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当年在故乡住的时间很短,谈及此地,只是浮光掠影,早已人地生疏。
B.阅读是源头活水,课堂是半亩方塘,只有把活水引入方塘,语文教学才能清澈如许,这是不言而喻的。
C.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D.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乐府古题,《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现存最早作品是南朝宋鲍照十八篇,李白用这个旧题写了三首,翻新了其内容。
B.《敬业与乐业》这篇讲演针对听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并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理想的生活。
C.迁客骚人中的“骚人”是因春秋时屈原作《离骚》,称屈原或《楚辞》作者为“骚人”。后泛指文人。
D.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书画,无一不通,是中国文坛上不折不扣的大文豪。
B.作者的经历往往会在作品中留下印记,《小石潭记》中潭水映照出欧阳修被贬永州后内心的凄凉,《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映出柳宗元被贬后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C.皇帝年号纪年法和天干地支纪年法都是我国古代常见的纪年方式,如“庆历四年春”就采用了年号纪年法,如“丙辰中秋”则采用了天干地支纪年法。
D.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诗。作者通过对白鹭的赞美,讴歌了那些“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B. 姜孟之的《一双手》原是报告文学《乌马的传说》的一部分,这篇散文透过人物的手的描写看他的精神追求,从他的劳动成果——创造绿色宝库来看一位工人的爱绿之情。
C. 茅盾的《百合花》是一篇小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节安排精巧合理;二是通过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丰满。
D. 朱自清的散文《绿》,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5、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①,兵后焚炼为垩②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节选自宋濂《游琅琊山记》)
【注释】①夥:多。②垩(è):白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3)复西行约三里许
(4)可鉴毛发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B.《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C.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
D.乙文中“兵后/焚炼为垩/殆尽”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4】甲乙两文“推出”醉翁亭的写景顺序有什么相似点,并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 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首联展现的画面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1986 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 1994 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
1992 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自 1924 年开始第 1 届,截至 2018 年 2 月 共举办了 23 届,每四年一届。第 24 届冬奥会将于 2022 年 02 月 04 日至 2022 年 02 月 20 日在中国北京和 张家口举行。申冬奥成功前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冬奥会小项甚至没有开展,如今冬奥会 102 个小项全部建成国家队。
(材料二)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
(材料三)2 月 25 日电(记者 姬烨)在 25 日的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 8 分钟”文艺表演上,亿万中国人民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发出邀请——2022 年相约北京。
据了解,这一活动分为两个阶段。2 月 15 日到 25 日是平昌冬奥会闭幕式演出前的互动邀请阶段。15 日,北京冬奥组委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微信账号推出“冬奥有我”互动邀请网页、H5 以及微信小程序, 推送“冬奥有我”互动邀请活动。
第二阶段为共同开启阶段,时间为 25 日晚的“北京 8 分钟”和 26 日。25 日晚,随着 2022 年冬奥会 举办城市北京正式接过奥运会会旗,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周期”。演出中,由轮滑少年扮演的“熊猫信 使”把来自中国的热情邀请装入“信封”,通过“互联网隧道”带到了平昌奥林匹克体育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通过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吸引众多民众参与,正式开启冬奥会的“北京周期”。
【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A.1992 年冬季奥运会与夏季奥运会仍同年举办。
B.我国建成了冬奥会 102 个小项目的国家队。
C.“冬奥有我”活动分为“互动邀请阶段”与“共同开启阶段”。
D.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兼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奥林匹克元素。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北京冬奥会会徽图形的含义。
【3】用一句话概况(材料三)的主要内容。(限 30 字以内)
8、默写。
①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③同学们建议将“绿水青山”视为大课堂,假期要走进大自然,进一步感受其中的诗意之美。为此,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两句体现“绿水青山”诗意之美的古诗:①__________,② 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
