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儿童剧《芝麻开门》剧情抑扬顿挫,台词诙谐幽默,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称赞。
B. 春天的公园,阳光明媚,草长莺飞,我们一家人徜徉其中,尽享美景。
C. 长河公园景色宜人,周围高楼鳞次栉比,你不会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D. 先进文化理念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文化和科技是相辅相成的。
2、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禅师(shàn) 旁骛(wǜ) 亵渎(xiè) 调和(huó)
B. 广袤(máo) 惊骇(hāi) 瞥见(piě) 劫掠(luè)
C. 恪守(gé) 汲取(jí) 箴言(xián) 宽宥(yǒu)
D. 琉璃(liú) 珐琅(fà) 箱箧(qiè) 游弋(yì)
3、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成长路上,有彩虹,也有风雨。成功时,留一点清醒给自己, ;失败时,留一点期望给自己, ;被帮助时,留一点责任给自己, 。
①你会发现,回馈的时光无比满足
②你会发现,更多的机会可以把握
③你会发现,光明的道路仍有荆棘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昏 折腰 喉咙 汹涌 B.悲愤 坟墓 邮票 翅冀
C.月圆 鹅黄 海狭 柔嫩 D.季节 红晕 寂静 慢游
5、蹇叔哭师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注释)①管:钥匙。 ②孟子:对孟明的敬称。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不必若余之手录 B.公使谓之曰/此之谓大丈夫
C.晋人御师必于肴/虽乘奔御风 D.劳师以袭远/ 无案牍之劳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秦师和蹇叔儿子最终的命运如何?蹇叔为什么这样判断?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①我却回。
五夜②飕飗③枕前觉,
一年颜状④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⑤动,
雕眄⑥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⑦堪四望,
为君扶病⑧上高台。
【注释】①玄蝉:寒蝉,秋天的蝉。②五夜:五更天。③飕飗:风声。④颜状:容貌。⑤拳毛:鬃毛,马颈上的长毛。⑥雕眄:雕:一种猛禽。眄:斜视。⑦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⑧扶病:带病。
【1】首句中______一词表明诗人与朋友的分别是在______(季节)
【2】这首诗情感细腻,富有变化,请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回答后面问题。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丁怡婷)记者14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11月,全社会用电量64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2.9%、9.9%和8.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7.3%。今年前11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667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分地区看,11月,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8.5%、10.8%、11%和4.2%,分别比上月提高2.8、3、3.1和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11月,全国制造业用电量3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其中,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7%,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1%,消费品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1%,其它制造业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1%。
(1)用一句话概括本消息内容。
(2)本消息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请你根据上文中的数据,推测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态势。
8、名句默写。
(1) ,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2)盛名之下, 。(《后汉书·黄琼传》)
(3) ,白露未晞。(《诗经》)
(4)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5)蒌蒿满地芦芽短, 。(苏轼《春江晚景》)
(6)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 ,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8)《三峡》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和《与朱元思书》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流之急。
