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运用比喻,把他们比作高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朴实,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为什么我的眼里常舍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设问,先提出疑问,再回答“我”是因对土地爱得深沉而“常含泪水”,表达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C.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斜射下薄雪呈现出淡粉色的美丽情态。)
D.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运用反复,使用两个“好一个”,强烈地表达了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赞美之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影片《流浪地球》展现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宇宙星图。
B.漫天大雪封住了道路,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C.冰雪初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润泽万物,春天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然而至。
D.古今中外的智者先贤,以高山仰止的深邃思维和广阔视野,抚慰着我们躁动的心灵。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他毕业后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芳华。
B.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不求甚解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 电影《海王》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D. 6月14日,世界杯的光芒照耀俄罗斯大地,世界各地的球迷们纷至沓来,在感受俄罗斯风情的同时,尽享四年一度的足球狂欢盛宴。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多看看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有点自知之明的态度,就会在前进道路上少跌跟头。
B.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歇斯底里,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
C. 读书时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断章取义,而应推敲细思。
D. 我国的民间刺绣,构思新奇,工艺精美,堪称无与伦比。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
注释:①滑(gǔ)稽:能言善辩,言辞流利。②隐:隐语,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臣之妻私臣(________________)
⑵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_)
⑶国且危亡(________________)
⑷三年不蜚又不鸣(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为下列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王 之 蔽 甚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⑵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4】邹忌和淳于髡均是用什么方法劝谏齐王的?劝谏的效果如何?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甲】 【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刘禹锡 韩愈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颔联写怀念故友只能徒然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回到久别的家乡,世事变迁,感到非常生疏。
B.“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直接写出诗人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而“夕贬”,写出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C.乙诗尾联写侄孙韩湘前来探望,诗人向侄孙交代后事,表现了诗人的宁静、从容和豁达。
D.乙诗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2】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
材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可谓人人熟知且十分喜爱的字眼,它往往喻示着人们良好的祈求、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祝福,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那么“吉祥画”的存在也就较为普遍了。
综观我国各个不同时期的吉祥画,多由图画和文字共同组成。且图文之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形式:一、以名贵花木或珍禽为装饰图形,如牡丹、龙凤等;二、文字是对图画的解释;三、文字是借用了画中事物的谐音;四、以吉祥的字、词的变形为图案,如福、寿等。
(节选自《中国吉祥画与传说》有删改)
材料二
图一花开富贵 图二连年有余 图三松鹤延年 图四一帆风顺
(1)根据材料一的介绍,材料二中图二和图四分别属于哪一类?说明你的理由。
(2)请结合你自己的已有知识,仔细品味材料二中图三,说说中国人为什么选择"松”鹤”来祝福老人长寿。
8、根据上下文提示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
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的味道
龚细鹰
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
②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
③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④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地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⑤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笼,却只有稀硫几朵花开。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⑥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⑦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⑧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⑨初冬,母亲就开始用新棉花给我们做棉衣、棉鞋、棉被,给长大的姐姐做嫁妆。机器扎过的棉花变得更加柔软洁白,母亲轻轻将棉花一层层叠好,铺在崭新的布上,然后一针一线细细地缝合。新棉被蓬松厚实,我撒着欢儿在上面翻跟斗。雪后的田野如同一床松软的大棉被,我穿上新棉衣跑进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扭头却看见母亲提着一篮翠绿的青菜从菜园走来,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她身上是一件穿了很多年的棉袄。我问:“妈,你冷吗?”母亲帮我扣好松开的纽扣,眼里漾着笑意:“妞儿不冷,妈就不冷。”
⑩晴朗的冬日,母亲把棉被抱到太阳下曝晒。晚上把头坦进被里,会闻到一股香味,我问母亲:“你放了什么在被子里?香香的,真好闻。”
⑪母亲说:“哪来的香味?那是棉花的味道。”
⑫母亲老了,再也干不动农活,不能种棉花了,儿女们给她买了羽绒被、羽绒服,可母亲还是说冷,姐姐买来新棉花给母亲做了棉衣、棉被。穿上用蓝色金丝绒布料做的新棉袄,母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⑬母亲去世多年后的一天,我走在街上,看见前面一个穿着蓝色金丝绒棉袄的老人,背影极像母亲,顿时心跳加速,明知不可能,但还是身不由己紧跑几步追上她……
⑭一个思念母亲的女子,伫立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便咽无语,一任泪雨滂沱。
⑮多年以后,我还经常闻到母亲说的“棉花的味道”,它柔软、浓密、温暖,将伴随我一生。
(选自《羊城晚报》2018年6月19日 )
【1】作者围绕“棉花”这条线索,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如果要把第⑦段画线的句子推荐给其他同学,你写的推荐理由会是什么?
