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论语》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理解:“礼”的根本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人内心。
B.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理解: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是智慧的。
C.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理解: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说了之后一定要履行承诺。
D.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理解:在父母面前常能做到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
2、我国古代有很多自强不息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广为流传,例如:祖逖的闻鸡起舞、范仲淹的( )
A.悬梁刺股
B.断齑画粥
C.韦编三绝
D.囊萤映雪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也称“诗三百”。
B. 冰心和巴金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繁星》和《我爱这土地》。
C. 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要态度鲜明。
D. 雨果是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著有《巴黎圣母院》等。
4、下列加点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妖娆/侥幸 拜谒/摇曳多姿 百折不挠/折本生意
B.鲜妍/筵席 恣睢/孜孜不倦 荡然无存/浩浩汤汤
C.冠冕/纶巾 撩逗/眼花缭乱 风行一时/五行缺土
D.佝偻/伛偻 堵塞/茅塞顿开 自暴自弃/一曝十寒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劳其筋骨(__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
(3)创业与守成孰难(________)
(4)征与吾共安天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 莫不/得之于艰难 D.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4】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本词是一首“壮词”,“沙场秋点兵”一句展现了怎样的壮景?
【2】前文尽写壮景,结尾却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悲叹,前后是否矛盾?请谈一谈你的理解。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郑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已经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9年12月1日起执行。根据《办法》,郑州市生活垃圾分为四类:(一)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有机类生活垃圾,包括固体食物、蛋壳、瓜果皮核、茶渣等厨余垃圾;(二)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的废弃物,包括玻璃、纸类、塑料、金属、大件垃圾和废旧织物等;(三)有害垃圾,是指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生活垃圾,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相纸等;(四)其他垃圾,是指除前三项以外的生活垃圾,包括灰土陶瓷、废弃卫生巾、一次性纸尿布、餐巾纸等难以回收利用的废弃物。
材料二:
目前郑州市日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约8000吨,主要是运往郑州市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场进行卫生填埋,部分送往荥锦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新郑市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发电。过快的生活垃圾增长使得郑州市侯寨垃圾综合处理场近年来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垃圾填埋的费用是高昂的,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200元至300元人民币。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
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仅投资惊人,并且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二恶英这令人谈“恶”色变的剧毒致癌物质,就是垃圾焚烧后产生的主要气体成分之一。
材料三:
智慧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运营商负责人武女士针对桐柏路191号院的垃圾分类向记者介绍,居民使用的“互联网垃圾回收”智能设备,每户有一张智能卡,丢垃圾时刷卡或扫码开箱,分门别类地投放。智能垃圾桶会进行自动称重,每次投放完后,居民的智能卡中会有相应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日用品。
智慧垃圾分类及处理流程图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垃圾分类有哪些好处?
(2)小区居民李奶奶拿着两个空玻璃瓶和几包干燥剂站在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前发愁,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给李奶奶说一说该怎样处理这些垃圾吧
8、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他山之石, 。(《诗经》)
(2)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3) ,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4) ,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枝间新绿一重重,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6)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
(7)有些诗人善于借动物来写景抒情。杜甫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把春天的快乐写到纸上;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 ”突出了飞来峰的高耸;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 ”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8)春晚舞台上一首《当你老了》引起了人们对珍惜亲情、爱情的深深共鸣。请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一主题的相连的两句。 , 。
9、拓展人生的宽度
郑伟钦
①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藏书辟蠹用芸草。芸,香草也。”古人用芸草来保证藏书不被蠹虫破坏,还能留有幽幽清香,“书香”一词由此产生。古人如此藏书,体现了对书的珍爱。书是美好的东西,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
②那么,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让人知不足。
③知定力不足。“三天不读书,自感面目狰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事务繁忙心情烦躁之际翻开经典,能从里面感受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信念。这一对比,更能发觉自己的渺小。现代生活忙忙碌碌、紧张劳累,这时候,书的“精神食粮”作用便得以体现。
④知才具不足。毛主席当年就告诫我们要有“本领恐慌”意识,要加强读书学习。习总书记也说:“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人的成长、成熟、成才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应用期日趋缩短,更要求我们不断汲取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
⑤读书无止境。勤于思考、善于解码,才能实现读得其所,学有所用。
⑥一贵在坚持,忌躁贵恒。一日无书,百事荒废。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读书如锻炼,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个月看,差异甚微;但是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在坚持阅读中,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一点。
⑦二贵在系统,忌窄贵广,忌浅贵深。总有人说,读书到底应该注重量的积累还是深度的挖掘。在我看来,量的积累和深度挖掘不矛盾,可以并行不悖。我们既需要把书读厚,又需要把书读薄,前者就是“量的积累”,后者就是“深度挖掘”。初读一本书,免不了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见到一种观点,以点带面地联想,发散思维。这时就需要从古今中外寻找答案,一本书满足不了我们的求知欲,一类观点说服不了我们内心的想法。那么,书读多了,也就读广了。另外,也要兼顾深入挖掘。曾经有人在某名校进修时,每周都被要求阅读一本哲学著作,但到周末则要把哲学论文缩写成薄薄的两页,这样,渐渐地,所读过的哲学思想和意识理念自然会在脑海里留下印象。这就是“读薄”,是直达事物的本质的过程。
⑧三贵在应用,忌虚贵实。要善于将书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的阅读具有两个必不可少的维度,即反思与行动。读《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启示录》,要求我们立身用权、廉洁奉公、求真务实,那么我们就要带着这样的价值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断反思工作中是否有失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读习近平总书记的《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激励我们落实改革举措,切实为人民服务。
⑨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提升人生的质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⑥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3】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0、阅读《神州第一味》,回答下列小题。
神州第一味
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凤。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1】仿照所给示例,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豆腐之源→_______→豆腐之性→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实用角度看, 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3】指出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1)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
(_________)
(2)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_________)
【4】文末说:“识君之味,百味可解。”结合全文,你从作者的说明中“识”到豆腐的哪两种味道?
