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克苏地区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去吧,去吧,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遥曳。

    B.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劫掠,脏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C.没有职业的懒人,是社会的柱米虫,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容赦的。

    D.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表面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 2、下面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在回赠白居易时,曲折地表达了作者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首联回首往事,点明酬答之意。从空间和时间上写出诗人贬谪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颔联用“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尾联中“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唐朝的张嘉贞说赵州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B.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绢本,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D. 这次国庆假期,你是去旅游?还是在家休息?

  • 4、下列诗句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十五从军征》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二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梨花比作雪花,描绘绚丽春景,设喻新颖,造语奇警,不落窠臼,充满了浪漫的想象,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有怀》中,上阕借景抒情,“悠悠”一词指时间之漫长久远,表现了词人心中的安适。

    D.《过零丁洋》的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堪称千古绝唱。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恐不能遍览。喁喁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浸:水。②諰諰(xǐ xǐ):恐惧的样子。③喁喁(yú yú):小声读书的样子。④腹笥(fùsì):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⑤三牲:牛、羊、猪。⑥卜:选择。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常云于湖州置( 办货)

    B.三牲之,犹为不孝(供养)

    C.乡人席坦受书(到)

    D.带经而(农活)

    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B.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C.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D.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

    (2)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

    4余文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通读全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B.“村南村北行人绝”一句写出行人绝迹,万籁无声,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C.“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在全诗中承上启下,描写对象、诗人情感均由此过渡。

    D.诗歌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描绘了村野月光朗照的优美,表达出诗人惊喜之情。

    (2)赏析“霜草苍仓虫切切”中“苍苍”“切切”使用的妙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小张同学为这次研学活动写了阅读标语,请你也仿照写一句。

    小张:读书犹如畅饮甘甜的清泉,使你酣畅淋漓。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九年级(1)班围绕“气象物候”主题,开展了下面一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在邀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面的古诗词均与物候有关,请将其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之涣《凉州词》)

    (2)写出你熟悉的关于气象物候的两则谚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准备组织“气象物候观测兴趣小组”每天观察天气变化。佳佳同学认为观测气象物候是气象台的大人们干的事,现在学习这么紧张,没有闲工夫参加这个活动。请你劝说她加入班级“气象物候观测兴趣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

    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像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1】文章第段至第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

    【2】品味语言,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3】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4】这篇章浸透着作者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段和第两段为例作简要分析。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吉尔

    [蒙古国]彻·娜仁琪琪格

    ①白色哈巴狗吉尔忧伤地蜷曲在三居室楼房最小那一间的角落里。15年前,吉尔来到这个家,如今它老了,眼前的路似乎都看不清了。

    ②两个半月前,它产下一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小母崽。谚语说,临死的母狗才会产下独崽。吉尔生产过3次,第一次是正当壮年的时候,当时,主人下班回来,看见吉尔嗅着刚刚生下的手指头般大的4只没生命的小崽,不知如何是好。从那时开始,他们就不再训斥吉尔,遇上了好人家的吉尔幼年时曾因在室内大小便被抽过几次,除此之外,它几乎没有尝过挨饿挨打的滋味。大家都喜欢它,常常把它抱在怀里,那时可真幸福。吉尔把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视为自己的主人,它最愿意跟着上中学的男孩颠颠地跑,因为男孩有更多的时间陪它玩。男孩中学毕业去国外留学了,这一次离别,使吉尔受尽了等待的煎熬。经过漫长的盼望,男孩终于回来了,可是身边多了老婆孩子,男孩不再像从前那样把它抱在怀里百般宠爱,而是常常把靠近身边的吉尔推向一旁。吉尔对这种关系的变化感到惊讶和委屈。不久,吉尔心情大好,它拥有了新工作——逗家里的小孙子玩耍。

    ③第二次生产是在5年前,吉尔产下4只浑身长着白绒毛的可爱小崽。没过几天,小崽们睁开了眼睛,在屋子里乱窜。吉尔的心也紧随着还没学会去室外排泄的小崽们的跑动而紧张不安,生怕它们的“不检点”会引起主人的不悦。它蹲在角落里,时时刻刻盯着小崽们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它们随地拉尿,趁主人未察觉之前,迅速跑过去舔干净。可是,小崽们满月后一个个地消失,最后,它身边只剩下一只小母崽。它担心唯一的女儿也会被带走,就大声吠叫,不让人们靠近。暴躁的吠叫招来了主人们的频繁训斥。10天,20天,一个月过去了,吉尔逐渐放松警惕,它以为主人们会把女儿留在自己身边,不再像前些日子那样乱吠乱闹。可是,它跟主人出去放风的工夫,女儿还是被抱走了。吉尔整整3天没进食,也没有吠叫一声。主人把食物放在它面前,百般抚摸,万般疼爱,吉尔也不为所动。吉尔常常梦见孩子们吸吮着自己的奶头,自己正幸福地舔着嗅着它们那茸茸的软毛。它渐渐懂得,除了忍受与屈从,自己毫无能力抵抗生活的苦难,它接受了一个家庭只能养一只狗的现实。对于命中注定的一切,吉尔又能怎样?

