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⑥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主族 周期 | ⅠA |
| 0族 | |||||
一 | ①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
二 |
|
|
| ② |
|
|
|
|
三 | ③ | ④ |
| ⑤ |
|
| ⑥ |
|
(1)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2)②和⑤两种元素原子半径较大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⑤和⑥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酸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
(3)写出①的单质在⑥的单质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阿司匹林()能解热镇痛。
(1)阿司匹林中含氧官能团有酯基和___(填名称)。
(2)向阿司匹林的水溶液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颜色变红,说明阿司匹林溶液具有___性。
(3)阿司匹林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水杨酸()和另一种酸A,试写出另一种酸A的结构简式___。
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⑧在表中的位置,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 IA |
| 0 | |||||
1 | ①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
2 |
|
|
| ② | ③ | ④ |
|
|
3 | ⑤ |
| ⑥ | ⑦ |
|
| ⑧ |
|
(1)⑧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
(2)②的气态氢化物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
(3)②、③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⑤、⑥元素的金属性强弱依次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1)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________;属于放热反应的是________。
①煅烧石灰石 ②木炭燃烧 ③酸碱中和 ④二氧化碳和碳高温反应
(2)熔点较低,易升华,溶于醇和醚,其与
化学性质相似。由此可推断
的化学键是________(填“离子键”或“共价键”),其在固态时属于________(填“原子”、“分子”或“离子”)晶体。
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二次电池,常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车中。它主要依靠Li+在正极材料(LixCOO2)和负极材料(石墨)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来工作。低温时,由于电解液粘度增大,电池中锂离子的迁移能力下降。低温充电时石墨嵌锂速度降低,Li+来不及嵌入石墨中形成LixC,便得到电子被还原,容易在负极表面析出金属锂,降低电池容量,影响电池安全。上海复旦大学开发了一款新型锂离子电池,其放电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该电池不仅在-40℃下放电比容量没有衰降,甚至在-70℃下该电池的容量保持率也能够达到常温的70%左右,极大地拓展了电池的应用范围。复旦大学团队采用凝固点低、可在极端低温条件下导电的乙酸乙酯基电解液,并采用不需要将锂离子嵌入到电极中即可完成充、放电的有机物电极,避免了低温条件下嵌入过程变慢。请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_________(填“对”或“错”)。
①新型锂离子电池有望在地球极寒地区使用。
②在传统锂离子电池中,金属锂是负极材料。
③若新型锂离子电池在常温下的放电比容量为99mAh·g-1,则其在-40℃下的放电比容量为99mAh·g-1。
(2)新型锂离子电池放电时,正极是_________(填“A”或“B”)。
(3)下列关于该新型锂离子电池可耐低温原因的推测中,不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采用与传统不同的有机物电极
b.乙酸乙酯基电解液的凝固点低
c.锂离子不需要在正负极间移动
7、1919年,Langmuir提出等电子原理:原子数相同、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互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近。
(1)根据上述原理,仅由第2周期元素组成的共价化合物的分子中,互为等电子体的是:____和__;____和________。
(2)此后,等电子原理又有所发展。例如,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微粒,只要其原子数相同,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同,也可互称为等电子体,它们也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在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与NO2—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来制取并收集氯气,装置如下图:
(1)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
(2)上述反应中,还原剂是________,若有2 mol氧化剂参加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mol。
(3)实验开始前,某学生对装置进行了气密性检查。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之后,用弹簧夹夹住________处(填“A”或“B”)橡皮管;向分液漏斗中加水并打开活塞,当加到一定量时,停止加水,静置观察。当观察到分液漏斗中______________时,表明该装置不漏气。
(4)兴趣小组的某些同学准备在烧杯中加入下列溶液中的一种来吸收残余氯气,你认为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碳酸钠溶液 C 浓硫酸
9、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为了调查当地某一湖泊的水质污染情况,在注入湖泊的3个主要水源的入口处采集水样,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如下实验信息:其中一处水源含有A、B两种物质,一处含有C、D两种物质,一处含有E物质,A、B、C、D、E为五种常见化合物,均由下表中的离子形成:
