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初冬时节,四川峨眉山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挺拔的冷杉被冰雪覆盖,一眼望去,大地银装素裹,宛如画卷,美不胜收。
B.“双减”政策出台后,部分教培机构落实政策,积极谋求转型;部分机构却只郑重其事地换课程名称,妄图蒙混过关。
C.写作时引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充满文化气息,但引用古诗文绝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引用。
D.南非国内疫情处于上升趋势,如今还面临着疫苗短缺,无法解决接种计划的问题。走投无路的南非便把目光转向了中国,急盼引进中国疫苗。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
A.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曳,难以忘怀。
B.前不久发射升空的中继星“鹊桥”,名称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C.我们在学习中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壮族人民的好儿子黄大年为了祖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为积极创建“绿色平安”校园,各学校严禁学生不携带手机进校园和违规乘骑网约电单车。
B.工匠精神所追求的是一种踏实严谨、耐心专注、专业敬业的态度,它不投机取巧,不急于求成,而是强调下“笨功夫”,精雕细琢。
C.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使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
D.教育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疫情防控工作一定不能松懈。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观看建国70周年阅兵式时,民族自豪感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B.随着“四个中心建设”战略的实施,济南将成为一座浮光掠影的宜居城市。
C.用“喜马拉雅”听书,填充了人们的“碎片时间”,丰富了生活,大家趋之若鹜。
D.有大雾的清晨,小清河两岸仿佛笼罩在多层纱帘后,扑朔迷离。
5、(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二)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诗》曰:‘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福禄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夫乐以安德,义以处之,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选自《左传》
(注)慝:坏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有时早发白帝
B. 人恒过然后能改 以其境过清
C. 空乏其身 庭下如积水空明
D. 征于色,发于声 色愈恭,礼愈至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语段(一)中,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4】语段(一)(二)的主要观点是分别是什么?两文有什么共同特点?
6、(甲)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筯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甲诗中“羞”的解释是 。
【2】请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甲乙两诗不同的思想感情。
7、阅读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为了解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某学校开展了以“读经 典书籍”为主题的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以下活动任务。
【1】在活动中,请你根据诗句判断人物及名著作品(均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①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人名:_____ 名著:_____
②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人名:_____ 名著:_____
【2】为了解中学生课外阅读经典书籍情况,活动小组就此对 2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中学生课外阅读经典书籍情况调查表 | |||
读经典书籍计划情况 | 读经典书籍笔记情况 | ||
有无计划 | 百分比 | 是否做读书笔记 | 百分比 |
有 | 10.1% | 每读必做 | 0% |
偶尔有 | 31.3% | 凭兴趣做 | 24.6% |
没有 | 58.6% | 从不做 | 75.4%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书籍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3】为了开展好“读经典书籍”主题活动,学校团委准备在 2018 年 6 月 5 日下午 3:00 在二楼会议室召开班级学习委员会议,讨论如何开展好“读经典书籍”主题活动。请你代替校团委在 6 月 4 日给各班学习委员发一则通知。
8、默写。
①烈士暮年, 。(曹操《龟虽寿》)
②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③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
⑤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⑥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⑦蒹葭采采,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诗经《蒹葭》)
⑧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9、人生难得有静气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是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的一副对联。他认为,古今圣贤之人,也都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重大事件,越是能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付自如。
②《晋书·谢安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淝水之战,坐镇指挥的谢安与客人下棋,等待自己八万军队与前秦八十万军队作战的消息。棋局进行中,前线派来的信使到了,书中这样描述:“(谢安)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 )答云:‘小儿辈( )已破贼。’”
③面对危险的时候处变不惊,镇定自若,面对异常激动人心的时候能掩饰自己的情绪不至于人前失态。一个“小儿辈( )已破贼”,把谢安的从容不迫刻画得淋漓尽致。
④静气是一种修养。人一旦有了这种气度,心静下来了,喧嚣远了,内心的本真就显现出来了,也就跳出名、利、欲的诱惑,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心怀坦荡,兰心傲骨。
⑤杨绛先生在她100岁生日那天说道:“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杨绛一生经历风浪与波折,却总能给世界以温暖、以感动。无论时光流逝,人事变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聆听先生淡而有味的话语,给人一种领悟生命的智慧和充满内涵的悠远。
⑥静气更是一种境界。只有静气,才能让人认知健全,明白事理,知荣明辱,演好角色,心无旁骛,追求卓越。因此,静气是一种自我的跨越,一种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命历程里为平庸的生活增添亮色。
⑦静气还与治国理政思维有着莫大的关联。胸怀静气,才不会得意忘形,被胜利冲昏头脑。朱元璋曾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反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外患未除,内部就开始忙着贪图享受,忙着争权夺利。不能守静,目光看不远,结果天京很快陷落,真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⑧面对各种喧嚣忙碌、纷繁复杂的人事,心浮气躁非但不能解决问题,通常会把事情弄成一团糟,唯有静气方能让人拥有一份从容淡定;(A) ;(B) 。
⑨因此,(C) ,从而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一切!
