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贵港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   。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①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

    ②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③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②①③

  • 2、下列汉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汹涌 扭捏作态 不足为据 与日具增

    B.忧戚 附庸风雅 相得益彰 前仆后继

    C.惊骇 富丽堂皇 形消骨立 根深蒂固

    D.困厄 断章取义 间不容发 走头无路

  • 3、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林中小溪》作者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B.《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这几篇课文均出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六义指的是”“ ”“ ”“”“ ”“

    D.《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本篇文章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住 云/彬彬有礼 一波三/不不挠

    B.守/调 五/一意孤风驰电/天撼地

    C.养/免/赫赫有名 春风面/借花献

    D./伛 色/天涯海 不容发/挑拨离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乙亥北行日记二则

    戴名世

    十三日,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交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得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或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逆旅主人宿。

    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俱欲取其税,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执途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籍为逻者所开视尽湿,泥涂被体,抵宗伯张公邸第。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他出 值:遇到

    B.不介意 足:能够

    C.稍不意 称:符合

    D.泥涂体 被:覆盖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

    (2)虽襆被俱欲取其税,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

    【3】读了《乙亥北行日记(二则)》,有人说:戴名世也是一个范仲淹式的文人,你赞同这一说法吗?请结合选文和《岳阳楼记》,阐述理由。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找出诗中作者运用典故来怀念好友的诗句。

    (2)请阐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的理趣。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下面的请假条中有三处错误,阅读后请加以修改。

     

    王老师:

    您好!

    今日我因贵体欠安,故请假一天,望老师批准。

    此致

    敬礼

    2019年5月22日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的政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表达做某件事的用意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另有目的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弟皆分散,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4)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5)__________,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6)__________,积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谈沉潜》一文。

    古往今来,成大器者往往需要在人生道路上默默潜行,于无声处悄悄浮起。所以沉潜就成了一种人生艺术。

     。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屑一顾。他没有选择借助家族声望得官,却选择整日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而在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倾覆的危难之时,他毅然选择出来任职,用积攒的满腹学识化解了内忧外患。若谢安没有当年沉心静修的选择,恐怕谢家也只能与东晋王朝一同腐朽。又如【甲】他们都有一种智慧的选择,就如上好的茶叶,没有选择在沸点水下急于散出芬香,而选择了在茶罐里潜藏多年,变得更加浓郁厚重。

    沉潜,需要有一种纯净的品性。剑客柳生从拜师学剑之日起,就只被安排去做一些洒扫庭院的杂事既不允许他谈论剑术,也不准他碰剑这种状况持续三年后,他的师傅竟然开始不分日夜地突袭柳生,迫使他在躲避及反击的练习过程中汲取剑术实战经验,最终成为剑术最精湛的剑客。柳生练的是剑,修的却是一种沉潜的品性,蜕去浮躁的外壳,沉入名利所不及的僻静处,潜入常人罕至的深底,心无旁骛地追寻武道,最终攀上剑术巅峰。剑道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杂念,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

    沉潜,需要有一种深度的蓄势。如【乙】又如企鹅,它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每次将要上岸时,它都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当到达适当的深度,企鹅再迅猛向上跃起,便能如离弦之箭般穿出水面,落于陆地之上,这种沉潜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让企鹅积聚起破水而出的力量。企鹅如此,人亦如此,_____  。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从下列四个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

    A.诸葛亮在天下大乱之时,隐居隆中卧龙岗,熟读史书,研究天下大事,直至刘备三顾茅庐。时机已

    到之时,才欣然出山,辅佐汉室,留下千古美名。

    B.曾国藩任湖南帮办团练大臣时,屡受排挤,还险些丢了性命,但他以朝廷利益为重,没有因为个人

    的恩怨而影响大局。

    C.勾践沦为亡国奴后,没有了尊严,失去了自由,但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率三千越

    兵以吞吴。

    D.孙子膑脚,遭受迫害,却没有放弃,他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命运,终等到了施展自己抱

    负的时候。

    甲处:   乙处:

    【3】根据文意,在文章两处横线填上适当的句子。

     

     

  • 10、读书可以任一点(张  贺)

    ①现在的家长普遍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少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小书架,但是如果问一问孩子书架上的书都读过吗,那么答案十有八九会让父母失望,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书不过少数几本,能反复阅读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孩子的阅读量和拥有的图书量不成比例,这就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选择图书时出现了严重的错位。父母认为好的书,孩子不感兴趣;孩子喜欢的书,家长认为不值得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孩子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②对此,不少朋友难以接受,他们说:“小孩子懂什么?怎么能让他们自己去选呢?读到坏书怎么办?”其实,“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孩子自己。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图书不论多么优秀,如果孩子不喜欢,读不进去,还是没用的。更何况,所谓父母为孩子挑选图书如今已经沦为根据销量排名和网站评论买书的“跟风”,未必就真的适合孩子。