(9)《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退学读私塾、父母担当读经“家教”、课余“读经班”异常火热……据报道,针对少儿读“经”不断涌现的讨论,日前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特设“少儿读经利弊得失之检讨”专题论坛,与会专家认为,中国教育正在逐渐回归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
“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中华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读经热、诵典潮,近年来风生水起,已成时尚,这是对传统文化抱持“温情与敬意”。更何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将传统融入当下,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教育是最重要的抓手之一。目前,从戏曲、书法、武术进校园,到新教材增加古诗文比重,无不说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既可行可操作,效果也可期可赞。
我们今天读经诵典,是为了找到来时路,是为了探询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也是为了感受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故此,中国教育正在逐渐回归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境,这是好事,也是一次纠偏,令人欣慰。但是,不能一提读经就退学读私塾,也不能陷入读死经的泥淖之中。
如果把读经简单理解为死记硬背,却不知其意,实属本末倒置。媒体曾报道,某读经少年“花了10年时间背诵了30万字的儒家经典,结果竟然连常用字都认不全,一篇八百字的作文错字连篇”,这是不折不扣的读经悲剧,却不能让经典背黑锅。还有人读经,以背诵了多少万字经典而自矜,时不时卖弄于公共场合,炫技于亲朋面前,这种小聪明反衬此人并未真正读懂经。《论语》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大意是,不要整天聚在一起耍小聪明。
今人读经,贵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现代人读经诵典,读进去才有可能读得懂,知其深邃,跳出来才能更客观地审视经典,并在审视过程中观照内心,有选择地指导自我。对待古代经典,用业内人士的话就是做到“客观、科学和礼敬”。否则,妍媸不分,全都拿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随手拈来,大口吞下”,把“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也当成了滋补品,后果自然是“吃得胸口痒痒的,好像要呕吐”。
读经诵典,“怎么读”重要,“读成什么”也重要。在品位与诵读过程中,如果深切领悟到古人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的气节品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并能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下去,就意味着读出了真意,读出了滋味。
“有没有印度帝国没有关系,我们可不能没有莎士比亚!”曾有英国人如是感慨。但凡对本国历史稍有了解者,都会明白民族文化的份量和意义。今天,只有我们在读经诵典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哲学智慧、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是真的明白了读经的意义,才能谈得到“传承”与“弘扬”。
【1】文章中“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分别是什么意思?
【2】仿照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写一个恰当的论据。
【3】围绕“读经诵典”提一个问题并说出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地摊(节选)
曹文轩
①桑桑现在所见到的杜小康,已经不是过去的杜小康了。
②对于杜小康来讲,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
③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世界。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忧伤、生病、寒冷、饥饿……这一切,既困扰、磨难着杜小康,但也在教养、启示着杜小康。当杜雍和因为鸭群连续几次误入人家的鱼塘,几乎吃尽了塘中刚放养的几万尾鱼苗,被愤怒的当地人扣下小船与整个鸭群,而陷入一贫如洗的绝望时,他万万不会想到这段时间的生活给了儿子多少珍贵的财富!……
④桑桑现在再见到的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的孩子了。
⑤当桑桑向杜小康问起他以后怎么办时,杜小康并没有太大的惊慌与悲哀。他与桑桑坐在打麦场上的石碗上,向桑桑说着他心中的打算。他至少有十项计划,而他最倾向于做的一个计划是:在油麻地小学门口摆个小摊子卖东西。
⑥而这个计划是桑桑最感吃惊的一个计划:他怎么能在学校门口,当着大家的面做小买卖呢?满眼全是他的同学呀!
⑦杜小康却是一副很坦然的样子:“你是怕大家笑话我?”
⑧“大家不会笑话你的。”
⑨“那怕什么?就是笑话我,我也不在乎。”
⑩杜小康向桑桑详细地说明了他的计划:“我们家开了那么多年的小商店,我知道应该进什么货、什么好卖;我在学校门口摆个小摊,那么多学生,买个削笔刀啦,买几块糖啦,谁不愿意出了校门就能买到?……”
⑪桑桑觉得杜小康的计划是有理的。
⑫“那你有钱进货吗?”
⑬“没有。”
⑭“怎么办?”
