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创新扫黑举措,严查官黑勾结,从严从快惩处黑恶势力,是当前各级公安机关责无旁贷的责任。
B.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美国不专注于本国防疫抗疫,却不停甩锅于中国,这种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毋庸置疑,中国敢于直接跟西方掰手腕,这让被西方打压多年的俄罗斯政府看到了获胜的希望。
D.中国正处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我们要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找准发展的道路,集中精力,办好中国人自己的事。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外(fèn) 佝偻(lǚ) 阴翳(yì) 冠冕(miǎn)
B.呢喃(nán) 飘逸(yì) 轻觑(qù) 绮户(qǐ)
C.宽宥(yòu) 摇曳(yè) 亵渎(xiè) 觥筹(guāng)
D.鲜妍(yàn) 旁骛(wù) 野蔌(sù) 强聒(guō)
3、中国自古不乏自强不息风骨的作品,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这种精神的一项是( )
A.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D.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B.英国作家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正是由于凡尔纳无限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海底两万里》才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C.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派代表“苏辛”,元有四大家。
D.《傅雷家书》首先强调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要有国家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
5、阅读《唐雎说信陵君①》,完成下面小题。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存赵国。赵王自郊迎。
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②。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③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④谨受教。”
(注释)①秦围赵国都城邯郸,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救赵。后信陵君使魏王宠爱的如姬窃得调兵虎符,杀晋鄙而夺其兵权,救赵胜秦。此举激怒魏王,信陵君被迫留在赵国。②不可得而知也:不可让别人知道。③卒然:同“猝”,很快,立即。④无忌:即信陵君,魏公子无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存赵国(_______) ②唐雎谓信陵君曰(_______)
③人之有德于我也(_______) ④愿君之忘之也 (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人之憎我也
A.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D.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今 君 杀 晋 鄙
【4】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
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
【5】请说说《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和这篇选文表达的主题有何不同。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诗句“夜凉吹笛千山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析诗句“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7、结合语境,把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需要的是窗子(1) 。通过窗子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能看见自己的污点。 其实,(2) ,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你的心如窗,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就观照了自我。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请完成下面的古诗文探究梳理任务。
(1)古诗中有很多名句含有比喻义。如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在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既写出了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又包含着唐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是王维笔下奇特壮丽、意境雄浑的塞外风光。杜甫客居秦州,更鼓响过,行人断绝“________ ________”。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一种文化象征。你积累了哪些写“黄河”的古诗文?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一)
《敬业与乐业》选段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论点?
【2】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
【3】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说明。
【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书信往来”,其中“书”也就是“信”。可是,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来使用的。我们现在所称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出土过古代的信牍实物。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墓(这是一座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中,出土了两件信牍。书信写在木牍上,木牍削得很薄。甲件保存完整,长23.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乙件保存较差,下段已残缺,残长17.3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字迹比较清楚,背面近下部已被染黑,字迹很难看清楚。这两件信牍,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俩给家中写的信。现将原信摘录于后,可见秦代民间书信的大概。
甲件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裙褥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毋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
乙件信: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勿遗,即死矣,急急急……
从这两件民间的普通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人们书信的一般格式:
首先,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和写信人的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甲件的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再拜问中”,乙件则写“惊敢大心问衷”。信中的“中”和“衷”同为一人,是黑夫和惊的兄长或弟弟。在古代,“敢”是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如同现在的“冒昧”,不能理解为“胆敢”、“不怕”。“再拜”“叩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次,给收信人致意以后,正文开始便是问候语言。黑夫和惊,先向母亲问候,问她身体是否健康。但是,用词“母毋恙也”,不一定理解是问句,如同现在所说:“母亲她老人家一定健康吧?”今日,我们写信,开头几句也用这种写法。
再次,信件中提到写信的目的。今人往往用“今去信是为了……”或“去信不为别的,是为了……”。秦人信中则写“今书节到”,意思是“你收到这封信”。黑夫要求母亲看看安陆(地名)市上的丝布便宜不便宜,如果便宜,就买上丝布,再捎些钱来。要是丝布太贵,只捎钱来,黑夫就在当地买布做了。这些话都是由“今书节到”引出的。这种写法,今日也屡见不鲜。
第四,“书到皆为报”,即收到信一定要把询问的情况都详细写在回信上。这也是信件上通常写的话,往往作为书信的结束语。
最后,民间的家信总要多谈些家常,古今都是如此。秦时的这两件信牍中,写信人问候亲友多人,也问了不少事情。
到了汉代,民间书信往来,其格式仍与秦代相似。
(选自《文物与语文》东方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文中的介绍,古人和今人在写家信时,格式上有哪一点不同?
【2】文章第二段引用古诗有何作用?
【3】请结合语境,回答下列问题。
(1)“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划线字“尚”能否删去?为什么?
(2)文章第七段中“同样的情况”具体指什么情况?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夫和惊的家书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古代书信实物,是古代书信又名为“尺牍”的有力印证。
B.文章第三至五段,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详细具体地介绍了秦代民间书信的基本情况。
C.作者在介绍古代书信的格式特点时,采取了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段落顺序不能调整。
D.《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都是古代书信体的名篇佳作,其格式和内容都有别于秦人的家书。
11、生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
老头子把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
他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希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
(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这说明傀儡“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孤独人生的寄托。
B.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另一方面也借摔倒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C.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的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D.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E.作者语言朴实,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个老卖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2】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4】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你从这个主题中又获得什么人生启示?
12、以下两题选做—题。
要求:
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现实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温暖的风景,在夜露深重时悄悄送进来的一杯热牛奶里;温暖的风景,在一次善意的指路后对方报以感谢的笑容中;温暖的风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请以“温暖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2)有人说,生活是一次次的相遇,是一场场的别离。其实在成长的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