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94年,以《法兰西大观》为代表的“国家地图集”模式开始弥补世界地图集的不足。它致力于一种“特殊主义的法兰西”,绘制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古代高卢的疆域同当下法兰西的领土对应起来。这体现了( )
A.形象化的国家意识
B.全球性的探索行动
C.市场化的运作模式
D.制图技术逐步完善
2、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但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正统化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专制制度的加强
D.科举制度的僵化
3、《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4、如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 | 农业 | 工业 |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第一年 | 26.6 | 32.1 | 41.3 |
第二年 | 27.2 | 34.3 | 38.5 |
第三年 | 28.8 | 36.7 | 34.5 |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5、毛泽东曾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也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二人讲话围绕的核心问题是
A.“一边倒”外交方针
B.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改善
D.争取加入世贸组织
6、垄断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资本和生产的日益集中
C.资本主义工业高速发展
D.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7、康熙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凡所著作及编纂之书,皆明白准确,归于大中至正,今经五百余年,学者无敢疵议。朕以为孔孟之后,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 (《朱子全书序》)他对朱熹如此高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
A.倡导先进的农耕文明
B.用儒学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C.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维护先祖遗留的尚儒传统
8、恩格斯说:“战争证明:哪怕出于纯粹军事上的考虑,俄国也需要铁路和大工业。于是,政府着手培植俄国的资本家阶级。但是这个阶级没有无产阶级是无法存在的,而为了创造无产阶级分子,不得不实行所谓农民解放。”他认为1861年改革主要是由于
A.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B.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
C.调动农奴生产积极性
D.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9、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
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
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10、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11、南北议和期间,孙中山提到了一个任何人都没有提出过的构想——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他没有坚持把满族人赶回东三省,换来了中国新的未来。孙中山的“五族共和”
A.是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承发展
B.反映了新三民主义的精神
C.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性
D.背离了辛亥革命的基本目标
12、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13、《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
14、马克思所描述的未来理想中,社会广大劳动者共同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大家都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阶级没有了,国家没有了,人与人关系的阶级划分也随之消失了,人是有着独立性和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完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这一设想( )
A.弱化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B.深刻反思了现存的社会制度
C.催生了个人主义思潮兴起
D.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空想性
15、唐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23年)增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职名),职掌与汉武帝所设置的十三部刺史略同。由此可知,唐代设置“道”的目的是( )
A.加强全国各地交通往来
B.削弱藩镇长官的军事势力
C.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进一步分割地方行政区域
16、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的国家是
A.英国
B.日本
C.法国
D.美国
17、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18、1760年前后,英国贵族地主阶级中掀起“忠君爱国”的王政思潮。托利党领袖博林布洛克在《爱国君主思想》一文中反对“篡权”的内阁与政党,“党派是一种政治罪恶”,君主才是“人民的中心”。在此思潮影响下,乔治三世扩大君主权力。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宪政道路曲折复杂
B.启蒙运动尚未展开
C.两党竞争十分激烈
D.资产阶级实力弱小
19、商朝前期的许多军事征战,往往要征集本王国内和诸多方国部族的族众参与。自商王康丁以后,常备军的数量大增,临时征集族众以应付战事的记载日趋减少。以上变化反映出当时( )
A.方国离心倾向加强
B.商朝政治势力逐渐扩展
C.国家机器走向完备
D.原始民主传统受到破坏
20、1837—1901年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也是英国的鼎盛时期,被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所有的国王中,她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没做。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B.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张
C.政党之间权力斗争的激烈
D.立宪政体的日趋完善
21、黑格尔说:“按哥伦布的本意,那些富饶的印度地方正有无限宝贝等着他去发现,好作为一次新的十字军军费,那些地方的异教人民也应当皈依基督教。”这反映出哥伦布航海
A.带有宗教目的
B.得到了金钱资助
C.到达了新大陆
D.无意于殖民掠夺
22、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23、“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带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了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A.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科技引导石油高效利用
D.节约成为人们时尚追求
24、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25、________(填条约名称)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定。
26、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强调制度与秩序。
27、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达尔文的进化论。
28、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________的进步和发展,________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________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________,具有________;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________④历代统治者采取________,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9、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下列选项对上述两件大事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协约国阵营发生了重大变化②协约国集团的力量并未因俄国退出而削弱
③实质上都起到了加速战争结束的作用④美国和苏俄都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30、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取得的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
31、“万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发明。当瓦特研制成功这项动力技术时,中国正值洋务运动时期。
32、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洗血了________捍卫了________。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________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________得到提高。抗战的胜利为________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完成表格
领域 | 时间 | 成就 |
国防 | 1958年 | 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________ |
1964年 | 第一颗________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 |
1967年 |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
1970年 |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 | |
医学 | 1965年 | 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农业 | 1973年 |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________ |
34、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________和尊严,肯定人的欲望,反对教会的________,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提倡________,追求知识。
35、简述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及德国代议制确立的过程和特点。
36、20世纪30年代与20年代相比,国际政治局势的最大变化是什么?结合具体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及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37、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的话,这个灾难,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的头上。”结合你对“二战”起因和英法美苏参战的思考,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8、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组织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纠错和调整大政方针?此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
(2)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什么会议?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大会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什么?
(4)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有何重大意义?确定的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什么?
39、经济发展程度与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否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经济曾长期领先世界,造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但是中国近代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什么?这种模式至何时开始瓦解?
(2)北宋时期,“市”的发展有何新特点?明清时期,在江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出现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近代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历经曲折、举步维艰,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