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热播电影《芳华》中,黄轩所扮演的刘峰从先进标兵到战斗英雄,再到对社会巨变无所适从的老兵,人生一波三折,令人唏嘘。
B.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用自己的头脑冷静地思考,那种听风就是雨的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
C.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墨守成规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更应加大处罚力度。
D.2017年,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节能减排多措并举,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守住了碧水蓝天。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妖娆 制裁 李代桃僵 附庸丰雅
B.旁骛 杜绝 形销骨利 相得益彰
C.骈进 端详 自惭形晦 大发雷霆
D.亵渎 遵循 彬彬有礼 言不及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面对技术封锁,多少科学家无所不为,青丝变白发。
B.当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C.她经常自言自语,以此排遣子女不在身边的寂寞。
D.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影视明星顶礼膜拜,做事失去理性,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B. 十四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在长城上萍水相逢,共叙别后之情。
C. 春节刚过,武大的樱花就开放了,花期仅一个多月,市民们趋之若鹜。即使是下雨天,校园内也是人山人海。
D. 在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之际,李明一家人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可谓大方之家!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①不宜寓目②,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
【注释】①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②寓目:过目,观看。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B.尝趋百里外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必须自首至尾 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D.明年更换他书 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有 费 解 处 另 纸 摘 出 求 解 于 先 生
【4】甲乙两文中作者分别劝说后辈、儿子如何读书学习,他们在劝说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我们从两篇文章上可以获得哪些读书学习的态度或方法?
6、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画线诗句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2】“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7、班级正在开展“走进小说天地,展开想象翅膀”的主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人物评价)小说家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借助超凡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小说内容对其进行评价,要求态度明确,理由充分。80字以内。
杨二嫂 胡屠户
(2)(采访提纲)下图所描画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如果有一次机会,让你能够回到三国时代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采访”,你最想采访这个故事里的哪一个人物?请按要求简单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采访提纲 | |
采访目的 |
|
采访人物 |
|
采访问题 |
|
(3)(对联撰写)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及所提供的故事内容,补写上联。
上联: |
|
|
|
|
|
|
|
|
|
|
下联:王熙凤巧设宴席讨欢心
8、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不以物喜,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5)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下的寄寓离情,释却离愁,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慰藉的名句是:__,______。
(6)默写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后四句: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多动症
杨红樱
除了体育老师不说马小跳有多动症,几乎其他所有教过马小跳的老师。都说马小跳有多动症。
秦老师说:“马小跳,我来治你的多动症。”
秦老师就这么武断,还没去医院检查,她就断定马小跳有“多动症”。
过了几天,秦老师问马小跳,想不想在六一儿童节上台表演节目。
马小跳说当然想,自己做梦都想。
班上要表演的节目是童话剧《龟兔赛跑》。路曼曼演兔子,唐飞演乌龟。两个主角都有人选了,那么,马小跳又演什么呢?
秦老师说:“马小跳演那棵树,就是兔子靠着睡觉的那棵树。”
说是演树,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道具而已。马小跳两只手举着两根树枝,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一句台词都没有。
故事是从一只兔子在一棵大树下遇见一只乌龟开始,也是在这棵大树下结束的。所以,马小跳必须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地站在那里。
马小跳两只手高高地举着两根树枝,眼睁睁地看着兔子路曼曼在他身边跳来跳去,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唐飞在他身边爬来爬去。
那个唐飞真是笨,连马小跳都把他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了,他自己还经常忘词儿。马小跳忍不住就要给他提词儿,唐飞不仅不感谢马小跳,反而去向秦老师告状。
“秦老师,马小跳说话了。”
秦老师就来警告马小跳:“马小跳,你要记住,你是一棵树,树是不能讲话的。你再故意捣乱,我就把你换下来。你知不知道,还有很多同学想演你这个角色呢!”
马小跳知道,确实有很多同学想演他这个角色。
马小跳很怕秦老师把他换下来,后来在排练的时候,马小跳就不停地对自己说:“马小跳,你是树,不是人。树是不能说话,不能动,不知道累的。”
秦老师看马小跳有进步,就鼓励他:“马小跳,只要你把树演好了,我就让你说一句台词。”
马小跳说:“你不是说树是不能说话也不能动的吗?”