【3】结合全文,说说标题“棉花的味道”有什么含义?
【4】文章结尾说“棉花的味道”“将伴随我一生”,为什么?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说说。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彼岸
陆颖墨
①要说这龙凤岛上的居民,海虎是老资格了。
②海虎是一条军犬,纯种的德国黑背。打从海军陆战队驻守龙凤岛以后,一晃十年过去了,海虎老了。
③驯犬员王海生是七年前上岛的。这龙凤岛在南中国海的南端,面积不会超过两个足球场大小,四周是白花花的一片珊瑚礁。那礁石像花一样绽放在海面上,可每个海石花缝隙都是几十米深的海沟,谁要是一失足掉进去,出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下,都要靠海虎来做向导。
④海虎退休的命令是一艘地方上的水船带上岛的。一同上岛的还有一条从军犬训练基地毕业的年轻黑背,名叫金刚。海生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没想到上级的动作竟这么快。他赶紧找到守备队队长,要求请示上级,让海虎再留一段时间,就当是超期服役。
⑤队长一愣,马上笑着说:“金刚不是上来了吗?再说了,真没有军犬,咱海军陆战队就守不了这么个小岛了?它老了,眼睛花了。咱们陆战队巡逻还非得让一条老花了眼的军犬领着?”
⑥这回海生心虚了,这狗确实眼睛老花了,其实他早就知道,只是队长刚发现罢了。不过,他有招,回头叫了一声:“王海虎同志。”
⑦海虎马上跑了过来。海生说:“快去把视力表拿来。”海虎一溜烟不见了,不一会儿,叼来一张大家常见的视力表。
⑧“你这是干什么?”队长纳闷了。海生把视力表用饭粒粘在了椰子树上,让海虎在五米开外坐好。他拿起一副眼镜,用橡皮筋给海虎戴上,像模像样地测起视力来了。
⑨海虎戴上老花镜,像模像样地伸起右前爪上下左右地挥舞,等换到第五副眼镜时,它的视力达到了一点五。海生转身问队长:“怎么样,你还能说它视力不行吗?这叫‘老狗伏枥,志在海疆,海虎暮年,壮心不已’。”
⑩队长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对海生说:“请示了一下,就让海虎在岛上再待一阵吧。我汇报了它的功绩,让它带带金刚。”海生惊喜地抱起海虎:“快亲队长一下!”
⑪于是,礁盘上经常看到海虎领着金刚在熟悉地形。水船走了没两个礼拜就出了事,还真多亏了海虎。
⑫是三号台风。台风来的时候,巨浪滔天,大雨瓢泼。忽然来了一阵怪风,把值班本子吹跑了。
⑬那值班本像个方轮胎朝海边滚去,等几个战士追到海边,值班本已到了海里。情况非常紧急,要知道不少国家的侦察船只经常在这片海域出没,这本子要是真落到他们手里,麻烦就大了。因为这时涨潮,太危险,没法行走,也没法游,战士们无法下水。就在这时,海虎一下子扑向海面。一个大浪打了过去。等它从浪里出来时,行动有些迟缓。海生知道是海水把海虎的老花镜打模糊了,他心一下子提了起来。但海虎没有让大家失望,它叼着值班本,凭着自己的感觉,又跳跃起来,很快回到了岸上。
⑭第二天早上,海生发现海虎走路时右后腿有此痛,一看,右后腿根部居然有个一寸左右长的口子,而且红肿了。海生急了,虽然现在是初春,可岛上的温度却有四十多摄氏度。要是伤处理不好;海虎就会很危险。他赶紧从卫生员那里要点碘酒和消炎药,搬来一把椅子,让海虎坐上去,命令它抬起前爪直立起来,而后,用药棉蘸上碘酒,当碘酒涂上伤口时,海虎一阵惨叫,伤口部位被碘酒刺痛。慌乱中,海虎用前爪把海生推开,刚好抓到海生额头,划去了一块皮。不一会儿,鲜血顺着海生鼻梁流了下来。
⑮因为岛上没有狂犬疫苗,上级很快派直升机把海生接走了。海生一走,海虎开始不吃不喝了。海生的战友们各自拿出自己珍藏的宝贝,有排骨罐头,有牛肉罐头,还有红烧肉罐头,一共十几种,放在海虎面前。任凭香味缭绕,海虎居然没有丝毫反应。
⑯从军用长途电话里得知海虎已饿了三天,海生在医院急得脸都白了。他只好偷偷溜到码头,到处打听有没有到龙凤岛的船只。第三天晚上,总算找到一只去金沙岛的水船。海生苦苦哀求,船老大终于被打动,同意多绕半天航程,把海生送到龙凤岛。
⑰两天后,水船靠上龙凤岛码头,没等跳板摆好,海生就飞一样奔向海虎的住处。犬舍里,队长和几个战士正摇着一动不动的海虎,队长用手在试它的鼻息。海生大叫:“海虎!海虎!”
