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辽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清朝末年,西太后统治时期,穷奢极侈,暴戾恣睢,丧权辱国,顽固腐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B. 在候车室里,一位贫病交加的老妇人,让人们动了恻隐之心,大家不约而同地向她伸出了援手。

    C. 执着于一件事,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其中,心无旁骛,追着自己心中的一缕阳光取奋斗,去努力,为了一个关乎自己一生的梦想。

    D. 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定是妙手偶得的结果。

  •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济南市利用线上云平台向全市人民提供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经典舞台剧资源。

    B.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前赴后继、顽强拼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C.一个人如果常常妄自菲薄自己,那就是自卑的表现。

    D.我们中学生应多读一些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咀嚼。

  •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家店的厨子做的菜味同嚼蜡,食客们都不喜欢。

    B.“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C.在阅读中做好笔记,寻章摘句,搜集好的标题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善于借鉴,力求发展。

    D.纪录片《寻味沂蒙》以富有美感的语言,把沂蒙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也向我们发出了一张“沂蒙美食名片”。

  •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B.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型机械。

    C.泰戈尔多才多艺,但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代表诗集有《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等。

    D.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等令无数游客神思遐想、流连忘返。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山中留客  (唐)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的“  ”字活泼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①   ;②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金秋十月的风,不仅送来了袅袅暗香,也为我们送来了举国欢庆的国庆佳节。201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迎来了70岁的生日。这是曲折艰辛的70年,也是祖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的70年。为庆祝祖国华诞70年,武汉六中开展了“喜迎国庆,从我做起”的综合性活动。

    1你们小组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准备以“庆国庆--我们有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增加爱国情感。请你至少写出三种“庆国庆的打开方式”。

    2在调查的过程中,你发现大多数同学觉得这个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不过是一个节假日,有一个小长假而已,请你从“庆国庆”的意义的角度来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20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

    (3)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任何事都不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三)阅读议论文《莫远离“深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为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论述深阅读的重要性的。

    3第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你为第五段划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名

    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大拆大建,短短数十年间,我们孩提时熟知的许多地名,长大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据统计,1986年到2015年,我国大约6万个乡镇、40多万个建制村的名称消失了。

    ②与此同时,一些大、洋、怪、重的地名纷纷出现。譬如一些小区明明只占了几见方地,就冠名国际、天下,难免大而不当;英国的爱丁堡、法国的枫丹白露、美国的曼哈顿等洋名,也成了许多广场的名字;老鼠街、卓肿路等名字则让人哭笑不得;全国各地有无数条“公园路”,千人一面,让人无以分辨。

    ③这些地名,有的是开发商为了博眼球刻意进行的“创新”,有的是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祟,有的则是取名者懒得思考随随便便取的。不管是由于何种考虑,这样给地方取名,都是不谨慎的。

    ④每个人出生以后,都会有一个名字,家长给孩子取名当然是慎之又慎。古语有云:赐子千金,不如授子一艺;授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

    ⑤每个城镇、乡村、街道、站台也有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随着名字的传播、被人记忆、进入文化传承,名字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一个人换了名字,总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条街道改了名,就好像换了天地。尤其是当人们习惯了一个老地名之后,突然间修改地名,就容易给人造成困扰。

    ⑥如果地名消失了,地名所承载的记忆似乎也随之消失,名称的断裂,正是记忆的断裂。

    ⑦物转星移,沧海桑田,有的街道被改造、扩建,但只要地名还在,它还是为我们所熟悉的街道。

    ⑧在武汉市,就有许多非常有韵味感的地名。比如一无路就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光阴在这条路上流转,改变了两旁的人物建筑,但路名依然如故。类似的还有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第一次听这些地名或许会觉得平淡无奇,但了解了背后的意味,地名立马就会灵动起来。

    ⑨如果说人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那么地名就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一个地名,带有很深的地方烙印,讲述了一个地方的发展脉络。譬如史书上记载着,某年某月在某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件。倘若这个地名随风消逝,那么这段历史也无从考据了。一个人去世了,会带走许多故事,而一个地名消失了,就会抹掉一段历史。成千上万的地名消失了,文脉就随之中断,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的。

    好的地名,应该有文化气度,能够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样貌,可以赋予一个地方特别的意义,可以勾起人们美好的联想,还可以开口讲述历史。对一个地名的认同感,是需要时间慢慢积淀的。我们应该尊重对地名形成的文化认同感,也应该将这种认同感传承下去,取更多富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意味的地名。

