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在民国时期所著的一篇杂文,最早于1934年刊发,后编入《且介亭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反驳了当时社会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B.《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C.经典作品常在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岳阳楼之景,表达“与民同乐”的情怀;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借醉翁亭的秀丽之景,表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D.《敬业与乐业》是近代文学家梁启超于1922年8月创作的一篇演讲稿。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和乐业。第二部分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有业之必要;敬业之重要;乐业之重要。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隧洞 招架 幌子 昳丽 闲情逸至 取义成仁
B.苍茫 熏陶 诘难 涉猎 无精打彩 铢两悉称
C.附丽 踌躇 锱铢 盘桓 雕梁画栋 不屑置辩
D.要诀 侦辑 拾掇 囫囵 信手拈来 陟罚臧否
3、下面文段画横线处填写的关联词语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 多种多样。 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 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 会止步不前。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A.而是 因为 如果 就 所以
B.而是 由于 即使 也 因此
C.而是 由于 如果 就 因此
D.而是 因为 即使 也 所以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虽然说,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也存在各种谣言,但谁也不能不否认,新媒体的出现在事实上带来了谣言的高发。
B. 世界台联主席弗格森亲手将金灿灿的名人堂奖杯颁给丁俊晖,后者微笑着将奖杯举起,台下观众热烈的响起掌声。
C. 进入新时代,由于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全国的普及,中国掀起了全民“网上学习”。
D. 主管部门提醒市民,如果遇到停车乱收费问题要及时取证和固定证据,可拨打举报电话咨询、投诉、举报。
5、(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③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清洁洒扫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 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 ②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 ④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B.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C.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D.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4】甲乙两文中的“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不同之处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___的陶醉,对_____________的喜爱之情。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如:“衣冠/简朴/古风/存”。
B.“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7、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某县某中学将开展“君子当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知自强故事】
【1】活动中某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自强不息的故事,你认为不合适的一项是( )
A.闻鸡起舞
B.高山流水
C.悬梁刺股
D.断齑画粥
任务二【探自强之义】
【2】阅读下面几则名言,说说“自强不息”的内涵是什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任务三【访模范人物】
深受观众喜爱的跳水冠军全红婵,她在全省最差的训练场地训练,又是广东队里家境最差、全队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为什么她能如此优秀,成为奥运冠军呢?她的教练透露过一个细节,她一天完成过400多次跳水训练,头发都被水泡黄了。她七岁开始训练跳水,14岁就入选了国家队,在国家队训练了七个月,她参加了奥运会,不仅拿了冠军,还打破了世界纪录。这次杭州亚运会,她不仅拿到了两块金牌,而且十米台比赛的最后一跳,拿了七个满分。
【3】杭州亚运会结束之后,班级决定派你采访全红婵,请你依据采访目的和本次活动主题,确定采访方式,再补充两个采访问题。
采访目的:了解全红婵成长历程以及夺得冠军后的感想。
(1)采访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访问题
示例:你对这次夺冠有什么感想?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文积累。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醉花阴》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蕴含其中的诗句是“ , , ”。
(3)了却君王天下事,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5)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相同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
9、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①据报道,河南长垣县一家歌舞厅发生火灾,造成11人死亡24人受伤,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使其1分钟内连爆近10次。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②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的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符实,它是靠香味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通过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④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入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感受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的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⑤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可靠一些。
(选文有删改)
【1】第③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文末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通过报道的内容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空气清新剂”,全文主要介绍了空气清新剂为什么易引发爆炸的原因。
B.在生产、运输和使用空气清新剂的过程中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是抛射剂和喷雾剂原液中都含有可燃性物质。
C.空气清新剂对人体神经系统会产生镇静作用,长期过量吸入会使人慢性中毒。
D.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通过分析空气清新剂带来的危害,告诫人们在夏秋季节不要使用空气清新剂。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与一根芦苇站在一起
王子君
①“芦苇!”表姐亦男一声惊呼,欣喜地奔向水边的芦苇。河岸有坡度几许,表姐突然奔跑,实在吓坏了我们,连忙喊“小心点小心点!”要知道,表姐七十八岁了呢。
②表姐却已站在河边,手握一枝芦苇拢在胸前,笑脸花花。
③表姐来京,我请她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一游。清洋河边,树木高耸,忍冬木红果晶亮,空气清悠舒畅。表姐却一眼看见了河畔的芦苇。表姐痴痴地望着芦苇,喃喃自语道:“我最喜欢芦苇。”她的声音很轻,但那话里饱含着的深浓情感,“咕咚”落进我的心。
④表姐是我姨妈的二女儿。她出生在湖南邵阳,自小和姐姐、母亲跟随祖父母一起生活,十岁又随祖父母去武汉定居。她的祖父、父亲都是教育家。祖父李剑农,为拯救苦难的中国,1906年就加入中国同盟会,远赴异国求学,既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也是著名史学家,父亲李琮池,是生物学家、昆虫病毒专家,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后,于1939年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践行他教育救国的理念。亦男表姐和我大表姐,都受祖父、父亲影响,投身教育事业,且颇有建树。表姐的一家是真正的教育世家。表姐后来做了省示范中学的校长,治校口碑不错,正直开明,坚忍不拔。
⑤表姐回武汉后,发来了她在奥森公园的照片。照片中,那芦苇的紫红花穗迎着光,表姐笑靥如花,明艳而优雅。
⑥我问表姐,你为什么“最喜欢芦苇”?