11、阅读《最后一件行李》,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最后一件行李
①很小的时候,随母亲去过一趟北京城,从此再也忘不了糖炒栗子的甘美。家住的小城不产栗子,集市上偶尔碰到卖栗子的小贩,也都是摊着小指肚大的一堆,色既不正,味也不香。
②然而,每每过生日,总少不了妈妈炒的糖栗子,一颗颗大个头的栗子是母亲搭公车在两百里外的漯河买来的。我虽每次劝她不要跑那么远买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但下次的生日餐桌上照例还会有一盆糖炒栗子,固执地溢着芳香。
③18岁那年,要到国外上学。离家前的十几天,母亲一直忙着准备我那似乎永远也备不齐的行李,连夹头发的小黑卡和大小不等的各色纽扣也被她买回来,塞进本已满满当当的箱子。
④我只觉得母亲絮絮叨叨地给我增了远行的负担,总是很不耐烦:“少放点吧,太麻烦了!”母亲却固执地说:“带上吧,要用的时候国外不一定买得到。”看着母亲一脸的慈爱,我只有苦笑,不再作声。
⑤临行前一天,母亲吃完中饭就出去了,傍晚才回来,臂上挎着一个竹篮。我问母亲哪儿去了,母亲只轻描淡写地说:“出去串了个门儿。”然后把竹篮放到壁橱里。我突然注意到母亲的脚有点跛,是右边那只,便问:“妈,你的脚怎么了?”母亲回头笑笑,“天黑,路上崴了一下。”
⑥我没再多问,想着自己的心事。真的要走了,以往的兴奋忽然间化成客行他乡的惶恐不安,我黯然起来。母亲吃完饭,在我身边坐下来,重复着一些平常要注意的事项。我的鼻管酸起来,有要落泪的危险,很不想再继续这太过伤感的场面。母亲也渐渐黯然了,于是说:“早睡吧,明天还要赶路呢!”拂了一下我的头发,起身走了。
⑦那夜睡得很浅,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醒了。恍惚中,听见院子里有人在说话,睁开眼睛,看到窗外红光跃动。我轻轻起身,披衣来到窗前。
⑧灶房檐下,那个久已不用的铁炉里正火焰熊熊。父亲坐在炉前的小木凳上,用一根木棍拨着炉里的柴火,时而弯下腰,用嘴吹一吹。有时长长的火舌猛然伸出来,险些咬到他的白发。母亲站在旁边,手里握着一把长柄锅铲,在大铁锅里翻搅着,唯恐锅里的东西熟得不均匀。
⑨一个下午的奔波,400多里的路程,夜半起身,只为几斤女儿爱吃的糖炒栗子。母亲的身影缓缓移动,仿佛那跌伤的脚还在隐隐作痛。不常烧火的父亲被柴烟熏得流泪,不时擦拭着眼角。他们说着话,脸上挂着笑容,在寒星灿烂的冬夜里为远行的女儿收拾最后的一件行李……
⑩第二天,我们都未提起夜里的事情。
⑪在新加坡的新住处收拾箱子时,在一堆衣服下面,我发现了一个封闭的小纸箱,撕开封胶,是满满一箱糖炒栗子。忙乱中,我把栗子装进一个塑料袋里,塞进壁橱。
⑫那段日子,忙于认识朋友,熟悉语言,适应环境,那包栗子被渐渐遗忘了。直到有一天猛然想起,在壁橱里翻出时,塑料袋下面已积了一小摊褐色的水。解开塑料袋,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袋内蒙了厚厚的一层水雾,褐色的栗子上霜似的一层白霉。
⑬我惋惜着,把它倒进垃圾箱里,然后去擦拭壁橱上那一小片灰褐色的痕迹。可无论我怎样费尽心思,却总有几道仿佛是印在白色的柜壁上,擦拭不净,就像父母对儿女繁琐的爱意,不管你如何漠视,如何抵制,甚至如何恼火,它都会牵牵绊绊,拂之不去。
⑭我又想起火光中母亲围着锅台缓缓转动的身影,还有父亲那险些被火舌咬住的白发和柴烟熏出的泪水。
⑮我走到垃圾箱前,掀开盖子,一大袋糖炒栗子冒着酸气,正躺在垃圾堆中。我凝视良久,泪水纷纷落了下来……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⑧段中“拨”“弯下腰”“用嘴吹”“伸”“咬”,运用了动作描写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火势之猛,突出了父亲烧火时的专注、认真,不怕受伤。
B.第⑧段中“站”“握着”“翻搅”“唯恐”等描写动作和心理的词语,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炒板栗时的耐心和细致。
C.第⑩段“我们都未提起夜里的事情”,父母不提是因为不想让女儿知道他们夜半起身为女儿炒糖炒栗子,表现了对女儿无私的爱;“我”不提是因为“我”觉得习以为常,不值得一提。
D.第⑭段写“我”又想起父母炒糖炒栗子时的情景,既回应了前文,又从女儿疼惜父母的角度反衬出父母的爱。
【3】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⑬段划线句子。
【4】请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最后一件行李”的作用。
【5】文章结尾写“我凝视良久,泪水纷纷落了下来”,“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
【6】读完本文,相信能够唤醒你在生活中类似的经历,请结合自身的经历和阅读本文的感受,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段话。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2021年9月17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4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正式对外发布——“一起向未来”!
“一起向未来”何止是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传递了信心和希望。“一起向未来”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倡导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想望。
“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一起向未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