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他那故弄玄虚的手法使人们对他的信任感与日俱增, 但是小李对他仍然抱有戒心。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俩间不容发。
C.整个科研过程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把功劳归为己有。
D.书画因诗文而生辉,诗文因书画而典雅,中国的诗文与书画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2、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粥作为米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 , , 。 , ,“食粥养老”的观念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①这样的传统起源于先秦时期。到了汉朝时,则已从约定俗成成了国家律法
②除了祭拜祖先,自古也有供粥给长者以示尊敬的习俗
③如“腊八粥”即源自古代腊祭,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因此腊八粥又被称为“佛粥”
④“粥能养人,老年尤宜”的观点从北宋开始有了理论依据
⑤先人早已将其作为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出场角色
A.⑤①③②④ 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
B.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不可即,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C.疫情关键时刻,中国出手帮助伊朗,解燃眉之急,伊朗对中国十分感激。
D.学校的树荫下,一群附庸风雅的学生正安静地看着课外书。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
B.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出的微妙而复杂的心境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C.《社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选自《呐喊》。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杂文,选自《三闲集》。
D.顾拜旦,法国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他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①,宁大将安东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②,督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凡有所举,谋定而后战,所向克捷。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毕沅《岳飞》,有删改)
(注释)①宵旰:天未亮就起床穿衣,天黑了才吃饭。②休舍:休息。③注坡跳壕:军事训练内容,注坡:从斜坡上急驰下去;跳壕:跃过壕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飞事亲至孝:_______________
(2)饰名姝遗之:_______________
(3)皆铠以习之:_______________
(4)秋毫无犯: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2)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3】为什么敌人会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慨?请概括其原因。
6、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完成下面小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作者“说惶恐”和“叹零丁”的原因。
【2】于谦在《文山先生像赞》里评价作者“宁正而毙,弗苟而全”。请结合尾联谈谈你的理解。
7、请你参与九年级某班“岁月如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任务。
(1)班级征集晚会主题语,要求是简洁、形象的一句话或一个短语,你写的是什么?
(2)请认真阅读下面两则毕业留言,选择一则你最欣赏的留言进行评析。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好友送我情”,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②学习上,你是我的竞争对手;生活中,你是我的良朋好友。有你一路陪伴,真好!
我选第______则,我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年的学习生活,有成功也有失败。请你列举一次典型的事例,并对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做出简要的自我点评。
8、按要求默写。
(1)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____,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偶句式表现了他达观的处事态度,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6)默写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前四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邻居
李铭彩
①母亲第一次进城,带来一大包糯米粉。糯米粉是山村老家过年过节接亲待客做糍粑用的,母亲做的糍粑是我从小到大最爱吃的食物。
②晚饭后妻子和母亲唠家常,母亲一一询问这个单元里住了几户人家,住的都是什么人,姓甚名谁,哪家几口人,做什么工作,老家哪里,身材相貌高矮胖瘦等等。
③妻子只答得出住了几户人家,其余一概不知;我经常出差在外,就更不清楚了。母亲责怪我们说:“你们是怎么做的邻居?都还不知楼上楼下住的什么人,真是的。”
④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端了洗菜盆和糯米粉做糍粑,满满的一大盆。妻子冲我扮鬼脸笑嘻嘻地说:“妈,做那么多?”母亲说:“我怕还不够呢,得做两盆。”我说:“够了够了。”
⑤中午下班回家,饭桌上摆着母亲做的糍粑,个个有棱有角大小均匀,芭蕉叶和糯米特有的香味满屋缭绕。母亲的手艺不减当年,似乎比在老家包得更精致,用的馅料也更足了。
⑥就连向来对糯米食品不感兴趣的妻子也破例吃了两个,我吃了五个还想吃,可是母亲说没有了。我问她:“你早上做了那么一大盆就这几个啊?”
⑦母亲说:“不够分了,还有几家没分到,想吃明儿我再多做点。”
⑧我说:“什么不够分?你分谁去了?”
⑨母亲说:“分邻居咧,你们说这单元里还住着十三户人家,我按大概一家五口人,一人两个的份做的糍粑,今个去分,才知一楼的张家住的是兄弟两家人。”
⑩我和妻子听得目瞪口呆。母亲与邻居素不相识,为送几个糍粑,这样挨家挨户去敲门总不太合适。
妻子说:“妈,以后别去分这些东西给邻居,我们自己吃就行了。”
母亲说:“这怎么行?我可不吃独食。住这么近,出门抬个头都碰到,能偷偷吃?我吃不下。”
在我们山村,哪家做什么好吃的不分邻居吃就叫吃独食,是被人瞧不起的。以前母亲每次做糍粑都备足左邻右舍的份,听到捶馅的声音邻居婶婶就来帮忙了,闻到炒馅的香味孩子们更是早就围在窗台下候吃了。路过的乡亲,放牛的、上山砍柴的、下地干活的,都会不请自到地拴了牛放了工具,进门来尝鲜。有的蹲在门槛、有的猫在灶台、有的站在厅堂中央,一面吃还一面说着好吃好吃,吃完再忙活去。没有来吃的邻居,母亲会送几个去,哪家都是满心欢喜地接受,母亲笑得脸上的皱纹像绽开的菊花。
妻子问:“妈,那人家肯要吗?”
