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关于孔子与墨子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
记述 | 出处 |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 | 《韩非子·显学》 |
“孔子贵仁,墨子贵兼” | 《吕氏春秋·不二》 |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 | 《淮南子·要略》 |
A.墨家挑战了儒家的主导地位
B.墨家与儒家并没有相通之处
C.墨家从儒家学派中分化出来
D.儒墨关系很早就已受到关注
2、据下图可知,周朝( )
A.疆域面积日益扩大
B.政治构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
C.贵族统治趋于瓦解
D.诸侯国内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4、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 )
A.打制石器技术发达
B.社会贫富差距加大
C.农耕经济已经产生
D.手工业开始独立化
5、郡县制几乎盛行于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据《史记》记载:“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对此制度解读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
B.秦代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C.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D.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6、西塞罗在谈及罗马法时指出:“我们出生是为了正义,法不是基于人们的意见,而是基于自然……人类不存在任何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单独一个定义便不可能界定所有的人。那独一无二的、使我们超越于其他动物的理性……毫无疑问是大家共同具有的。……自然这样创造了我们,是为了让我们互相共同分配和共同享受法。”由自然法体系出发,下列各项中,与之相关的是( )。
①人生而平等 ②对罗马法律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
③人人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 ④以法律科学和各种具体法为指导原则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7、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8、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D.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9、王守仁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
10、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 (《朱子全书序》)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A.倡导先进的农耕文明
B.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C.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维护先祖遗留的尚儒传统
11、他的名字紧紧与“第一次建立在人权和正义原则基础上的”法国大革命连接在一起;“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导师”;“他是真理和自由的倡导者,恶劣习俗的讨伐者,人道主义的保卫者和人民神圣权利的复兴者。”在近代西方思想家中能享有如此评价的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12、20世纪70年代,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力改革英国文官制度,探索以文官合同雇佣制取代终身雇佣制。这一做法( )
A.导致文官队伍逐渐精英化
B.易导致文官队伍人浮于事
C.最终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
D.旨在增进文官体制的活力
1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业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从而保证连种、复种、间作、套种相结合的高复种指数用地体系的实现。这说明了传统农业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经营方式的变化
14、周恩来指出:“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度,就会在名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材料反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A.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B.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C.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D.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15、唐初,尚书省行使最高行政权,对中央诸司和地方府州发出政令,指挥其具体执行。安史之乱后,本掌握监察尚书省及其下属部门事务的御史台将上述部分事务转由自身负责。这体现了
A.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
B.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
D.御史台成为行政机构
16、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雅典民主的评价都不高。亚里士多德认为民主意味着混乱冲动,柏拉图甚至认为暴君政治比民主好。他们提出上述观点的原因是
A.雅典民主存在着局限性
B.雅典城邦公民道德丧失
C.直接民主不利于城邦发展
D.雅典民主阻碍了哲学发展
17、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英国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以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并不关注。这表明罗马法
A.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痕迹
B.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D.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19、1949年底,为了限制成员国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和高新技术,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1951年,美国国会通过《共同防卫援助统制法》,通过削减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欧和日本进入共同防卫的轨道上来。材料表明,美国对苏联进行遏制,主要特征是
A.采取热战方式
B.裹胁盟友封锁围堵
C.长期有序布署
D.全面封堵切中要害
20、有学者认为,商代的方国,大部分是由各个早期定居点和族群演化而来,其叛服取决于商王实力的强弱。而西周的诸侯国大部分是由周王室所建立,其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材料主要反映了
A.商王对方国的管控受到很大限制
B.商代方国和西周诸侯国建立方式不同
C.周王室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西周的君臣统属关系较商朝更为稳定
21、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22、由于多年战争及欧洲国家兑换黄金,到1971年,美国黄金储备减少60%。1973年,欧美爆发经济危机,美国政府被迫放弃按固定官价美元兑换黄金的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这导致了
A.美国失去世界金融霸主地位
B.美元被欧元取代
C.美国寻找新的美元挂钩标的
D.尼克松总统下台
23、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是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
24、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他认为1861年改革主要是由于
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B.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C.调动农奴生产积极性
D.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25、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________的进步和发展,________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________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________,具有________;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________④历代统治者采取________,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6、完成表格
领域 | 时间 | 成就 |
国防 | 1958年 |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________ |
1964年 | 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 |
1967年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
1970年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 | |
医学 | 1965年 | 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农业 | 1973年 |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________ |
27、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________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28、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构建知识结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 | 法律文件 | 政体 | 国家元首 |
英国 | ① | 君主立宪制 | 国王 |
② | 1787年宪法 | 民主共和制 | 总统 |
法国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民主共和制 | ③ |
德国 | 德意志帝国宪法 | ④ | 皇帝 |
(1)西方近代很多国家都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文,形成了近代民主国家,请根据所学知识依次填充表格。
① ② ③ ④ .
材料二
条约名称 | 条约内容(节选) |
A |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自应享优例豁除。” |
B | “英国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
C |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 |
(2)根据表中中国近代史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节选),依次写出相对应的条约名称。
30、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________和尊严,肯定人的欲望,反对教会的________,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提倡________,追求知识。
31、________的胜利(填战役名称)标志着德军“闪电战”的破产
32、一战期间,代表中国参战的政府是________。
3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多极格局。
3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的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35、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法制以及对外关系上取得特殊成就。根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新中国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成就有哪些?
(2)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建设进入新时代的是?在历史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
(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是?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
(4)20世纪70年代我国先后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36、近代以来,一大批中外杰出的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请回答:
(1)指出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成就。
(2)袁隆平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其成就有助于解决什么问题?
37、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具有开创性。纵观其发展历程,有过多次调整,耐人深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曾试图用“强攻”的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指出该“强攻”办法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具体举措及其消极影响。
(2)1921年初,列宁在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曾以辞职为由,争取大家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支持。列宁不惜以此“过激”举动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指出其调整后的农业政策及实施成效。
(3)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指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中所述“模式的僵化”在农业方面的做法及其对以后经济长效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4)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推行的经济改革重点是什么?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其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结果如何?
(5)综上所问,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开创与调整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38、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印度、巴比伦都已经进展到了此种耕地的地位。但是占有耕地的人民既然闭关自守,并没有分享到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既然他们的航海——不管这种航海发展到怎样的程度——没有影响于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和世界历史其他部分的关系,完全只由于其他民族把它们寻找和研究出来。”
对于黑格尔的观点你是否同意,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9、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为人类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和标志民主政治成熟的改革分别是什么?
(2)现代资本主义法制起源于古罗马。标志罗马成文法诞生和适用罗马帝国自由民的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3)英国是近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素有“议会之母”的称誉。在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逐渐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后来又建立什么制度加以完善?
(4)美国独立后通过宪法确立了什么政体?美国和英国在国家权力运行方面体现的共同原则是什么?
(5)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部重要的宪法文献,指出该文献的名称和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