⑱海虎缓缓睁开了眼睛,耳朵也慢慢竖了起来,它看到海生,眼珠子顿时闪亮起来。海虎抬起身,居然吃力地挣扎着站起来了,它没有停下,继续吃力地把自己的两条前腿抬起来张开,像人一样直立起来,一头扑进了海生的怀里。
⑲海生紧紧地抱住它,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他喃喃地说:“好海虎,想死我了,快吃东西吧……”
⑳忽然,他停住了,感到海虎全身重量都压过来了,两只手没抱住,海虎整个身躯像小山一样塌了下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阅读文章第④﹣⑳段,完成下面表格。
段落 | ④——⑩ | ⑪——⑬ | ⑭——⑯ | ⑰——⑳ |
概括内容 | 海生施计,海虎得以超期服役 | A | 海虎误伤海生,海生隔海惦念海虎。 | B |
(2)选文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请概括选文中王海生不愿海虎退休的原因?
(4)请简要分析选文第⑧⑨段加点词“像模像样”的表达效果。
(5)选文以“彼岸”为题目有什么含义?
(6)选文第⑯段“海生苦苦哀求,船老大终于被打动”,海生当时会说些什么?请以第一人称,写出海生可能说的话。(60字左右)
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本来面目长如故
韩 青
①苏轼在《老人行》中写道:“本来面目长如故。”意思是说,不管时间、环境、地位、遭遇等怎么变,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应该总是跟原来的一样。而这样的始终如一就是一种节操,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持着。
②可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人变得急功近利、追名逐利、物质至上……他们甚至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进而变得心口不一、投机取巧、坑蒙拐骗,完全偏离了做人的正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已经游离在道德和人的本质意义之外。
③而事实早已说明:一个人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自己的本色,他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④可是,有一种人,他声称自己是始终如一的人,当他一旦言行不一的时候,就会找个借口来敷衍,这样的人,就不是始终如一的人。因为,真正始终如一的人,不会找一些借口来应付的,即使有时候忘记了曾经的承诺,也会再去找个机会弥补。当代画家李苦禅就是这样的人。凡是答应别人的事,他从不食言。可是,有一次,一个老友请他作一幅画,当时,因为有事在身,他没有及时完成。后来,他在老友病故后才想起这件事,于是立即作了一幅画,并郑重地题上老友的名字,还盖上印章,随后把画作带到后院烧掉。事后,他告诉儿子:“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虽然,迟了一步,但是,他终究没有食言,没有改变自己始终如一的本色。托马斯·麦考利说:“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质,要看他在知道永远也不会被人发现的情况下做些什么。”说实话,李苦禅的这位老友已经离世了,就是不作画,这位老友也不会知道了,可是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始终如一。
⑤而一个人要真正做到始终如一,就必须保护好自我的纯粹性,不能有其他杂质的介入。美国作家福克纳曾有一段时间为金钱而写作。他不善于理财,加之妻子又崇尚奢华,财政情况如同一团乱麻。为了摆脱负债的状况,他与华纳、福克斯公司等著名电影公司签订了长期的合同,为他们写剧本,这使得他获得了丰厚的收入,却丧失了宝贵的自由。他素来痛恨为了金钱而写作,偏偏却不得不为金钱而写作。这使得他背离了真正的自我,也使他的写作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没有这些欲望、金钱的诱惑与干扰,那么他的文学成就会更大。所以塞内克说:“始终如一,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那些始终如一者,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做根基,否则,建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就像无根的浮萍,不能坚守自己的方向。
⑥当然,有时候,一个人看起来颠三倒四,而那未必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胡舜陟在《癫僧》中提到这样一个僧人法渊,他看起来痴癫,常向别人乞讨钱财,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讨到钱多了,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人和穷苦人。这样的变化,我们在登山中常会遇到,但是,不管你走的路有多弯,而到达顶峰的心一直都没变。正所谓:“不变初心,方得始终。”所以说,衡量一个人是否始终如一的标准,不是看其外在,而是观其心。
⑦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着始终如一的言行,他才能赢得世人和这个世界的尊敬。”也许有人会说,那些出尔反尔、变化多端的人照样会活得风风光光、有滋有味。但是,要知道,那毕竟是暂时的,因为时间如水,终究会洗净一切。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7年第6期,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12、题目:“那一刻,我没有 ”(放弃、哭泣、退缩、骄傲、守信、坚持等)
要求:请补全题目,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