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兴安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对名著概括或评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深情叙述了女仆阿长的一些琐事,塑造了长妈妈独特、多彩的形象,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脉脉的温情。

    B.古典小说《水浒传》自始至终闪耀着的光芒:吴用智取生辰纲是义;武松景阳冈打虎是义;鲁达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C.在小人国,格列佛在皇帝的邀请下,观看了宫廷游戏:在绳子上跳舞。谁跳得最高就赏赐给他一根蓝丝线;第二名赏给红丝线;第三名赏给绿丝线。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刚毅坚强的革命战士保尔的形象,而他在朱赫来墓前关于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段内心独白,则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

     

  •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依次阐述了“敬业”“乐业”和“有业”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作用,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

    B.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C.《儒林外史》以范进为中心人物贯穿全书主要情节,这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孤独之旅》的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一定笔墨来写他的父亲和鸭子,这些对完成杜小康这个形象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对比作用。

  •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那十一个厢禁军,担子又重,无有一个稍轻。天气热了,行不得,见着林子便要去歇息。

    B.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

    C.贾母带着宝玉、湘云黛玉、宝钗一桌,王夫人带着迎春姐妹三人一桌,刘姥姥挨着贾母一桌。

    D.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 4、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怅惘 嘶哑 挣脱 晨曦

    B.驳船 彻骨 疲惫 沐浴

    C.喉咙 蹂躏 慰藉 镶嵌

    D.蓬篙 粗犷 矛舍 喷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麟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求访:寻找。②药饵(ěr)必亲:一定亲自给母亲喂药。③交欢:结友。④饰:打扮。⑤名姝:有名的女子。⑥宵旰(ɡàn):宵衣旰食,即天不亮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形容终日操劳国事,这里指皇上昼夜烦忧。⑦营第:建造住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予作文以记之   属:   (2)暮冥冥   薄:

    (3)人求访   遣:             (4)吴玠服飞   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敌未灭,何以家为?

    【3】品悟结尾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蕴含的深刻涵义。

    【4】【甲】【乙】两文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情怀?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鉴赏。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下列对《十五从军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2】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在参加“君子自强不息”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同学收集到以下资料,请你阅读这些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路遥《平凡的世界》)

    【材料二】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从投身写作,到第一部长篇小说《解密》出版,整整奋斗了16年。仅在前后10年的创作过程中,他遭遇17次退稿,120多万字的初稿被删去百万多字。但他仍初心不改,积极争取和奋斗,笔耕不辍,直至小说发表。

    (1)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材料一、材料二的探究结果,不超过10个字。

    (2)请以“奋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写你的认识或感受。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名诗文默写。

    ⑴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_________(艾青《我爱这土地》)

    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⑷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⑹你是爱,是暖,是希望,________________!(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⑻《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李白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信心犹存、理想仍在!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石

    梁衡

    ①那一年我到青海塔尔寺去,被一块普通的石头深深打动。

    ②这石其身不高,约半米;其形不奇,略瘦长,平整光滑。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当年宗喀巴就是从这块石头旁出发,进藏学佛。他的母亲每天到山下背水时就在这块石旁休息,西望拉萨,盼儿想儿。泪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石头小憩时,体温亦传于石。后来,宗喀巴创立新教派成功,塔尔寺成了佛教圣地,这块望儿石就被请到庙门口。这实在是一块圣母石。现在每当虔诚的信徒们来朝拜时,都要以他们特有的习惯来表达对这块石头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层酥油,有的撒一把糌粑,有的放几丝红线,有的放一枚银针。时间一长,这石的原形早已难认,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个新貌,真正成了一块母亲石。就是毕加索、米开朗琪罗再世,也创作不出这样的杰作啊。

    ③我在石旁驻足良久,细读着那一层层的,在半透明的酥油间游走着的红线和闪亮的银针。红线蜿蜒曲折如山间细流,飘忽来去又如晚照中的彩云。而散落着的细针,发出淡淡的轻光,刺着游子们的心微微发痛 。我突然想起自己的母亲。那年我奉调进京,走前正在家里收拾文件书籍,忽然听到楼下有笃笃的竹杖声。我急忙推开门,老母亲出现在楼梯口,背后窗户的逆光勾映出她满头的白发和微胖的身影。母亲的家离我住地有几里地,街上车水马龙,我真不知道她是怎样拄着杖走过来的。我赶紧去扶她。她看着我,大约有几秒钟,然后说:你能不能不走?声音有点颤抖。我的鼻子一下酸了。父亲文化程度不低,母亲却基本上是文盲,她这一辈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小时每天放学,一进门母亲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肚子饿了吧?菜已炒好,炉子上的水已开过两遍。大学毕业后先在外地工作,后调回来没有房子,就住在父母家里。一下班,还是那一句话:饿了吧。我马上去下面。

