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艾青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
A. 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和反抗,风格凝重、深厚而大气。
B. 以“土地”和“光明”为主要意象,具有自由诗的特点:简洁化、散文化、口语化。
C. 擅用象征手法融入对青春的感受,细腻地描述恋爱中男女的幸福与忧伤,含蓄优美。
D. 1978年“归来”以后,诗意变得更警策,通过镜像反观人生,充满哲理,饶有兴味。
2、活动中一位同学演唱了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大家饱含深情地朗读了这首歌的歌词。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我的中国心
原唱:张明敏(香港歌手)
填词:黄沾(香港词曲家)
河山只在我梦萦,
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A.朗诵这首歌词时语速要稍慢,语调要高昂。
B.“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通过对比,写出了海外游子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情怀。
C.“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金”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D.“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是一个假设复句。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深秋的午后,稀疏的日光透过窗户,洒在了桌面上,带着 温暖。而窗外,更是让人心旷神怡,整个世界仿佛被 上了一层金色,这些温柔的金色,让人在美景美色中品着茶, 不亦爽哉。我不仅看到了远方那片金黄的野地,看到了远山的 , 看到了果农丰收的喜悦和笑脸。
A.一丝丝 浸 层峦叠嶂 还
B.一股股 浸 层峦叠嶂 而且
C.一丝丝 染 层林尽染 还
D.一股股 染 层林尽染 而且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武陵春》《醉花阴》都是李清照的词,《武陵春》是李清照后期的词。
B. 古人以九为阳。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C.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 “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砚; “戏曲四行当”是指生、旦、净、丑。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请广于君 广:扩充
B.大王加惠 加惠:增加恩惠
C.秦王怫然怒 怫然:愤怒的样子
D.寡人谕矣 谕:明白,懂得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子之怒 策之不以其道
B.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乡人曰
C.而君逆寡人者 足肤皲裂而不知
D.以头抢地 去以六月息者也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战国策》,记叙了强大的秦国和弱小的安陵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
B.文章第①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本文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的颔联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班上将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任务一:活动设计】
(1)请仿照示例,补全表格。
| 名称 | 活动方式及内容 |
环节一 | 小说故事会 | 讲述:古今中外的小说故事 |
环节二 | 小说影视剧 | ①__________ |
环节三 | ②_____ | 讨论:小说给我们的人生启发 |
【任务二:观点争鸣】
(2)妈妈认为,读经典小说就是看闲书。进入初三,与其花大量时间阅读经典小说,不如多做几道题。请联系现实和对经典小说的认识,提出两条反驳理由。
8、诗词默写
(1)《使之塞上》中描写边塞雄浑风光的句子是: 。
(2)《鱼,我所欲也》一文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3)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 。
(4)《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后世誉为“奇偶佳联”的名句是: 。
(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表现了他对残酷统治的不满。这一意思,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表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回答问题。
讲智勇多困于所溺
马军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序言的总结和概括,即祸患往往不是凭空而来,更鲜有骤从天降,大多是潜滋暗长,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时,从而病入膏育的。而智慧和勇气这两个非常可贵的成功要素,人却会在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陷阱中沉迷、沉沦而失去。古今中外沉于“所溺”而不能自拔的英雄豪杰可谓多矣,危害之大,教训之深,充分验证了先贤所论非虚。
②显而易见,无论是做一番青史流芳的宏图伟业,抑或是做一个成功的大写的“人”,以求无忝(tiǎn)所生,就必须以慧眼灵心和钢铁意志,避开人生路上一个又一个的“温柔”与“甜蜜”的陷阱。
③时刻保持一份清醒,以防消磨大志。北宋名臣范仲淹就有清醒的头脑,在南京应天府书院求学,南京留守之子也在这里读书。当看到范仲淹虽然穷得经常挨饿,但是却安于贫困,刻苦攻读,既同情又钦佩,就送给他一些钱,却被范仲淹直言谢绝。后来,又带给他美酒和佳肴,范仲淹见其心诚,不忍拂其美意,就高兴地收下了。可过了几天,却发现这些好端端的饭菜都已发霉了。原来范仲淹一点儿也没吃,于是他非常生气,认为范仲淹是看不起他。范仲淹说:“不是我不领你的情,只是我已经习惯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美食,以后还能安于平素的生活吗?”小小年纪的范仲淹就有如此的判断力和意志力,此人顿时怒意全消,心服口服。
④始终保持一份警觉,以防随波逐流。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主贵族生活腐朽,奢靡之风盛行,而齐相晏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平时只穿粗布衣服,出使或盛典才穿的唯一狐皮大衣一直穿了三十多年。平时上朝,他总乘坐一辆破旧车子,有时甚至步行。齐景公多次派人送去新车骏马,却都被他拒绝了。景公很不高兴,晏婴说:“您让我管理全国的官吏,我深感责任重大。平时,我反对奢侈浪费,要求他们节衣缩食,以减轻百姓负担。我若乘坐好车好马,百官们便会上行下效,奢侈之风就会流毒四方。真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再也无法禁止了。”晏婴的相府地处闹市,且阴暗狭窄。齐景公要为他修造新宅院,也被晏婴婉拒。齐景公便趁他出使之际,强行拆掉他邻居的房子,为他新建了一处豪华的府第。晏婴回国后,命人拆掉它,并找回了原来住在那儿的人。司马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就是为他执鞭驾马,也是心向往之啊!”