【1】第②段括号内应该填入的两个字分别是( )
A. 笑 遂 B. 徐 遂 C. 笑 竟 D. 徐 竟
【2】请简要分析⑥、⑦两段能否互换。
【3】结合全文,将第⑧段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
(A)唯有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唯有静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第⑥段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山林,每日在山水田园中耕田作诗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B. 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平日严格要求自己,专注训练比赛,最终在里约奥运会成就大满冠。
C. 袁隆平为追求理想而执著不懈,无怨无悔,将一生投入农田事业,成为著名的水稻专家。
D. 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面对不利局面,他耐心与袁绍相持,最终奇袭粮仓,取得了胜利。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这位表大爷不一般
①许大明家境贫寒,但他很争气,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农业大学。父亲为了给他挣学费,就去上树打松塔,却不幸摔死了。眼看开学在即,许大明的学费依然没有着落。
②就在这时,一个叫老邹的远房亲戚找上门来,拿出了毕生的积蓄资助许大明上了大学。老邹五十多岁,是个罗锅腰,腰弯得像张弓,在镇上开了一个修鞋铺,靠给人修鞋补鞋为生。许大明知道老邹自己也很艰难,便对这位表大爷非常感激。
③可等许大明上了大学后,他发现只要一放寒暑假,前脚刚踏进家门,后脚老邹保准就会骑着自行车跑来,催促和提醒许大明勤工俭学。渐渐地,许大明发现老邹就像个监工,把自己的每个假期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让他没有一点自由,于是就对老邹产生了反感。
④许大明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开发荒山栽培果树。就在这时,老邹不请自来,询问许大明给工人们啥福利。当他听许大明说还没想好时,顿时来了精神,说:“大明,俺倒有一个现成的想法。你想想看啊,你那山上遍地都是杂草石头,工人干活最费的就是鞋和靴子,你不如让他们把坏掉的鞋和靴子都交给你,你集中起来送到俺这儿修补。费用嘛,你替大伙儿承担。这样一来,工人们肯定很感激你,干活时就会尽心尽力了。细算起来,其实你并不亏,也能照顾照顾俺的生意!”
⑤听完老邹的话,许大明难以置信,心说:真是人不可貌相,这表大爷还真是深藏不露呀!这主意表面上看起来是谁也不亏,可转了一溜十三招,最后还不是为他自己寻了一条稳稳的挣钱道儿,这也太高明啦!这哪是一般人能想出的主意啊?如此看来,他资助我上大学,说不定也别有用心呢!
⑥许大明虽然按老邹的意思做了,但他也下定决心,自己挣到钱后,一定要先把老邹的钱还上,免得日后对方再得寸进尺,乱打主意。
⑦经过几年的拼搏,许大明终于把千亩荒山变成了硕果累累的花果山。果园有了收益,许大明第一件事儿,就是带上钱来到老邹的修鞋铺。
⑧老邹瞅着许大明放到他面前的几叠钱,脸顿时涨得通红,问许大明:“你是不是觉得现在翅膀硬啦?然后就拿钱来打俺的老脸?俺当年无偿资助你上大学的事儿,可是传遍了十里八乡,现在你让俺把钱收回来,这是想让大伙儿笑话死俺老邹呀!”
