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粗体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B.提高学习成绩的不二法门就是正确的方法和刻苦用功的精神相结合。
C.个别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要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D.对于别人所说的强敌,他认为完全不足为据,只要冷静应对即可。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地壳(ké) 惬意(qiè) 剔透(tì)
B. 污垢(gòu) 怅惘(mǎng) 淙淙(zōng)
C. 褒贬(bǎo) 嶙峋(lín) 精髓(suì)
D. 拾级(shè) 古刹(chà) 圩子(wéi)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军舰擅自进入南沙岛礁附近海域,消息传来,如雷贯耳,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B.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10%就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C.嚣张一时的暴徒,四处求援而未果,走投无路,只得放弃武力,出来向警方投降!
D.卢梭曾说,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拒绝嗟来之食,正体现了一种大义。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庆节期间,农贸市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
B. 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放学同行到岔路口,然后分道扬镳。
C. “人间四月天,杜鹃满山野”,春夏之交,宜南山区的杜鹃花开得正盛,落英缤纷,红霞耀天。
D.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游人如织的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
5、古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
(2)反以报君: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3】(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述它们的不同之处。
6、(题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纯朴与大气,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B. 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C. 第四节写“鹅黄”“绿”“白”等颜色,是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爱的缠绵。
D.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托出诗歌的纯净意境——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7、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能ruì智地写出隽永的美,这些美有的绮丽,有的kēng锵,有的深沉,有的含xù。① 笔下的白鹭美在精巧高洁、形体“适宜”、搭配和谐;茹志鹃笔下的小通讯员美在天真纯洁、积极乐观、热爱生活,更美在② ;鲁藜通过展现深夜月景之美,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们的美好心愿:盼望“黎明”,渴望光明。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隽永( ) 绮丽( ) 鲁藜(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ruì( )智 kēng( )锵 含xù( )
(3)在横线①处填写相应的作家名字,在横线②处结合课文内容,补写相应的句子。
8、填写名句或按要求填空
(1)酒困路长惟欲睡, 。
(2)妇姑荷箪食, 。
(3) ,燕然未勒归无计。
(4) ,一任群芳妒。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两句话是: , 。
(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运用 “ , 。”描写战争激烈的场面,来表明诗人报效祖国的情感。
9、阅读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读书之“见”
①读书的关键,并非在于你能说出多少种意义,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读,你投入了多少,又收获了多少。依我之见,读书得有“见”,即每个人要通过读书,拥有属于自我的知识与智慧、眼光与胸怀。否则,读再多的书亦不过是“两脚书柜”而已。
②读书之要,首先在于增长“识见”。“识见”即知识与见闻。一个人的知识和见闻,有些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得,但极其有限,主要的途径靠读书。唯有读书,才能缩短时空,沟通古今,将古人和今人留下的知识和见闻转换为每个读书人自我的知识和见闻。又鉴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我们必须做到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书读多了、读杂了,一个人的知识与见闻的视野自然开阔了。
③读书得有“主见”。也就是说,读书人不能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将自己禁锢在作者夯筑的知识、情感、思想的围墙里。有位哲人说过:“读书时不可存有己见,读书后不可丧失己见。”读书,我们先得把作者的思想和意念读懂弄通,进入书的深层邃境,靠近其本质与灵魂。在此基础上,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读者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自己的实际反躬自求,才能有自己的见地。
④读书亦须有“灼见”。“灼见”是一种透彻的见解或者独到的见解。读书中若能用新眼光观察问题、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不仅利于消化书的内容,更利于培养自我的创造性思维。学者陈平原从小就背诵《明日歌》,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他对此歌“据说乃明代状元钱福所撰”产生了怀疑。怀疑这原本就是谐谑体的民间歌谣,在流传过程中,为增强说服力,便靠上了一位名人。虽说,陈平原的怀疑亦只是一种说法,但有理有据的推论,对于帮助我们养成“在读书中质疑、在质疑中读书”的良好习惯,不无裨益。
⑤读书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富于创造性、增“见”长“识”的过程。只有掌握了读书的要诀,我们才能在蜿蜒的溪流中寻找桃源梦境,并在每一转折之间碰逢豁然开朗的意韵,找寻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③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
【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热炕
梁衡
①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乡村女教师。她的事迹很简单:隐居深山,一豆青灯,几个顽童,一个年轻女子,盘腿坐炕,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我一定要去看看。
②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
③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我们刚踏进院子,一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山外来客。炕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是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
④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
⑤“那年,我中学毕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洞,我刚结婚,就把学校办到了我的洞房里。”“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借。”
⑥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挂学生。全村35岁以下的无不是她的学生。
⑦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炕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⑧25年了,在这盘土炕上,连同他们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说起在另一个村教书的爱人,她说:“我们这个村小,他回来吧,用不着两个;我去他那村吧,一走,学校也就停了。现在虽说有了窑,可谁想来呢?直到去年才通了电。”
⑨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
⑩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拉着话,隔着光线,我端详一下她的脸,已爬上不少皱纹。多年为人师表的严肃和山里生活的清苦,塑造了她这种谦虚、诚实、任劳任怨和略显憔悴的身影、风度。我心里只是莫名地为她惋惜和不平,但说出口的却是这么一句:“山里生活这么多年,身子骨还好吧。”
⑪“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扛呢。”
⑫我想到可怕的后果,没有敢说出口。她还是那句话,没人代课。她到北京省城开过会,领过奖,可怎么就没有顺便看看病呢?大凡这种人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只知工作,明知有病,不去想它。
⑬已近中午,我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午饭,我们赶紧逃了出来。
⑭告别时,我还是提醒她要看病,她却一直念着,来了一趟,饭没吃一口,你们衣裳单,别着凉。村民们的话又响在我耳旁:“贾老师,好人哩。”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这个20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
(有删改)
【1】【散文·脉络】文章思路。
“我”的行踪 | “我”眼中的贾老师 | “我”的印象 |
① | 急忙迎了出来 | 热情 |
坐在炕头 | 揭锅舀水抱柴准备做客饭 | ② |
坐在炕边 | 追忆往事 | ③ |
分别时 | ④ | 热心善良 |
【2】【散文·语言】赏析句子
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
【3】【散文·感悟】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梁衡曾在文章的题记中写道:“我自惭,我遗憾。我这个记者曾写过许许多多的人,可就是很少写她们。是因为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结合文本及链接材料,谈谈如何理解“她们实在太伟大却又太平凡了”。
【链接材料】
2021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
张桂梅,本是地道的东北姑娘,自从来到云南,便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
2002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经多方努力,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2021感动中国》有册改)
12、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有人认为:“当代社会,只要有个好爹就可以了,不需要努力,更不需要自强不息。”语文老师了解到小雨和小文的穿越之旅后,准备组织一场班级微型演讲比赛,请同学们就上述这番言论发表看法。请你根据下面的要求准备好演讲稿。
要求:①使用合理的表达方式,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②用时不超过1分钟(一般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