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近期末考试,某同学进行字形整理,整理的下列词语中,有误的一项是( )
A.阔绰 荣膺 歇斯底里 妇孺皆知
B.炽热 篡改 刨根问底 言不及义
C.亢奋 佃农 李代桃疆 抽丝剥茧
D.睥睨 濒临 雕梁画栋 张目结舌
2、下面对《儒林外史》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进,热衷科举,生活落魄,老来中举,喜极而疯。
B.匡超人,年少时心地善良,后来逐渐变得无情无义。
C.虞博士,中进士后虚报年龄,污蔑杜少卿,是庸俗虚伪的封建腐儒。
D.杜少卿,淡泊名利,蔑视礼法,仗义疏财,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即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B.“谪”,指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迁客”指谪迁的人、降职远调的人。
C.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事迹为之所立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欧阳修的谥号为“文正”。
D.“三顾茅庐”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叙述了求贤若渴的刘备寻访诸葛亮的故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工笔山水画历史久远,从魏晋经隋唐直至宋代,完成了从初创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 , , 。 。工笔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它的语言传承体系和工笔精神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这种绘画语言体制有其显著的特点
②这一绘画语言体制以及它的实践形式——作品,构成了工笔山水画的古代经典
③主要体现为勾勒、渲染的技法形式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形、色、空间观念
④并在历代山水画家的不断探索实践下,逐步完善起工笔山水画的绘画语言体制
⑤其经典意义既在于它的语言传承体系,也在于它所凝结的工笔精神
A.④①②③⑤
B.④①③②⑤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辑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1)日星隐曜 曜:______(2)薄暮冥冥 冥冥: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国怀乡,忧馋畏讥。
(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作者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怎样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1】赏析“独”字的妙处?
【2】请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让孩子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问题”更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
(2)根据材料三和所给上句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
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
下句:
8、按要求默写。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__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_,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7)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塞外的冰雪世界想象成生机盎然的春天景象,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9、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
欲寄彩笺兼尺素
①人总是缺什么想什么。当你开始怀念什么的时候,也就是它早已远去的时候。比如现在,我们习惯了飞奔,却又渴望漫步。彻底地慢下来难之又难,但让自己慢下来的生活方式,总还是有的。
②小的时候,我一度对水墨丹青很感兴趣。起初对中国画中墨色层层晕染开来的绘画方法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慢慢知道,原来要在宣纸上,水、墨、色调和在一起,再通过笔尖、笔肚、笔根,侧锋、中锋的运用才会呈现出这种效果。也慢慢理解了何为笔墨,何为“画是写出来的”。欲成画,先学书。