母亲眉开眼笑地说:“哪有自己说要的?总要推辞一番。我都给留下了,留下了就是要了。”然后笑呵呵地扳着指头告诉我们,她知道了哪层楼哪一家住什么姓氏的人家,颇有成就感。
下午上班,我却在楼下的垃圾池里看到了七八袋用白色塑料袋装的糍粑。袋口原封不动扎得好好的,一看糍粑的颜色和形状就知道是母亲的手艺。我心里十分难受,怕母亲下楼看到伤心,急忙把那些糍粑丢到了小区外的垃圾桶。
下午下班回来,我刚走到楼下,就听到母亲的声音:“这糍粑是我自己磨的粉做的,滑溜细腻着呢。尝尝吧,大家都是邻居别客气。”
对方说:“谢了谢了,我说了真的不用,我忙着呢。”一副很不耐烦的口气,“嘭”一声把门关上了。
母亲又敲开另一家的门,说:“下班了吧,我是六楼的,做了些糍耙送几个你尝尝。”
对方说:“不用不用,你留着自己吃吧。”没等母亲说第二句话门就关上了。那是一个时髦的少妇,她伸出来拉门的手臂,白嫩浑圆,和母亲黝黑干瘪的手臂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母亲愣怔在那里,见了我,难过地说:“你得罪人了?”我说:“不是的,妈,别分了,回家说。”
母亲把糍粑从塑料盆里一个一个拿出来摆在饭桌上,摆弄着,不言不语一脸落寞。
善解人意的妻子说:“妈,他们不吃咱们自己慢慢吃,放冰箱坏不了。城里人跟农村人不一样,他们不喜欢糯米食品,以后不分他们就是了。”妻子一边说一边把糍粑码好放进冰箱。
母亲轻轻叹息了一声,喃喃自语:“ ”
【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安排情节,请你在下列横线上将情节补充完整。
①母亲带来一大包糯米粉,晚饭后向妻子询问起左邻右舍→②第二天一早,__________→③中午下班回家,发现糍粑不够吃,母亲告知原因→④下午上班,______→⑤下午下班回来,看到母亲送糍粑遭人拒绝,母亲落寞叹息。
【2】下列句子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请简要赏析。
(1)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端了洗菜盆和糯米粉做糍粑,满满的一大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愣怔在那里,见了我,难过地说:“你得罪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插叙了“我”回忆起山村的往事,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请给小说补充结尾,并简述你这样写的理由。
母亲轻轻叹息了一声,喃喃自语:“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的脚步
赵丽宏
①谁能阻挡春天的脚步呢?该来的时候,她就悄悄地来了。那奇妙的脚步声,响在空气中,响在原野上,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是冰河开裂的声音,是天空飞来的鸟儿欢快的鸣叫声,是流水中鱼儿唼喋,是暖风里花儿吐蕊。
②寒风还在呼啸,春天的脚步就已经在我们的身边响起。此刻,我窗下的两棵腊梅正在开花,金黄的花朵吐出一缕又一缕幽香,在料峭的春寒中飘荡。绽开在严寒中的腊梅,是春姑娘的莞尔一笑,春天的序幕,就在这清新的微笑中被悄悄拉开。
③在我的生命中,这是第七十个春天了。人生实在太匆匆!我曾经无数次用文字描绘我看到的春天容颜,记录春天的脚步在我心里留下的回声。在我的记忆中,春天是生命的启迪,是希望和憧憬。
④关于春天的脚步,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都有不同的记录。我现在还能找到五十多年前的日记。那时,我是一个“知青”,在故乡崇明岛“插队落户”。晚上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窗外北风呼啸,薄薄的被子裹着疲惫的身体,冷得难以入睡。早晨,天蒙蒙亮时,突然被窗外的声音惊醒……
⑤我当时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早晨,有人轻敲我的窗户。打开窗户,发现敲窗的竟然是窗外的桃树。风吹桃树,碰到了我的窗户。枝头的桃花含苞待放,露水在花蕾上闪动,一片玫瑰色的殷红……
⑥花枝敲窗,是什么美妙的预兆?……我起床,开窗,让结满蓓蕾的树枝进入我的小草屋。你好,春天,谢谢你用这样的方式来到我的身边。
⑦1977年,高考恢复,那一年,背着行李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报到时,那是做梦一样的情景。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们讲历史谈文学,在图书馆里尽情阅读世界名著,在教室门外走廊的墙壁上展示新写的诗文。晚上,在半导体收音机里收听大地上的各种好消息。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每天都让人激动惊喜。我忍不住写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一次,我在两张废纸上写了一首长诗,题为《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抒发了迎来春天的喜悦,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你带着被冬天掠去的一切回来了,广袤的大地上,到处是蓬勃的复苏……在你生气虎虎的前进脚步中,一定会崛起一个青春焕发的中国!