    ④我又想起我第一次离开母亲的时候。那年我已是17岁的小伙子,高中毕业,考上北京的学校。晚上父亲和哥哥送我去火车站。我们出门后,母亲一人对着空落落的房间,不知道该做什么,就打来一盆水准备洗脚。但是直到几个小时后父亲送完我回来,她两眼看着窗户,两只脚搁在盆边上没有沾一点水。这是寒假回家时父亲给我讲的。现在,她年近80,却要离别自己最小的儿子。我上前扶着母亲,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我还想起一个朋友讲起他的故事。他回老家出差,在城里办完事就回村里看老母亲,说好明天走前就不见面了。然而,当他第二天到机场时,远远地就看见老母亲扶着拐杖坐在候机厅大门口。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对他们的报答,哪及他们对儿女关怀的万分之一。

    ⑤我知道在东南沿海有很多望夫石,而在荒凉的西北却有这样一块温情的望儿石,一块伟大的圣母石。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所有慈母的爱,也照出了所有儿女们的惭愧。

    (选自《青年博览》)

    【1】请说出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母亲复杂的内心情感。

    【2】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说“一瞬间我觉得我是这世上一个最不孝顺的儿子”?

    【3】试分析第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文章第①段中说母亲石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第②段中又说“但它却是一块真正的文化石”,读完全文,说说你对这两种说法的理解。

  • 10、戒躁求静

    ①《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晋郑之间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他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人们劝告他说:这不是靶子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么不认真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暴躁而死亡。现实生活中因脾气暴躁、性情浮躁而导致不良后果者很多:因躁而人生受挫者有之;因躁而事业致败者有之;因躁而断送性命者有之……由此可见,有百害而无一利。与之相反,在生活中却能使人充满宽容、豁达,并透出浩然之气、容人之量。所以,遇事戒躁求静、泰然处之,不失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②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净化心灵能平心应物,于人于己以静观之,既能宽容别人又能宽容自己;既不唯我至上又能悦纳自己。得意时不忘形、不失自我,失意时不沮丧、不自哀。净化心灵能有恬淡之心情,方能清心寡欲。清心才能心境安宁,性情平和;寡欲方能豁达开朗,不为杂念所烦。有清心寡欲之心方能静心思远、平心静气,遇事不急不躁,就能体健身旺。

    ③静是一种和谐的人格。东汉时的刘宽就是一个忍躁不乱行事,于人于事有从容风度的人。汉桓帝时,他由一小小的内史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他的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有一次正赶着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女仆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女仆赶紧收拾盘子,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风度源于他高尚的人格。

    ④静是一种人生境界。人生是一首歌,静对生活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人的一生犹如一年四季,不可能春意永驻,一生的经历也总充满曲折,成功犹如温馨的春风,失败犹如冬天的霜雪。但无论面对的是春风还是霜雪,难能可贵的是那种充满的境界。《菜根谭》中有副对联: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不失为戒躁求静的典范。

    ⑤生活宛如一条小溪,有青春的碧波,更有曲折的沧桑,尤其在面对沧桑之时,追求一份的心情会使你宽容、豁达、泰然自若。生活中以相伴,淡然处之,优美的乐章会更加绚丽多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开篇引入《郁离子》中记载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请结合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如何做到“戒躁求静”。

  • 11、赏科普之诗情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 且滋 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 。“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1选文主体部分以 _________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蔗饧”与“西极石蜜”相比,在干燥程度、运输方便性、滋味品质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B. 唐代引进的印度制糖技术在中国获得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C. “竹甑法”“树灰炼糖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制糖技术,“窨制法”“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人发明的制糖技术。

    D. 石蜜、糖霜、“煞割令”是中国生产的蔗糖品种,“西极石蜜”“西洋糖”是外国生产的蔗糖品种。

    3第④段引用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句,有何作用?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主要”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

    5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波浪线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6积累链接: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开篇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以醉态表现了将军之威,又以角声描写了军容之壮,可谓英武刚烈,场景恢弘。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谢谢你,使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4)字数在6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