁条分别与2mL不同浓度稀盐酸的反应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Mg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
(2)从微粒角度分析,该实验是为了探究________(因素)对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a________0.5(填“>”或“<”)。
(4)如果用0.5mol/L硫酸代替上述实验中的0.5mol/L盐酸,二者的反应速率是否相同____,请说明原因:________。
13、把400mL0.3mol/L硫酸溶液与400mL0.1mol/LBa(OH)2溶液混合,计算:
(1)能生成硫酸钡___克?(保留两位小数)
(2)若反应时忽略体积变化,反应后氢原子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mol/L?(保留一位小数)
14、一定温度下,将SO2和O2及固体催化剂充入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 O2(g)2SO3(g),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1所示,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1)该反应是反应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2)图2中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的点是______(填字母)。
(3)曲线表示的物质是______(填化学式),从反应开始至反应达到平衡,该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 mol/(L·min)。
(4)下列叙述能表明上述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______(填字母)。
a.SO2的物质的量浓度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反应体系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d.O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5)写出能加快上述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种措施:_________。
15、反应Fe+Fe2(SO4)3=3FeSO4的能量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1)该反应为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若要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加快,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填字母)。
A.改铁片为铁粉 B.升高温度 C.减小压强 D.加入适量的Na2SO4固体
(3)若将上述反应设计成原电池,且铜为此原电池的某一电极材料,则铜为____(填“正”或“负”)极。Fe电极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_____,溶液中的阳离子向______(填“正”或“负”)极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