⑤人非圣贤,谁无所好?但有所节制,不被其所累,就是真正的智者和勇者。因为他们懂得,越是充满诱惑的东西越具有危险性,鱼竿之下一条条拼命挣扎的鱼就是痴于“所溺”才横在案板上的,特别是“忽微”的诱惑,则更为可怕,由于其小,以“忽微”之状出现,故不引人注目,因而也更容易使人丧失警惕,待玉山倾倒,祸患临头之时,则已无药可救,悔之莫及。因此,藏器于身,胸怀丘壑的智勇之士又岂能不心生惕然,如履如临,以防被销魂噬骨的“所溺”吞噬呢?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文章开头引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的句子有何作用?
【3】第⑤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简要说明第④段阐述的思路。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贺知章看到春天的万条柳丝,惊叹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同样可以追问,世间万紫千红的鲜花,究竟是哪一双巧手剪裁出来的呢?
[材料二]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是中国的一切文化艺术,无不渗透了诗的特点。比如汉字是从象形文字开始的,有声调上的抑扬起伏,即平上去入的不同。我们的理论核心,真善美的原则标准是统一的。我们的美学思想,同真和善,不可分割,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诗讲究温柔敦厚,都是与真和善紧密结合的。
[材料三]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正和他的事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是最深厚的。
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渊明的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他饱经忧患,极端贫穷,逼得要自己种田,他逼的要去乞食,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他的诗集满纸都是忧生之嗟,他的大半生中,国家兵戈扰攘,几无宁日,他一个穷书生,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也很忧。陶渊明诗篇篇有酒,他要借酒压住心头极端的苦闷,忘去世间种种不称心的事。
但渊明由冲突达到调和,并不由于饮酒,弥补这世间缺陷的有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他的极深广的同情。他把自己的胸襟气韵贯注于外物,使外物的生命更活跃,情趣更丰富;同时也吸收外物的生命与情趣来扩大自己的胸襟气韵。这种物我的回响交流,有如佛家所说的“千灯相照”,互映增辉。所以无论是微云孤岛,时雨景风,或是南阜斜川,新苗秋菊,都到手成文,触目成趣。他没有由苦闷而落到颓唐,也正因此。
渊明尽管胸襟高超,却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他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子女的慈爱。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以减轻他的劳作之苦。还关照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他有至性深情,而且不怕坦白地把它表现出来。
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他的智慧与他的情感融成一片,酿成他的极丰富的精神生活。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
(节选自《诗论》,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有删改)
【1】在文人墨客眼中,自然景象就是诗,“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类似的创作还有很多,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
【2】认真阅读材料三,说说陶渊明人格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
11、课外现代文练习。
时光笔墨
①她斜倚在车的后座上,眼睛微眯,嘴角翘起,似笑非笑,和暖的阳光越过车窗,轻抚着她花瓣般柔滑光洁的脸庞。她从书包里掏出“随身听”,轻晃着身子听起歌来,仍是那首《时光笔墨》,边听边跟着低声哼唱:一念成执著,沧海变荒漠,轮回中,我像飞鸟经过……歌声清凉如水,荡漾着,溢满车内。
②我仔细倾听了会儿,忍不住摇头轻笑。她刚满十七岁,年少强说愁,又怎会真的懂得沧海翻转,时光凉薄。当然也只是想想,无须道破。车窗外,人声、车声,嘈杂喧腾,一浪接一浪地涌来,但似乎又被这歌声抵消,消融于黄昏里。