秦老师就笑起来:“我们演的《龟兔赛跑》是部童话剧,童话中的动物可以说话,树也可以说话。”_
马小跳说:“童话中的树既然可以说话,为什么只能说一句,而不能多说几句呢?”
“不可以。”秦老师一点商量的余地都不留,“只能说一句,但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
马小跳后来才知道,这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就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秦老师说:“别小看这么一句台词,这句台词可是这部童话剧的灵魂。”
为了能说这句台词,马小跳在排练中,一动不动地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唐飞记不住词儿,或者是路曼曼出点差错,站三四个小时的时候也有。
秦老师终于同意让马小跳说这句台词了。
马小跳把这句台词至少练了一百遍。
六一儿童节那天演节目之前,马小跳的全身裹满了棕色的布,这是树干。他的手上举着绿色的树枝,就更像一棵树了。他一上台,就把所有人的眼球都吸引到他身上了。马小跳是全校闻名的淘气包,所以他在全校的知名度很高。
“看看,演树的是马小跳!”
“他真像一棵树。”
“噢噢,马小跳!噢嗅,马小跳!”
节目演到最后,马小跳终于用充满智慧的声音,也就是用那种瓮声瓮气、拖声拖气的腔调,说出了那句最关键、最灵魂的台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他刚一说完,全场就响起了炸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主要故事。
【2】下列关于本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秦老师说:‘马小跳,我来治你的多动症。’”这句话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B. “马小跳两只手高高地举着两根树枝,眼睁睁地看着兔子路曼曼在他身边跳来跳去,眼睁睁地看着乌龟唐飞在他身边爬来爬去。”句中连用了两个“眼睁睁地看着”表现了马小跳得意的心理。
C. 最后一段是侧面描写,表明马小跳的表演获得了成功。
D. 这篇小说诙谐幽默,充满童真童趣。
【3】结合下面相关链接材料,完成题目。
(链接材料)
心声(节选)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
“李京京,又是你不定神。”程老师皱起眉头。
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
“什么事?”
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
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里难受极了。
(1)李京京那么想念一段课文的原因是 ;而马小跳“做梦都想”演童话剧的原因是 。
(2)程老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是因为她认为 ;秦老师让马小跳扮演树,是因为 。
(3)李京京和马小跳在思想性格方面有哪些异同?
(4)对于程老师和秦老师,你喜欢哪一位?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说明理由。
10、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买书
朱自清
①买书也是我的嗜好,和抽烟一样。但这两件事我其实都不在行,尤其是买书。在北平这地方,像我那样买,像我买的那些书,说出来真寒碜死人;不过本文所要说的既非诀窍,也算不得经验,只是些小小的故事,想来也无妨的。
②在家乡中学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那老板姓张,有点儿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他肯给我们这班孩子记帐。每到节下,我总欠他一元多钱。他催得并不怎么紧;向家里商量商量,先还个一元也就成了。那时候最爱读的一本《佛学易解》(贾丰臻著,中华书局印行)就是从张手里买的。那时候不买旧书,因为家里有。只有一回,不知哪儿来检《文心雕龙》的名字,急着想看,便去旧书铺访求:有一家拿出一部广州套版的,要一元钱,买不起;后来另买到一部,书品也还好,纸墨差些,却只花了小洋三角。这部书还在,两三年前给换上了磁青纸的皮儿,却显得配不上。
③到北平来上学入了哲学系,还是喜欢找佛学书看。那时候佛经流通处在西城卧佛寺街鹫峰寺。在街口下了车,一直走,快到城根儿了,才看见那个寺。那是个阴沉沉的秋天下午,街上只有我一个人。到寺里买了《因明入正理论疏》、《百法明门论疏》、《翻译名义集》等。这股傻劲儿回味起来颇有意思;正像那回从天坛出来,挨着城根,独自个儿,探险似地穿过许多没人走的碱地去访陶然亭一样。
④在毕业的那年,到琉璃厂华洋书庄去,看见新版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才十四元。可是十四元并不容易找。想来想去,只好硬了心肠将结婚时候父亲给做的一件紫毛(猫皮)水獭领大氅亲手拿着,走到后门一家当铺里去,说当十四元钱。柜上人似乎没有什么留难就答应了。这件大氅是布面子,土式样,领子小而毛杂——原是用了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的。父亲给做这件衣服,可很费了点张罗。拿去当的时候,也踌躇了一下,却终于舍不得那本字典。想着将来准赎出来就是了。想不到竟不能赎出来,这是直到现在翻那本字典时常引为遗憾的。