⑧一天上午,有同学跑到宿舍里告诉我:“快去看,你的一首长诗在报上发表了!”我走到文史楼下的报栏前,很醒目。我在人群外看了一眼,悄悄地走开了。在文史楼后门口,他笑着喊住我,说:“我读了你今天发表的诗,写出了我们大家都有的心情。”
⑨写这首诗,已经是很遥远的事了。时过四十多年,还有人在各种场合朗诵这首诗。我想,而是人们一直心存对春天的钟情和喜爱。
⑩这两年,出门少了,坐在书房里读书写作的时间多了。我书房的西窗外,不管春夏秋冬,树冠总是绿意荡漾,有时还会飞到窗台上,隔着玻璃窗,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一棵树,一片草地,可以让城市和乡野失去边界。我喜欢凝视着窗外的绿荫,默默想我的心事。
⑪春天的脚步,依然如期而至,在我的心里激荡起奇妙的回声。深藏在心中的很多念头,苏醒了。那是对生命的思索和期望,如梦中之梦,是孩童一般纯真的幻想。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写成了长篇小说《树孩》。一棵生长了一百年的黄扬树,在我的小说中有了智慧和灵性,他在一场山火中死里逃生,被雕刻成一个可爱的孩童,开始了奇异的流浪和探索。树孩在世间的经历,让他感受到人间的爱,也见识了大自然对生灵无微不至的关照。树孩的流浪,止于重返大地的春天。在春的脚步声中,树孩在解冻的泥土中生根长叶,又变成了一棵年轻的树。
⑫小说的尾声,是一只黄鹂在树上歌唱。且让我用这歌声为这篇短文结尾吧:这生生不息的大地,让我们一起为生命歌唱。
(《人民日报》2022年2月7日)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不同的思考维度里。请你说说,文章从哪四个方面写了自己所听到的“春的脚步”?
(2)请你赏析下列句子,根据要求作答。
①绽开在严寒中的腊梅,是春姑娘的莞尔一笑,春天的序幕,就在这清新的微笑中被悄悄拉开。(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那时,眼里看到的、耳畔听到的、心中感受到的,都是春天的气息。(分析句子含义)
(3)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树孩》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分析。
(4)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与时行。用心感受就会发现春的脚步无处不在,请你写60字左右的片段(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创新让我们更有底气
①近日,美国将中国华为公司及其附属公司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谷歌公司也暂停了与华为的部分业务合作。另据美国发布的“临时通用许可”,为期90天内,华为及其附属公司可从事“特定活动”。“90天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我们已经准备好了。”这是华为公司创始人、CEO任正非给出的回答。美国的“打压”,并没有使华为倒下,反而让其挺直了脊梁。
②技术过硬是华为最大的底气,这种底气离不开科技创新。以芯片研究为例,华为在吸纳全球科技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尤其是注重在数学、物理等基础领域加大投入。目前,华为在全世界拥有26个研发能力中心,拥有由700名数学家、800名物理学家、120名化学家、六七千名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以及由六万多名各种类型的工程师组成的庞大科研队伍。正是因为创新,“备胎”芯片才有“转正”的能力,企业才有更强的实力、更足的底气。
③底气来自创新。小到企业,大至国家,皆是如此。
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成绩斐然,整体实力持续提升,一些突出领域开始进入并跑甚至领跑阶段。“天眼”、上海光源、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使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等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载人航天、深地探测、超级计算等产业关键技术迅速发展成熟,一些大成果、大工程让人耳熟能详。
⑤因为创新,中国经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持续加速;无人仓储、刷脸支付、线上线下一体的社区生鲜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技术、新业态加快孕育成长,新动能不断壮大。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动力强劲、创新劲头红火,让未来中国经济保持稳健运行拥有更多底气。
⑥这背后,是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及相关重大创新领域、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大批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孵化器;是中国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极大地为科研人员松绑,为科技创新助力,让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⑦尽管有不少美国有识之士都很清楚中国创新发展的奥秘,但美国政府依然颠倒黑白,处心积虑地指责中国“强制技术转让”“盗窃美国知识产权”,并肆无忌惮地伸出魔爪,企图打压华为、海康威视等中国创新型企业。这样只会损人不利己,注定要自食苦果。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结合上下文概括第⑦段的“奥秘”是什么?
【3】把下面这段话放在选文第几段合适?请说明理由。
中国的重大科技成果、专利申请、科研论文呈现“井喷”态势,创新指数排名不断上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8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17位,首次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
12、请以“何以解忧,唯有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