⑨许大明赶紧解释,说他没别的意思,就是觉得他现在有了能力,应该首先把这笔钱还了。没想到老邹听后,沉默半晌,竟然长叹一声,说:“大明啊,既然这样,俺就实话跟你说吧。俺就是个经手人,而真正资助你许大明的,其实是镇上开煤矿的张老板,还有开水泥厂的胡老板”。
⑩许大明恍然大悟,心说:难怪呀!就说嘛,一个靠修鞋补靴子讨生活的残疾人,咋会有这么多闲钱供我这八竿子打不到的表侄子上大学?这背后果然另有隐情啊!
⑪许大明不想再听老邹继续说下去,他拎上钱直奔煤矿和水泥厂,找到张老板和胡老板说明来意。谁知张老板和胡老板听后,都一口咬定自己并不清楚资助的事儿,于是他又回到了修鞋铺。
⑫老邹听许大明说完经过,用手一指地上鼓鼓囊囊的两个大背包:“打开这两个背包,俺再把一切都告诉你!”许大明拉开以后,只见里面装的全是坏鞋。老邹告诉许大明、张老板和胡老板每隔几天就会派人送来一些需要缝补粘修的鞋,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不光让工人们节省了买鞋的钱,也照顾了老邹的生意。他想回报一下两位老板,可两位老板啥都不缺呀!就在他想不出方法时,突然听说了许大明的事儿,他想,不如把这份善心发扬光大吧,于是就决定资助许大明上大学,就当是替两位好心的老板做善事了!
⑬老邹还告诉许大明,为了让他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自己才一直盯着让他四处打工,不仅可以当作实习,还可以挣点钱贴补家里。至于后来让许大明把鞋送到自己这里修补,这完全是效仿了张、胡两位老板的做法。
⑭许大明听完这些,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怪了表大爷,顿时感到羞愧不已。
⑮老邹伸出粗糙的双手,把许大明拉到身边坐下,轻轻拍着他的肩膀说:“大明呀,表大爷今天之所以把这一切都如实地告诉你,是因为俺现在又资助了一个贫困学生。等将来这个学生像你一样有了出息后,俺也会告诉他,资助他完成学业的人里面,有个叫许大明的好心人……”许大明听到这儿,只觉得心头发热,他一把抱住老邹,两行热泪夺眶而出……
【1】许大明和老邹之间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按照时间顺序将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许大明创业时,老邹建议许大明将工人的鞋送去他那里修补,许大明觉得老邹对他别有用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从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老邹五十多岁,年纪不大,脸上皮肤褶子如沟壑一样纵横着,是个罗锅腰,腰弯得像张弓,在镇上开了一个修鞋铺,靠给人修鞋补鞋为生。
【3】有同学觉得文章标题“这位表大爷不一般”太过俗气,想把它换成“修鞋匠老邹”,你觉得可以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段的妙处。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⑴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⑵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⑶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作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⑷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⑸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我们活在世上,除了必须承担对家庭、亲戚、对自己的职务、甚至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外,还要承担对自己人生的责任,所以,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能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B.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都不负责任,那他就不会对别人负责,更不会对国家和社会负责。
C. 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因此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就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责任,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不能依靠别人。
D. 在责任问题上盲目的人,就是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
【2】下列句子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B. 文中第⑶段为了证明歌德所说的话:“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作者运用了正反说理的方法来进行论证。
C. 文中第⑸段划线句子的意思是: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会促使他的内心变得平静,使他的思想变得充实,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D. 本文作者在确立观点之后,主要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主题。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12、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掐指算来,中考决战的日子日益临近。看到同学们忙碌或悠闲的身影,听到老师、父母鼓励或批评的话语,我感到既兴奋又烦躁;既释然又惆怅……
为了让所有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所爱的人绽开笑颜,再苦再累我将永不退缩!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