③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先去江苏无锡进行基层锻炼。那段时光只是过渡阶段,没什么工作压力,把布置给我的工作做完做好,尚有大把富余的时间。无锡属江南富庶之地,又是明代东林书院的所在地,更有惠山、太湖鼋头渚等诸多名胜古迹。年轻人总有无穷的精力,那半年里,我几乎踏遍了江南的山山水水。
④在江南,会不由自主地沾染上些许文气,附庸风雅总好过一味俚俗,所以在那段时间,给朋友写信成了富有韵致的闲事。一展开宣纸,或是有印花的信笺,拈亳弄管,自认为这才应是出此文采风流之地的鸿雁传书啊。江南感触颇多,信中洋洋洒洒的笔墨,也成了给朋友的独特问候。
⑤如今信息的沟通交流变得太过便捷,秒发秒达,很多信息甚至在你还没来得及接收它的时候,就已经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了。而人性亘古以来似乎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能迅速得到的事物,反而不会太珍惜。今天,再也不会有古人“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内心失落、无奈和期盼,但如果我们还能找回那么一点点。也许真的是精神生活中特别了不得的一部分。
⑥今天,如若手写一封信,即使用快递寄出,至少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我们早已不再有等待的耐心,貌似也再不会带着甜蜜的心情将信慢慢展开阅读了。可是要知道,今天如若你收到一封手写的信件,如若再是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不管是友人的问候还是爱人的情书,恐怕真的意味着你在发信人心里的位置和分量,与微信短信联络人的定位实在完全不同。
⑦如今大家每天都在“打字”,提笔忘字的情况时时出现,真正的书写反倒像是一种艺术创作,仿佛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甚至有焚香沐浴的氛围才能拿起笔来。但仍有些“冥顿不化”的朋友,甚少用微信等便捷的通信工具沟通,只要可能,他们仍然选择传统的,因缓慢而必然显得老套的方式。问之:何为?答曰:慢,才有仪式感。生活之美很大程度在于仪式感:因为仪式永远需要从容,需要一板一眼,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多一些用心,也就多一分雅致,生活方上升为艺术。在艺术领域,无论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我们都无法企及古人的高度,这是时代的必然,然而过往的时代又究竟如何造就了那些艺术高峰?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传世书画、诗词歌赋、珍贵器物,其实可能不过是古人兴之所至,随手写下的一封信、一个便笺,抑或某个再日常不过的家什,而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生发出和逐渐形成的美,是何等难得而自然,因为美就在生活中。当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追求美感的时候,无形之中,生活的品质、品位都会完全不一样。
⑧这与金钱可说有关也无关,更多是与心性有关。现在,恐怕比金钱更为奢侈的是拥有时间,拥有可调控自己内心节奏的能力。那些静心纯粹而不功利地学习着茶道、花道、书法、绘画的朋友,我想他们是在慢中刻意地寻找,寻找一种等待,一种盼望,一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平静的方式。当然,这样的选择并不能改变现有的生活,时代的发展在急速推进,有时文化越来越呈现出的轻浅甚至粗糙却在大力裹挟着你向前奔走,但是,人心底总还是有一种对宁静、对美好、对能够唤起我们记忆的物与事的渴望。
⑨现代生活中,我们拥有很多工业化的美,或者说后工业化的美,这种美当然需要,可我以为,这种美可能更多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机械化的距离感,而传统之美拥抱着我们的身体和感官,那是很贴近很温润的一种美,为什么不把它留得更长久一些呢?现在很多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回流,有时是以某种略显笨拙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不管会不会被别人嘲笑附庸风雅,我认为,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文/康辉,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读①-④段,作者有哪几种“让自己慢下来的生活方式”?请简要概括。
【2】读⑤-⑥段,作者认为现代人在信息沟通交流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3】⑦-⑧段中,作者认为怎样做,能让我们“生活的品质、品位都会完全不一样”?
【4】作者在文末说“我认为,更多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就难能可贵”。“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种点什么