⑦表姐说:我喜欢芦苇始于少女时代。最早接触它时还是幼年。那时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坐在窗前织毛衣时,常哼唱“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影”,曲调有些哀婉。当时不懂何意,但日子久了我也会唱了。大学读《诗经》时才知道它出自那首《蒹葭》,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芦苇。我打小酷爱旅行,尤爱山林水泽。实地接触了太多的不同季节的芦苇,发现它生命力极强。水边、沼泽、山坡、盐碱地、湖边……不择地域,自生自长。苇秆细细的、高高的,柔柔的,却很有韧性,即使临风也不易被折断吹倒,且摇曳生姿。我喜欢它的形象,喜欢它的性格。联想到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苦难,但不曾被折断压垮,像极了芦苇:联想到为人处世,就该有芦苇那样坚韧坚强、自尊自爱的性格……
⑧表姐嘱咐我,再去奥森公园时拍几张芦苇照发给她。
⑨我去了奥森公园。天气晴好,那芦苇,花穗已经绽开,枝叶变成明亮的黄,雪白的花絮如白云落在清洋河两岸,连绵不已,云、树、水、芦苇,影姿重重叠叠,秋色纯净无尘。
⑩受表姐的影响,我对芦苇也格外留意起来。每次走到清洋河边,就想折一枝芦苇渡水到小岛去。“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在诗经《河广》中,浪漫的诗人站在一根芦苇上可以渡过浩荡宽广的黄河,我为什么不能凭一枝芦苇渡过小小的清洋河呢?
⑪没过多久,北京突降大雪。隔天,我去看雪后的芦苇。
⑫清洋河边,前两天还有着浓密的枯黄叶片的芦苇,大部分倒伏了,厚厚的积雪压在它们身上,乍一看,枝干折断,叶枯花败,凄迷凋零。但是,也有许多没有被压伏、带着芦花的芦苇仍在风中飘摇,低下、倾斜,就是不倒下,不折断,风一停,它们又挺立起来。红红的晚霞把芦苇染成橘褐色、暗红色、褐黄色、金黄色,有一种浩渺、魔幻、魅感的斑斓光彩。它们舞蹈着,成为这个即将万物凋零的季节的绝美画面。
⑬我拍了照片发给表姐,表姐激动不已。
⑭“壮美!壮美!悲壮而不屈!看到没?风狂雨横,冰雪摧残,芦苇它就是不折腰,不倒伏,兀自昂然挺立!”
⑮表姐是个坚韧如芦苇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表姐本该像芦苇花开一样的青春却黯然失色。在祖父和母亲与世长辞后,最懂她的爱人又突然去世,成为永远的痛……但她像芦苇一样,痛而不语,仍勇敢而美丽的地前行。
⑯我们每一个独自奋斗、艰难前行的人,谁不是表姐,谁不是芦苇呢?在芦苇般起伏不定的生命旅途中,我们一次次被风吹雨打,一次次被雪压霜欺,承受着孤独寂寞、坎坷凄苦,但是我们从不抛掷自己的信仰和尊严,一直激励自己不蹉跎,不堕落。我们挺起腰杆,向上向善向美。
⑰这一夜,我仿佛梦见了芦苇,梦见了表姐,梦见我们和芦苇倾心欢谈,相挽而舞。
⑱真是奇迹呀,几乎所有的芦苇都直立起来了,而且看上去比任何时候都高大密实。叶子全变成了金黄色,在晚霞的映射下,金光灿灿。多么奇妙的芦苇呀,越是深秋,越是壮阔!
⑲我靠在一棵树上看芦苇,看了很久。云彩不想分散我的视线,凝住不动。
⑳心境明净清澈。
㉑眼前的芦苇,是具象植物,又仿佛一个柔软而庞大灵魂的象征。
㉒我看见在春天,万物复荣,自由生长,水面波光耀眼,湿地被芦苇和其他水草点缀得一片绿油油;我看见整个奥森公园的水系,因为许许多多这样的芦苇伴生而欣欣向荣;我也看见祖国万千江河湖海、溪边池边的芦苇,茁壮繁茂,生生不息……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8日14版)
【1】选文标题有什么妙处?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4】选文第⑨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表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选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上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寸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武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天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宇。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道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看这红日绿松,心中澄清安闲如在涅磐,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笼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锋锋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1】整体感知全文,说一说春天、夏天、秋天的香山各有怎样的特点,再用一句话说出它们共同的特点。(均用原文语句回答)
【2】第③段在表达方式上采用______,在修辞上主要采用______,主要写出了______。
【3】第④段写到:“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骄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你认为松树为什么而骄傲?
【4】冬季香山有着怎样的性格,这一性格是由什么体现出来的?
【5】用100个左右的文字描写一景物,要写出其某一方面的特点。
12、写作。
模拟考试成绩出来了,小明说:“老天不负有心人,这段时间认真复习成效真明显,比上次好多了!”小华说:“这段时间觉得自己真是很努力了,刷了很多题没有效果,还不如上次。”李老师听了,笑着对小华说:“你的情况说明你进入了学习瓶颈期了。我们知道,瓶子一般在颈部是比较狭窄的,很难通过,可一旦通过就‘柳暗花明又一村’。”
请你根据李老师的说法,写一篇作文。让遇到瓶颈期的同学读了你的文章后受到启迪,突破瓶颈,战胜自我。
写作要求:①能做出有价值的思考或建议,忌无病呻吟,忌空洞说教;②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③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