①行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们常常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石狮,有的面目狰狞,龇牙咧嘴;有的昂首挺胸,威风凛凛…在很多旧时的宅院、园林、寺庙前,石狮是必不可少的镇宅之物。可是,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它们时,往往都不敢确定它们是“狮子”。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②这需要从狮子的来源讲起。狮子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对于中原地区来说,狮子是外来之物。中原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狮子化石传世文献中也没有任何关于狮子诞生于古代中原地区的记载。
③目前最早能见到“狮子”身影的文献为《汉书》,那时它作为贡品传入中国。“明珠、文甲、通厚、翠洞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从《汉书》中可大致看出,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狮子开始传入中国。当然,在西汉之前没有关于狮子的文献记载也不能说明狮子没有出现过。
④先秦时期有关于“狻麑”这种动物的记载,《穆天子传》中提道:“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麑)、野马走五百里。”《尔雅》也描述了这种动物“狻麑,如虦貓,食虎豹”。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狻麑与狮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跑得很快、凶猛异常。但是狻麑又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所以难以分辨狻麑到底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只存在于神话中。
⑤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有狮子作为贡品进入中原,那么数量也不会很多。因为古代虽然开通了丝绸之路,但交通仍然极为不便。要远程运送这么一个庞然大物,避开粮草问题不说,路上需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就是一大难题。
⑥可见,这样的进贡很难发展其规模,再加上这样的猛兽抵达京城之后,民间的工匠、艺术家很少有机会见到一面,所以这与它们存在于传说中,在本质上没有很大的区别。
⑦除了上述原因导致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狮在外形上更像传说中众多神兽的结合,反而不像狮子之外,随着朝代变迁,石狮的神韵与狮子有所出入也是一大原因。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期间,雕匠们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更注重石狮的神似,于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尽一切可能赋予狮子威武、凶猛的形象。从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石狮身上的翅膀便可看出一些端倪。
⑧隋唐时期,虽然狮子除了看守陵墓之外,还用来镇守宫殿、大门,但造型上仍然继承了前代的许多特点。宋元时期,石狮的形象虽然仍有唐之遗风,但是唐代狮子那种昂扬雄浑的神韵和狞厉威严的宗教意趣大大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驯柔情的世俗意味。造型中的狮子挂铃铛,悬带,飘彩巾,吊红缨,体积也日渐缩小,不再使人望而生畏。
⑨到了元明清时期,石狮的雕刻从宫廷走向民间,发展出很多的风格,地方特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段时期雕刻出来的石狮更加精致,一些细节(比如颈部的项饰)也开始变得多样。尤其是清代与唐宋狮子相比,神韵不足,精细有余。
⑩清代晚期之后,由于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石狮开始批量生产,失去了它作为工艺品的一些特点,地方特色渐渐消退,神韵大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些石狮甚至像一种宠物,失去了威风凛凛的感觉。
(11)____________,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_________,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选自《读写月报》(有删改)
【1】请从简析标题“石狮为什么不像石狮”的妙处。
【2】(1)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2)请根据文意,将下列石狮的艺术风格信息与相关朝代连线。
体积缩小,温驯柔情 魏晋南北朝
地方特色,精细有余 隋唐时期
富有想象,威武凶猛 宋元时期
昂扬雄浑,狞厉威严 明清时期
【3】联系全文,请在第段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内容,以总结全文。
①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从外形上与狮子相去甚远;②_________________,导致石狮在神韵上与狮子的相似之处也有所消减,这些都使得现在看到的石狮与狮子形象差别非常之大。
【4】有人认为本文第④段不必放入文中,你认为呢?请简述理由。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朴园
凌鼎年
①清乾隆年间,高云翼因其《中秋图》题有“仰望明月思悠悠”之句被人告发,而惹文字之狱,只因他名望高,人缘好,加之好友暗中相助而躲过一劫。惊慌之余,他收拾行装匆匆回了娄城故里。
②高云翼自此闭门谢客,每日里以书画自娱,但画了撕,撕了画,写了毁,毁了再写……
③翌年金秋,三位京城老友修书,欲南下造访,共赏明月。高云翼思忖,挚友都是性情中人,食宿粗陋应无碍,但必须美景当前,方有诗情画意。他想到了邻街的宜园。两家私谊向来不薄,当年还为他家画过春夏秋冬四张条屏。再说宜园之名也是他起的:“春宜花,秋宜月,夏宜凉风,冬宜晴雪,景与兴会,情与时适,无所不宜,则名之曰宜也宜。”想来如果开口借园,应该问题不大。
④高云翼当即登门拜望,谁知他刚一提及借园之事,主人便面露难色:“小园逼仄,只宜家人游玩,外人恐有不便。还望见谅。”
⑤高云翼心里明白,对方不就是怕我京城之事的牵连么?
⑥气也气了,怨也怨过,高云翼便动了自己筑园的念头。只是身无长物,奈何?
⑦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己有宣纸涂鸦之长,何不挥笔集资,丹青筑园?说干就干,高云翼自撰一启事:“以物易物最佳,凡欲庋藏云翼画幅者,概一石换一石,一木易一木,一花代一花,一屋顶一屋,早来早得,迟则不测……”宣言欲作画筹资,筑园一座。坊间向有“云翼一幅画,国朝十锭金”的说法,多少人欲求其画,奈何有价无市,如今竟有这等好事!不几日,这消息就传遍娄城,影响八方。
⑧高云翼再也不轻易撕画毁字了,每日里或山水花鸟,或仕女天神,日赶一幅,手不辍笔。
⑨很快,他便以一幅《娄江春晓图》换得了城外独龙湾一块废弃之地。这儿竹林连片,杂草丛生,乃狐猿出没,鸥浮鹭立之地,多年来无人关注。然而高云翼却十分满意,因为这儿坡地 ,溪水 ,野树 ,乱石 ,且人迹罕至,实在是筑园佳选。
⑩不几日,娄城首富钱寅啸愿捐资建造远香阁、探梅小筑、静修堂;德髙望重的王百瑜老先生运来了一高一低两峰太湖石,一曰瑞云峰,一曰玉玲珑;盐商后人蒋千里也遣人送来了洛阳枯枝牡丹、荷花名种大洒锦、千瓣红等……不过一两个月,造园材料竟已基本齐备。
⑪高云翼旋即请人除蔓草,砍乱枝,疏浚水流,掩埋荒芜,然后移树木,植花卉,铺草皮,一切因势而为,不另铺张,那庭院小径,也往往以残砖碎石铺就,以砖为骨,以石填心,不加灰浆。那花纹或冰片式,或八方式,或海棠式,还有的用碎瓷拼成鱼鳞莲瓣,皆废物利用。其成园之材简朴如此!