③她今年读高三,“随身听”是我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想让她在周末闲余时适当放松。之前她乘公交车往返学校,不用接送。近来逢城市修路,公交车改线后,没了直达校区的车。距高考不足百天,作业如山如海。每周末回来一天,她埋头做题,恨不得时光滞流,将寸寸光阴拢入指尖。周日下午返校时,为了赶时间我打车送她,路上约半小时的车程,成了她难得的静享时光。
④正想着,车颠了几下,我趔了下身子,朝她伸出手去。她不用侧头看,便明了我的心意,与我的手交握在一起,十指相扣。她知道我晕车厉害,用力攥紧我的手,那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别担心,有我在呢!我们是母女,犹如两棵相依相偎的树,彼此的根根脉脉,枝枝叶叶,都勾连交错,熟悉相互的气息。
⑤我心头一热,甚而期望,在她毕业前这条路不要修好,能多陪陪她。“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听秋声。”一个又一个十年过去,不觉已人到中年,愈来愈觉得人生有太多的变数,能握住的东西是有限的,莫不如珍惜当下,这一份体己的温暖。
⑥她刚考上市重点高中时,我着实高兴了一阵儿,可待到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如一盆冷水浇灭心底的喜悦。她有几门功课不及格,在班上排到30多名。我有些失望,要知道初中时她的学习还算优秀,这让整日疲于奔碌,陷入生活旋涡里的我,一度以此宽慰。
⑦她垂手站立,斜着眼悄瞄着我的脸,叹道:“这次没考好。”我故作轻松地给她鼓劲:“可能是还不适应,下回努力。”她仰起年轻鲜亮的小脸,眼睛亮亮的一闪,慌慌地点头。
⑧然而第一学期下来,她的成绩时上时下,但始终徘徊在中等水平。一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围住班主任问这问那,我也挤上前,揣着小心说:“我是小豆妈妈……”“哦,你女儿好人缘哦,走哪都是焦点,课堂上也这样,话多得刹不住闸……”轻飘飘的话,如一片片羽毛般落下。我尴尬地回道:“得跟她好好谈谈了。”
⑨“在课堂上乱说话,这是咋回事呢?”我一进家就厉声问道,脸沉郁得如一片雨做的云。她绯红着脸,急切地辩道:“我没有,不是那样的,同学经常忘带钢笔、橡皮或尺子,课上管我借,我就给他们喽。”我心里一软,但仍板着脸说:“别岔开话,给自己找理由。”她委屈道:“妈妈,你不是总说要多帮别人吗?”
⑩不管怎么说,做人善良一点儿,总没错的。我走上前握住她的手,想要安慰几句,发现那双手软软的,凉凉的。正疑惑间,她笑着说:“妈妈,我把毛裤借给下铺的同学,她穿得单薄,前几天下雨冻感冒了……”我长叹了口气,怒气如潮水般退去。
⑪这么思来思去,我倒也看开了。孩子就像花儿,只要肯努力,早晚都会绽放的,有的只是开得慢了点,那又何妨呢!
⑫正乱想着,车到了学校门口。我跳下了车,掏钱,付钱,一扭身,不见了女儿。再一抬头,见她已跑到马路对面,跳着脚冲我摆手。
⑬我小心地穿过车流,气喘吁吁地站到她面前,刚想嗔怪几句,话到嘴边却凝住了。她手里举着张贺卡,上面画有一簇花,旁边一行漂亮的楷书:祝妈妈母亲节快乐!在我心里妈妈永远是年轻美丽的,我长大了以后,会带妈妈一起出去旅游,看各种风景,吃各地美食,妈妈永远是我最爱的人!
⑭我心里明白,无论有多么不甘不舍,难以体面地退出,都必须试着放手。十余年的寒窗蛰伏,正是为了有一天破茧而出,飞向更辽阔的远方,而我只能目送着你的背影远去。或许有一天,你回过头来会发现,我仍在原地守望。那目光,穿过重重光阴,与你一世相随,且从未远离。
(1)母亲的心总被孩子牵动,结合选文,根据提示内容完成下表。
女儿的事件 | 考上重点高中 | 月考成绩不佳 | 上课总说话 | 把毛裤借给感冒同学,自己受凉 |
母亲的心情 | ①___ | 失望 | ②___ | ③___ |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句子。
①一次家长会后,很多家长围住班主任问这问那,我也挤上前,揣着小心说:“我是小豆妈妈……”(品味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孩子就像花儿,只要肯努力,早晚都会绽放的,有的只是开得慢了点,那又何妨呢!(从修辞角度赏析这句话)
(3)分析文章第⑧段写班主任的反馈有什么作用?
(4)文章以“时光笔墨”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文章做简要分析。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第②段提到“我仔细倾听了会儿,忍不住摇头轻笑”是我讥讽女儿听不懂歌曲的内容。
B.文章一开始并没有交待我和她的关系,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C.第③段交代了女儿上车听歌的原因,目的在于突出她对“我”的感激。
D.第⑬段中女儿用贺卡表达了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恩,可见她的懂事孝顺。
E.第⑭段中“守望”一词传神地表达了母亲对女儿的爱与牵挂一生不变。
12、“让”是一种包容的气度,是互相成全的尊重。“让”也是一条缝线,弥合着生存裂伤。
请以“让”为话题,自拟题目,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
要求:(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内容充实,语言通顺,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