    ④这一次,晚年得子的吉尔对这个小崽倍加疼爱,表现出反常的态度,不许任何人靠近它,连自己的影子都不例外。或许是先前与子女们离别的场面历历在目,它担心不知哪天人们就会把女儿从身边抱走。因此,无论是白天黑夜,它都寝食难安。

    ⑤今天,它忧伤地躺在角落里——昨晚主人企图把它们母女俩拆散,吉尔冒着挨训挨揍的危险,在圈着女儿的房间门口哭泣哀号。黎明时分,无计可施的主人把它的女儿放回它身边.这一举动让吉尔激动得差点昏厥过去。

    ⑥吉尔凭本能预感到自己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它别无所求,只希望能与女儿厮守在一起。它的肢体语言,它的脾气秉性无时无刻不诠释着这一希望。它在心里无数次地祈祷——我幼年时,陪你家的儿子玩耍,晚年的时候,又变成了你家孙子的玩具和玩伴。请你们开开恩,不要拆散我和我的孩子了。

    ⑦这一天,家里来人了,客人抚摸着小小的狗崽,然后把它抱在怀里准备带走,另一个房间里的吉尔将耳朵紧贴房门倾听着外面的动静,它没有吠叫,耐心地等待着房门被打开的一瞬。它听见房门打开后又被关上的声音后,便急速跑到门口,嗅了一下,确定女儿已经被抱走,便以飞快的速度跑进厨房,跃上窗台,使出浑身力气撞开了玻璃窗,从三楼窗口一跃而下。

    ⑧惊慌失措的主人下楼跑到吉尔身边时,只见它的前胸深深刺着一片狭长的玻璃,已经咽了气。

    1文章花大量笔墨分别插叙吉尔壮年时和五年前的两次生产,有何作用?

    2结合上下文,品味文中划线的句子,写出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它蹲在角落里,时时刻刻盯着小崽们的一举一动,只要发现它们随地拉尿,趁主人未察觉之前,迅速跑过去舔舐干净。

    3小说中吉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是一只狗的经历,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

    【链接材料】

    我对人权和动物权益一样重视,这也应是全体人类该有的共识。

      ——美国总统林肯

    所有知识,一切的问题和答案,全都包含在狗身上。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匠 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②“穆爷爷”这称呼,实际上唯有我这样叫。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又因性情不喜喧闹,多次训斥了去废园子探险的孩子们,便在孩子中得了个“老怪”之名。而我每次去都安安静静,因此,我才得到在废园长久停留的特权。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塌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③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游廊的花窗该如何开,亭子的匾额该如何修复。末了说:“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④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记忆里穆爷爷曾说:“丫头,你看看这些木头。它们都是活的啊!这些断了翼的鸟,折了枝的花,也会感到疼的啊。”彼时我抬着头,懵懵懂懂地问:“是像阿苗摔伤了一样疼吗?”好像世间之事,至伤痛也不过臂上一块瘀青。涂上药酒,吹一口气,就可以消隐无踪。“还要更疼啊。”穆爷爷笑了起来,摸着我的头,“阿苗长大了就会懂的。”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⑤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于是,他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⑥时光荏苒,岁月静默。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⑦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渐渐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⑧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⑨那一日,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chèn)。

    ⑩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业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3月9日16版,有删改)

    1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穆爷爷从小被木雕师傅收养,并承得手艺→A___________________→穆爷爷修复好了园子里的木雕,安心死去→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穆爷爷眉头紧锁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从修辞角度赏析)

    3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4“匠心”其实就是工匠精神,请结合文章内容,细细品味穆爷爷的一生,谈谈你对“匠心”内涵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布偶玩具看得见,童年看不见;花草树木看得见,春天看不见;神情笑貌看得见,人心看不见;红灯绿灯看得见,规则看不见……看,需要眼睛;看见,需要心灵。

    请以《看见》或《看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卷面整洁,书写规范,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