    【1】下列对“大、洋、怪、重的地名纷纷出现”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快速发展,许多地方大拆大建。

    B.开发商用尽心力进行的创新。

    C.有些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作祟。

    D.取名者懒得思考随便取的。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述“大、洋、怪、重的地名纷纷出现”的观点。

    B.第⑧段以武汉为例,论述地名带有地方烙印,有的地名具有韵味感。

    C.第⑩段画线句是个并列复句,有力论述了地名的多重重要意义。

    D.地名的背后是文脉,大量的地名消失就会让文脉中断。

    【3】对于本文作者主张的观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应尊重、传承地名形成的文化认同感。

    B.地名要展现丰富浓厚的地域文化。

    C.地名整改要全面取消那些的舶来品。

    D.改造扩建街道后,我们应该取更多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意蕴的新地名。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一股清流

    徐文秀

    ①时下,清流成了一个流行语,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比如不久前,电视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几档节目“火”起来,受到大家热捧,“清流综艺”和“清流文化”成了观众追求的时尚。

    ②文化如此,人生亦然。过清流般的生活,不失为人们的一种理想选择。然而,一些人的生活却过得混浊而灰暗。有的习惯于搞“假大空”那一套,特别会装,喜欢背“台词”,有的还入戏很深,成了“戏精”;有的热衷于走“虚浮夸”的路子,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处处浮在表面,时时想走捷径;有的满足于过“庸懒散”的日子,表现出懈怠、疲沓的样子,工作往往干点“意思意思”,奉行“既不出风头,又不落后头”;有的甚至迷恋于“邪恶丑”的法则,搞厚黑学、行潜规则,拜码头、结圈子,等等。

    ③清流生活,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价值。清代学者顾炎武说:“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革命先驱李大钊赞叹:“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古往今来,做一股“清流”是不少人的价值追求,活出“清流”范儿的人也备受世人尊崇。公众号:语文教与学。从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到淡泊名利、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从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到铁骨铮铮持正义、横刀立马的彭德怀,到毕生追求真理、“浑身是刺”的张爱萍等等。这一股股清流,以它的清澈、洁净,汇入历史的大江大河,展示出绚丽夺目的画卷。

    ④清流人生,就是要活出清流样子。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拥有超然脱俗之气,言行有格调,生活有品位,阳光干净、超然脱俗,身上散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道真心、做真人,多一些率真、多一点坦诚,不掩饰、不矫情。活出清流样子,就是活出做人的骨气,肩膀硬、腰板直有所坚守而不随波逐流,说到底,清流样子就是真善美的样子,就是做人清清爽爽、做事明明白白、做官干干净净的样子。

    ⑤欲成清流之人,得正本清源。古人云:“源洁流清。”做人的本源,就是做人的本色、本真和本来。一个人的身份、岗位、职务和财富可以变,但做人的本色不变、本真不丢、本来不忘。公众号:语文教与学。多问问初心是什么、初衷在哪里,多看看当初的模样是什么、如今变得怎么样,偏了则纠一纠,歪了则正一正。源头清,人生这潭“池水”自然也就清澈了。

    ⑥欲成清流之人,得胸怀大志。有大目标和大志向的人,总是不会被路边的碎石绊倒。胸有鸿鹄之志,便有过清流生活、活出清流样子的勇气和毅力,有远大志向在鼓舞,生命就会翩翩起舞。要想活出清流样子,内心还要有强大的定力和自制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坐得住冷板凳,不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朝着既定的方向砥砺前行。人不一定过得富贵,但一定要活得高贵,保持一份清高,守住一份气节,便能活出清流样子。

    ⑦莲花,以其高洁品质让世人“独爱”。清流如莲,清流之人以其真善美的品格而被世人称羡,更让自己行稳致远。

    【1】选文以“做一股清流”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结合原文,简要概括“活出清流人生”是一种怎样的人生。

    【3】选文第③段引用顾炎武、李大钊的话,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底色,可能是一种色彩,也可能是某种精神、品质,或者是一种生活态度。

    有人说,大地的底色是深深浅浅的绿;长城的底色是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母爱的底色是无微不至和无私奉献;勤劳的底色是农民对土地无尽的热爱……

    请以“_______的底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4)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