①孩子:“将来我要挣好多好多的钱!”妈妈:“为什么呢?”孩子:“没有钱人会饿死啊!”妈妈:“不会吧?你可以自己种东西吃的啊!”孩子不解。
②孩子:“妈妈,春天来了吗?” 妈妈:“还没呢。”孩子:“春天来了,电视会告诉我们是吗?”妈妈愣住。
③听到这两则对话,我不敢笑,孩子无辜。对他来说,食物的制造者确实是钱,也只和钱发生关系;他的季节信息,确实来自天气预报,而非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觉。他的双脚,恐怕从未踏上过田地,大自然的体温和变化,他怎么能察觉呢?恐怕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某样食物的消费者和它的生产源竟相距如此遥远,都市人对气候变化的感受也被隔离得如此彻底。这种冷漠,这种断裂和绝缘,这种老死不相往来,亘古未有。
④“身体精神都染了病的人,快去做五六年农夫吧。”这是亚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中的话,我深以为是。人一生必须吃点亲手种植的东西,必须尝试一点田野劳作。“劳动”,这个伟大的美德之词,我觉得唯农耕才配得上,现代语境下的种种“工作”与“上班”都不应争夺和染指这份荣誉。农耕是最朴素、最基础、最简易的活命方法,与天地共栖,与日月同辉。一个人,即使没书报没音乐没电脑,但只要有一捧种子和一柄锨,就能活下去。同时,农耕也最诚实、最无欺,在所有生计行当中,其付出与回报、汗水与果实,最有可能成正比——简言之,它的逻辑最正直,最体现命运的公正和积极。所以,人要永远向农业致敬,它应第一个被感恩戴德。
⑤“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陶渊明《归园田居》)古文人历来崇尚手脚和大脑之双重投入,在诗词的花蕊下,总闪烁着泥土的芬芳和劳绩。“天随子”陆龟蒙,即是典型。这位晚唐诗书大家,更是个地道的耕夫和农学家。《新唐书•隐逸列传》称他“有田数百亩,屋三十楹,田苦下,雨潦则与江通,故常苦饥”。由于地薄田涝,这位贫苦大地主,不仅亲自荷锄负箕,抗洪抢险,还常常断炊挨饿。当然,这是人家的自选活法,苦中作乐。龟蒙著作等身,最著名的竟是农事文章,即劳动心得,如讲犁具的《耒耜经》、论垂钓的《渔具十五首并序》《和添渔具五篇》、谈防出治鼠的《蠹化》《禽暴》《记稻鼠》、述栽茶的《茶书》《和茶具十咏》、呼吁保护渔业资源的《南泾渔父》等,正因为活得健康、朴实、生机蓬勃,他和好友皮日休被鲁迅赞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⑥亲近农田,熟悉庄稼,这是人之本分,人之天职。当离这个本分越来越远时,我感到不安、惶恐,我觉得自己是个不健全的人。即使现代分工给了足够的辩解,但无论如何,消费与生产不该如此隔绝。一辈子守着消费终端,懒得向另一头走半步,我觉得这样的人生链条是残缺的、不健康的。它一定违反了某种伦理,别忘了,人曾是旷野的一部分,虽然肉体挣脱了出来,但灵魂不该背叛。我们至少要常回过头去。深情而感激地望它一眼——古老的农田,古老的庄稼,古老的人生。否则,我们的身体和精神一定会染病的。
⑦有一件事,发生在我身上。那晚,也记不清是搬进新宅的第几个晚上,在众家具和装修气味的包围中,我焦躁不安,不停踱步,不停跑到阳台上深呼吸,我知道内心发生了严重骚乱,可想不出如何平息。 后来,望着一只空花盆,我明白了:我在思念农田!我需要改变这个空间的生态,改变它的成分和气息,改变它的“场”!我需要扶植一名亲信,一个灵魂上的亲信,与我为伍,一起稀释、对抗这屋子里的化学和工业。
⑧我突然极想干件事——亲手将一粒叫“种子”的东西理进泥土,凝视它发芽、吐叶、分蘖……我的意思不是修饰这个房间,它不应是观赏类花草,而是极实用和朴素的植物,有“庄稼”和“农业”的品质,比如茄子黄瓜西红柿。我只要一株就够了,一个亲信即能让我坚定、强大起来。这欲望从黄昏起泛滥,到深夜,愈演愈烈,不可收拾了。我等不及,我无法忍受这个没有播种没有萌芽没有改变的夜,我撑不到天亮。有盆,有残土,可哪儿去弄种子呢?真正的“农业”种子?我困兽般踱步。突然目光里闪出一样东西,一袋辣椒,超市买的。有了。有种子了。我开始行动,像做一件伟大的事。等一勺水浇下,泥土变湿了,花盆成了一位母亲,她怀孕了。夜,和刚才截然不同了。黑暗中,有一束微光,有一粒叫“大自然”的胚芽,它在闪烁,一微米的心脏,在跳动。
⑨这座钢筋混凝土的空间里,突然来了个敌人,一抹小小的异己的能量;这个原本一切物件(包括我)都正被一秒秒损耗、老化——做着物理“减法”的场地上,突然有了一股反方向的力——“生长”和“加法”……我的呼吸,仿佛慢慢融入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气;我的心境,不再因生命的缺失而如此焦灼;我的生命,慢慢感受到了耕作带来的力量!
⑩这多么令人鼓舞!
(原文/王开岭,基于命题需要有更改。)
【1】读文章第①~③段,说说导致“孩子不解”“妈妈愣住”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2】第④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要永远向农业致敬,它应第一个被感恩戴德”?请简要概括。
【3】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认为陆龟蒙是“在诗词的花蕊下,总闪烁着泥土的芬芳和劳绩”的“典型”?