阳离子 | K+ Na+ Cu2+ Al3+ |
阴离子 |
|
为了鉴别上述化合物。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其结果是:
①将它们溶于水后,D为蓝色溶液,其他均为无色溶液;
②将E溶液滴入到C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沉淀溶解;
③进行焰色反应,只有B、C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④在各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再加过量稀硝酸,A中放出无色气体,C、D中都能产生白色沉淀:
⑤将B、D两溶液混合,未见沉淀或气体生成。
根据上述实验填空:
(1)写出C、D、的化学式:C_______,D______。
(2)将含1 mol A的溶液与含l mol E的溶液反应后蒸干,仅得到一种化合物,请写出A与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3)在A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常用作净水剂,用离子方程式和适当文字说明其净水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向含溶质0.5 mol的C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质量最大为__________g。
10、生活中为了延长鲜花的寿命,通常会在花瓶中加入鲜花保鲜剂。下表是0.5 L某种鲜花保鲜剂中含有的成分及含量,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成分 | 质量(g) | 摩尔质量(g/mol) |
蔗糖(C12H22O11) | 25.00 | 342 |
硫酸钾(K2SO4) | 0.25 | 174 |
高锰酸钾(KMnO4) | 0.25 | 158 |
阿司匹林(C9H8O4) | 0.17 | 180 |
硝酸银(AgNO3) | 0.02 | 170 |
(1)鲜花保鲜剂的下列成分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蔗糖 b.硫酸钾 c.硝酸银
(2)欲配制500 mL该鲜花保鲜剂,现已提供下列仪器:①胶头滴管、②量筒、③烧杯、④ 药匙、⑤玻璃棒、⑥天平,如要完成实验,缺少的玻璃仪器还有_______________(写仪器名称)。
(3)写出该鲜花保鲜剂中K+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 mol/L(可以不化简)。
11、A、B、C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为a、b、c ,它们的离子An+、Bn-、Cm-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n > m,则a、b、c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
12、利用下列装置可进行物质或元素性质的探究实验。
I.验证氯、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1)已知圆底烧瓶B中装有Na2CO3固体,试管C中装有Na2SiO3溶液,装置连接顺序为A→B→C,则A中所装试剂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2)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
(3)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4)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氯、碳、硅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II.通过置换反应验证氯、硫的非金属性强弱,设计装置连接顺序为A→B→C→D。
(1)C试管中盛装的溶液不能选择___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硫化钠溶液 b.亚硫酸钠溶液 c.氢硫酸
(2)圆底烧瓶B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4)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3、某温度时, 在一个2 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以气体Z表示的平均反应速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X、Y、Z均为气体,2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反应达平衡时:
①此时体系的压强是开始时的_____________倍;
②达平衡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起始投料时 ___(填”增大”“减小”或”相等”)。
14、Ⅰ.在某一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某一反应中A、B、C、D四种气体的物质的量n(mol)随时间t(min)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前2min用B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在2min时,图像发生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增大压强
C.增加A的物质的量
D.加入催化剂
Ⅱ.2SO2(g)+O2(g)⇌2SO3(g),是工业制硫酸的主要反应之一。
(3)该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该反应为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入V2O5后,改变的是图中的________。(ΔH或E)
(4)在2L绝热密闭容器中投入2mol SO2和bmol O2,如图是部分反应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①10min时,v(SO3)=________。
②反应达到平衡时,SO2的浓度________。
③下列情况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_______。
A.v(SO3)=2v(O2)
B.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
C.t时刻,体系的温度不再发生改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15、(1)在H、
H、
H、
Mg、
Mg和
Cu中共有____种元素,___种原子,中子数最多的是_____。
(2)α射线是由α粒子组成的,α粒子是一种没有核外电子的粒子,它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它的质量数等于4,由此推断α粒子带有___个质子,___个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