⑫造园之事在娄城已成街谈巷语,想察探玄秘者,欲先睹为快者纷至沓来。高云翼一一挡驾。众人不解,议论纷纷,他丝毫不为所动:“草木如名节,日久方成。若未成先睹,日后焉能有好印象?今日之园林,石径之苔藓未生,亭台之青素刺目,请待以时日。”
⑬越明年,因林落成。高云翼自书魏碑“朴园”两字作匾,并在娄城广而告之:朴园集天时、地利、人和而成。云翼取之于斯,用之于斯,劳形苦心,幸也。开园之日,竭诚恭请四方宾朋好友,无论长幼贫富,光临游赏。
⑭娄城为之轰动,远近为之云集,参观者赞口不绝,为朴因景色之多姿,为云翼心意之诚朴。看着游人乘风而来,尽兴而去,高云翼感叹:“我愿足矣,我愿足矣!”
(有删改)
【1】阅读第⑨段,填入画线处的一项应是( )。
A.高高低低 嶙嶙峋峋 曲曲弯弯 坎坎坷坷
B.坎坎坷坷 曲曲弯弯 高高低低 嶙嶙峋峋
C.嶙嶙峋峋 高高低低 坎坎坷坷 曲曲弯弯
D.曲曲弯弯 坎坎坷坷 嶙嶙峋峋 高高低低
【2】阅读第③—⑭段,请从高云翼的角度,完成内容梳理。
借宜园,出乎意料遭拒绝
(1)___________,以画筹资欲筑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规划
(3)__________,不为所动(4)书“朴园”,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后文,请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高云翼为这座园林起名“朴园”,根据选文内容,请分析他如此命名的理由。
【5】以下对高云翼形象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书生意气,不解世道人心 B.醉心书画,不与世俗往来
C.安贫乐道,羞于谈论财货 D.审美独到,坚守艺术原则
11、阅读《非凡皆自“愚处”起》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有位画家用四年工夫画出一幅作品,引起轰动。一位青年人向他请教:“我能一天画一幅画,可卖出它却要一年的时间。”画家对青年说:“你可以试着换一下,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看能不能在一天内卖出去。”
②好作品出自反复打磨,凡事亦需拼一番笨功夫。习武之人常说“入门先站三年桩”,如果不能打牢站桩的功底,到头来学到的不过是花拳绣腿。做人做事只有如此稳扎稳打,耐心付出,成功才会有可能。如果急于求成,偷懒耍滑,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
③“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非凡皆从“愚处”起。不少古人“尚拙”,更在“拙”处建功。清人曾国藩学习上讲求“读书立志,须以困勉之功”,其行事风格被同僚讥笑为“迂拙”。然而在他看来,“凡奇谋至计,总在平实处”。客观说来,“笨拙”的好处在于,不投机取巧,虚心以待事,耐心以经事,遇到困难和矛盾只知扛过去,而决不会绕着走、躲着跑。如此“笨拙”,反而更能打牢基础,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④想起一位大学老师的话:“今天的问题,不是知识不够多,而是知识太多;不是不够聪明,而是过于聪明,缺少从愚处做起的踏实精神。”细细想来,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于敏院士为研究氢弹,甘愿隐姓埋名28年;一代代航天人创造中国载人航天的奇迹,秘诀在于“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研制防治疟疾的药方,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获得青蒿素样品。
⑤不可否认,时代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确实需要创新求变、弯道超越。也不是说我们凡事只能使“笨劲”,不能用“巧力”。但必须懂得,走捷径并不等于投机取巧。捷径的获取,靠的是日积月累的能力,而不是挖空心思的妄想;捷径的完成,靠的是持续不断的拼搏奋斗,而不是一劳永逸、一步登天。很多人“一举成名”的背后,是“十年寒窗”的苦功。天底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机会,真正的捷径,其实只有苦干这一条。
⑥华罗庚在诗中写道:“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硬要把“伪聪明”当作真聪明,不过是真愚夫的做法。做事情,总还是要拿出那么一点“愚劲”、那么几分“拙气”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根据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选文第③段运用______和______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__________。
(2)选文第⑤段不能删去,补充论述了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使论证更加严密。
【3】请围绕第④段的观点“但凡各个领域的名家大师,哪个不是靠着守愚尚拙的精神成功的”,再举一个说服力较强的事实论据。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甜”的意思是像糖或蜜的滋味,多用来表示味道感觉,也用于比喻美好的心理感觉。
根据你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请以“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得写成诗歌);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不少于600字;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