【4】综观全文,说说作者借用自己“种点什么”的行动表达了哪些愿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做颜值品格俱佳的人
①从一个人的外表到内心,由表及里,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外貌、能力、脾气、品格、心性,与此相对应的我认为同样有五个方面:即颜值、才华、性格、人品、慈悲。细细品来。这些都是一个人身处世间,涵养内心修行应具备的素养。
②所谓“颜值”先要拆开分别说。“颜”者,脸也,头部前面一张皮,人之五官七窍或安居其上,或附四周;“值”则为数值,可测量,可比较。合起来,“颜值”是当下人们用于表示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的时髦用语。
③古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诗句为人传诵千百年,至今仍脍炙人口,是因为他们高尚的情操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无论是四书五经,还是现代书籍,都将修心放在首要位置。这是多么纯洁,正直的时代主流啊!然而近年来,随时代不断更新,颜值成了主流,不断的出现明星,网络红人几乎都以颜值竞争,大部分都是一张张整容得来的脸或是一个个整形得来的假身段,新时代的主流00后甚至有的已经开始了整容,在圈子中发美照秀身材夺人眼球享受,何其虚荣!造脸代替修心成了时代的主流,岂不是很可悲?
④以史为鉴,也许我们可以观察得更清晰些。中国古称“华夏”,据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解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以看出,国人注重仪表、讲究礼仪是有渊源的,但这种渊源和其后的传承,与眼下的“颜值热”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东汉末年,三国分,战火纷飞,听英雄论。自古便有英雄不论出身之言。孰又能言,英雄不以出身以颜值担。凤雏无貌,可乱世有言:“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此等言论,几人堪担?念当年庞统,一篇策论引得刘备拍案称奇,曰:“此等贤人,能入伍帐,和气幸也”。至庞统现,谋士却谏:“此人至陋,恐无才德,策论之言,真假难辨”。但授县官职,统虽人微官小,但其风华难没,风姿难掩,至刘备彻悟,扼腕而叹曰:“以貌取人,大错特错也”。即御马雪夜追庞统,何也?风华绝代,英雄之才,又怎会因一貌误之。
⑤民国四大美男: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这四人在当时颜值与名声,才华与风度皆是众所周知。戴季陶曾经分别点评过汪、周、梅、张四人。汪精卫文笔在当时享有盛名,国民党的宣传工作一直由他负责。青年时期为革命“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豪气之语。胡兰成记汪精卫,说他北伐前在广州每次演讲,粤地女学生皆“掷花如雨”。可惜美男最终沦为汉奸,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周总理之美不仅是外在,他的文才武略大家都知道,同时他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也更被人民永远铭记,在西安谈判之时,连他的对手也被他深深折服。回顾周总理一生,他虽贵为总理,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没有子女,没有墓地,骨灰撒祖国山河大地;没有财产,是真正的一代革命伟人。所以他最珍贵和伟大之处是,今生得一信仰,终生为之坚持。梅兰芳不仅在当时,更是在现代艺坛顶级的艺人。少帅张学良,西安事变时周恩来与张学良相见,惺惺相惜。93岁之时,张学良还曾写过一首诗:“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尽英雄。我虽并非英雄汉。唯有好色似英雄。”民国四大美男结局各不相同,历史和人民最终铭记的,却是永远的周总理。
⑥在这个颜值时代,一张美丽的脸或许会让你获得许多人的青睐,但若只是空有脸庞而没有良好的素质和内涵,那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花瓶”,终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所遗忘。在这个世界,唯有内心强大的人,唯有真正实力的人才能披荆斩棘,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为世人所知。
⑦苍鹰无颜,而为世人所赞,何也?泉水无姿,而为世人所叹,何也?人们赞其雄鹰,不为磨难,搏击长空;叹其泉水,不为险阻,奔流向东;笑问颜值为何物,浮生若梦,转瞬即逝,白驹过隙间,匆匆数十载。笑问颜值为何物?昙花一现尔。唯实力拥,才华现,方可人生数载,做自己,无愧于心,无畏于天,一世安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颜值”是当下人们用于表示一个人长得好看不好看、漂亮不漂亮的时髦用语。
B. 眼下的“颜值热”若放在古代就是指国人注重仪表、讲究礼仪,所以“颜值”一词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的。
C. 第③自然段,通过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如今造脸代替了修心成了时代的主流。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呼吁人们要摒弃一切外在的浮华,注重修心,靠实力来做最好的自己。
【2】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颜值品格俱佳的人”?
【3】文章第⑥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12、常言道: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先舍而后得。你是如何理解“舍”与“得”的呢?请以“舍得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观点要明确,言之成理;(2)议论要言之有据,所选材料要与观点一致;(3)论证要合乎逻辑,思路要清晰,论证方法要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