⑤重来北平之后,有一年忽然想搜集一些杜诗。一家小书铺叫文雅堂的给找了不少,都不算贵;那伙计是个麻子,一脸笑,是铺子里少掌柜的。铺子靠他父亲支持,并没有什么好书,去年他父亲死了,他本人不大内行,让伙计吃了,现在长远不来了,他不知怎么样。
⑥说起杜诗,有一回,一家书铺送来高丽本《杜律分韵》,两本书,索价三百元。书极不相干而索价如此之高,荒谬之至,况且书面上原购者明明写着“以银二两得之”。第二天另一家送来一样的书,只要二元钱,我立刻买下。北平的书价,离奇有如此者。旧历正月里厂甸的书摊值得看;有些人天天巡礼去。我住的远,每年只去一个下午——上午摊儿少。土地祠内外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地来往。也买过些零碎东西;其中有一本是《伦敦竹枝词》,花了三毛钱。买来以后,恰好《论语》要稿子,选抄了些寄去,加上一点说明,居然得着五元稿费。这是仅有的一次,买的书赚了钱。
⑦在伦敦的时候,从寓所出来,走过近旁小街。有一家小书店门口摆着一架旧书。上前去徘徊了一下,看见一本《牛津书话选》(The book Loewrs’Anthology),烫花布面,装订不马虎,四百多面,本子也不小,准有七八成新,才一先令六便士,那时合中国一元三毛钱,比东安市场旧洋书还贱些。这选本节录许多名家诗文,说到书的各方面的;性质有点像叶德辉氏《书林清话》,但不像《清话》有系统;他们旨趣原是两样的。因为买这本书,结识了那掌柜的;他以后给我找了不少便宜的旧书。有一种书,他找不到旧的;便和我说,他们批购新书按七五扣,他愿意少赚一扣,按九扣卖给我。我没有要他这么办,但是很感谢他的好意。
【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 买书故事 |
在家乡中学的时候 | 每月的零用钱都用来到广益书局买杂志和新书;(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到北平上学 | 秋天下午一个人去鹫峰寺买佛学书。 |
毕业那年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重来北平之后 | 搜集杜诗,一家小书铺给找了不少,两本《杜律分韵》价格悬殊;(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伦敦的时候 |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掌柜给我找了不少便宜的旧书。 |
从作者的买书经历中,我发现了(至少写出两点):(5)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本文语言质朴,意蕴丰富,品读句子,结合加点词句,体会其情感。
在家乡中学时候,家里每月给零用一元。大部分都报效了一家广益书局,取回些杂志及新书。那老板姓张,有点儿抽肩膀,老是捧着水烟袋;可是人好,我们不觉得他有市侩气。
【3】第4段中说“我”当紫毛大氅的时候“也踌躇了一下”,请根据语境,用第一人称描写“我”当时的心理活动。(不少于20字分)
【4】根据链接材料和文本,你从朱自清的身上得到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链接材料】
朱自清: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7年升入本科哲学系。虽然以散文名世,但他后来长时间在大学任教,讲授“诗选”、“歌谣”、“陶渊明诗”、“新文学研究”等课程。著作除散文集外,出版有诗集《雪朝》,诗论《新诗杂话》、《诗言志辨》,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文艺批评。
11、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① 亲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② 亲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③ 亲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
【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结合下面这则《论语》语录和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小桂和桂婶的形象特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历练,就是经历世事,得到锻炼,炼就意志与品质。历练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杜小康经历放鸭的孤独,让自己走向成熟;莫顿·亨特经过悬崖历险,领悟了人生哲理……亲爱的你,经受过哪些历练,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1)请以“我的历练故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经受了怎样的历练,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收获?
(2)请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历练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
①按文体要求作文。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