⑮“能想到办法的。”
⑯桑桑与杜小康分手后,回到家中。晚上,他等鸽子都进窝后,将窝门关上了。他用笼子捉了十只鸽子。桑桑的鸽子,都是漂亮的鸽子。第二天一早,他提了笼子,去镇上,将这些鸽子卖给了一个叫“喜子”的养鸽人。他拿了鸽子卖得的二十元钱,直接去找杜小康,将钱统统给了杜小康。
⑰杜小康一手抓着钱,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另一只手抓住桑桑的一只手,使劲地、不停地摇着。
⑱过了一个星期,杜小康在校园门口出现了。他挎一只大柳篮子。柳篮里装了零七八碎的小商品。柳篮上还放了一只扁扁的分了许多格的小木盒。一格一格的,或是不同颜色的糖块,或是小芝麻饼什么的。盒上还插了一块玻璃。玻璃擦得很亮,那些东西在玻璃下显得很好看。
⑲他坐在校门口的小桥头上。令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都感震惊的是,这个当初在油麻地整日沉浸在一种优越感中的杜小康,竟无一丝卑微的神色。他温和、略带羞涩地向那些走过他身旁的老师、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⑳最初几天,反而是同学们不好意思。因此,几乎没有一点生意。
㉑桑桑替他感到失望。
㉒杜小康安慰桑桑:“会有生意的。”那时,杜小康又想起了那次鸭被惊散了,还有最后十几只没有找到的情景,父亲说,算了,找不到了,别找了。他却说,能找到的。结果真的找到了。
㉓第一个来买杜小康东西的是桑桑。杜小康无限感激地望着桑桑,会意地笑着。
㉔生意慢慢有了。渐渐地,油麻地的孩子们,再去杜小康那里买东西时,就没有异样的感觉了,仿佛只不过是在从一个朋友那里取走一些东西而已。他们可以先不给钱,先在心中记住。而杜小康知道,他们绝不会白拿他的东西的。
㉕那天,学生们都在上课时,桑乔站在办公室的廊下,望着校门外的杜小康,正在冬季的第一场雪中,稳稳地坐在树下,对另外几个也在廊下望着杜小康的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选自《曹文轩经典作品》,有删改)
【1】请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2】《孤独之旅》中“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这件事对杜小康现在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从选文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回答。
【3】桑乔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你认为这个判断准确吗?请依据选文说明理由。
【4】选文开篇就说:“桑桑现在所见到的杜小康,已经不是过去的杜小康了。”第④段又说:“桑桑现在再见到的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的孩子了。”你认为这两种说法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11、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小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材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劣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将龙种变为跳蚤……古语说:“富贵不过三代”,又说“自古纨绔无伟男”。清代八旗子弟的历史悲剧就是明鉴。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其本身就是一种灾难。
⑦磨难乃人类的良师。它令人振作,催人奋进,教人警醒,激人超越。正是磨难本身使人产生了对于环境的种种“适应性”,诱发了人的种种潜智潜能。环境需要听力,人便提高了耳朵的听觉功能;环境需要视力,人便提高了眼睛的视觉功能;环境需要思维,人便促使大脑日益聪睿精进。
⑧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关于磨难,司马迁曾深有感慨地说出下列掷地有声的话语:“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此真乃千古良言,历久弥珍!我们甚至还可以将司马迁的名句续写下来: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中国历史上这些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无一不是因作者饱受磨难而成。假如当初这些文化先贤没有遭受如此磨难,恐怕人类就不会有这些文化精品出现了!
⑨有人说过,人的脸型就是一个“苦”字,天生就该受尽各种苦难。此言似乎不谬。想人之一生,在自己的哭声中临世,在亲人的哭声中辞世,中间百十年的生涯,无时无刻不在与艰难、困苦、疾病、灾祸打交道。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历尽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⑩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见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胆怯!绝不屈服!
(选自《诗文选粹》第九辑)
【1】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⑧段说:“磨难实乃人类文明成果的孵化器、催生剂和奠基石”,请你举一个事例加以论证。(不能以文中出现的人物举例)
【4】“太史公受辱而作《史记》,杜甫流落乃成《三吏》、《三别》,吴敬梓落第方有《儒林外史》,曹雪芹困顿而著《红楼梦》”,你也曾经历过磨难吗?你是怎样应对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2、题目:有些事过后才知道。
一位哲学家说: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有些事,错了才知道;有些事,长大了才知道……这告诉我们:知晓一件事、成就一件事,需要行动和实践,需要经验和教训,也需要时间和经历。
要求:①以“有些事过后才知道”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可讲述经历,可抒发情感,也可阐述观点。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