    ③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培养一种以书为伴的良好习惯,而这种习惯只能通过从头到尾读完一本再读一本的循环不断的过程才能培养出来。阅读是需要耐心的,如果书中的故事抓不住孩子的心,以小孩子的专注程度,很快就会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了。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是通过阅读培养专注和耐心,这两种品质的价值远远超过某本书所传递的知识。实际上,决定孩子未来人生和事业成就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就是专注和耐心。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就不必再纠结于孩子读什么书,而应该着力培养孩子的专注和耐心。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书,他才有可能认真地耐心地读完。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所带来的成就感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不会因书太厚而产生畏惧感。

    ④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就是一个好例子。阿西莫夫小时候热衷于阅读低俗杂志小说,他爸爸斥之为“垃圾”,但阿西莫夫说:“不论低俗杂志小说多么无聊,还是该读一读。年轻人渴望阅读粗野的、粗制滥造的、文体臃肿、题材陈腐的故事,只有通过阅读这些故事的单词和句子才能满足他们的这种渴望。凡是读过的人都必然会受到阅读能力的训练,其中一小部分人会转而去阅读比较好的作品。”阿西莫夫就是通过大量阅读通俗小说培养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⑤对于提高阅读能力来说,有时候“量”比“质”重要,只有量上去了,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质的提高。所谓阅读能力,本质就是记忆与理解。如同健身时必须通过反复提举重物才能促使肌肉生长,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刺激大脑掌握阅读技能,更有效率地处理信息的输入输出。因此,在青少年时期大量阅读是极其重要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会因此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大量阅读,而不必过于计较读什么。

    ⑥越是年幼的孩子对阅读材料的趣味性要求越高,此时如果家长一味强调要读好书,读名著,反而容易使孩子以为读书就是这么没意思,难以真正建立阅读习惯。反之,带孩子去书店或图书馆,让孩子自己随便选,只要去的次数足够多,孩子最终将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读书的劲头就会大大增强。犹太人有一个传统,在给孩子的第一本书上涂蜂蜜,让孩子从小就认为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目的正在于此。读书,还是要任性一点儿的。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2文章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3请用简练的语言分析文章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 11、

    儒家的传统中不与民争利这是很强的观念,是一个重要原则

    《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有个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当大官后回家,看菜地里种着菜,就把菜拔掉了,看老婆织布,就把织机毁了。为什么?他的道理是,我当了官,政府给我俸禄,就不应做这些事。种菜织布拿到市场上卖,我的东西卖出去了,可能别的老百姓就卖不出去。这就是与民争利。这个故事很有名,拔葵去织是一个成语。

    这个原则在后来的多次辩论中都被提出来。比如在汉代《盐铁论》的争论中,在北宋新旧党的争论中,都会提到这个原则。如果有人提设立官营的工业,就会有士大夫站出来说,这不对,是与民争利。

    总体来讲,儒家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取向是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取向。这是一个基本结论。

    这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取向,会使一个社会更有效率。里面包含有多层逻辑。第一层逻辑是,如果老百姓之间自由交易,自愿达成契约,这最有效率;如果不是自由自愿的,交易或契约就会缺乏效率。

    新古典经济学讲,自由自愿的交易最有效率。如果不是自由交易,定价就不在均衡点上,交易量也不均衡,不是有过剩就是有短缺。政府制定价格,可能低于均衡价格,但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不能被满足,整个社会就会丢掉这么大一块福利。所以只要是自由交易,会带来财富的增量;整个社会这样的交易越多,效率越高,社会越繁荣。

    经济自由还导致社会的制度不断演进。比如交易制度演进,一开始是偶然的交换,后来发展出集市交易、定期交易、专业商人、大型百货商场、连锁店和贸易中心等等。随着交易的进行,有关交易的制度不断演进。金融市场能更容易看到这种制度发展:如金属货币、纸币、股票、存款、贷款、期票、汇票、期货、期权等等。

    简单地讲,经济自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政策的基础。

    【1】文章开头讲述拔葵去织这个成语故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经济自由哪些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这是一种怎样的执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洒脱!剪不断,理还乱,这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离愁!古代诗词,常常能触动我们多愁善感的心灵,也常常带给我们生活和智慧的启迪。

    请以“怎样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在文中至少引用一句曾经触动过你心灵或带给你某种启发的诗句。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