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鞍山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现在也泛指文章辞藻。

    B.“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崇祯五年十二月”中的“崇祯”,都是帝王的年号。

    C.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都是北宋文学家,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项链》《羊脂球》是他的代表作。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B. 我们若能追问科学根据,一些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C. 这首诗用语自然、意境清新,充分体现了作者矫揉造作的写作功力。

    D. 想要建造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就要破除这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

  •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存(xù)        (línɡ)   见(piē)     冕堂皇(ɡuān)

    B.能(chěnɡ) 褴(lǚ)       本(shé)     后继(fù)

    C.骗(kuānɡ) 养(juàn)   怪(chēn)   弄巧成(zhuō)

    D.塌(tān)       言(zhēn)   当(ɡōu)     有兴味(ráo)

  •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哪一项是有误( )

    A.《马说》、《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中,“说”“铭”“序”分别表示古代的一种文体。“说”是叙事兼议论,“铭”一般是用韵的,“序”是临别赠言。

    B.《唐诗三百首》是由明代孙洙选编共选入77位唐代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按诗歌体裁的不同,分为古诗、乐府、绝句、律诗。每个类别下的作家作品又是按时代先后编排的。

    C.“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包括《诗》、《书》、《礼》、《易》和《春秋》。

    D.《战国策》由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唐雎不辱使命》选自其中。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霍丘知县阳湖左君,治霍丘既一载,其冬有年。父老数十人,来自下乡,盛米于筐,有稻有粳,豚蹄鸭鸡,伛偻提携,造于县门。君呼之入。曰:父老良苦,何为来哉?顿首曰:边界之乡,尤扰益偷。自耶之至,吾民无事,得耕种吾田。吾田幸熟,有此新谷,皆耶之赐,以为耶尝。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未来,吾民之猪鸡鹅鸭,率用供吏,余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吾民畜也,是耶物非民物也。君笑而受之,劳以酒食。皆欢舞而去,曰:本以奉耶,反为耶费焉。士民相与谋曰:吾耶无所取于民,而禄不足以自给,其谓百姓何?请分乡为四,各以月入米若薪。众曰:善。则请于君,君笑曰: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我资米若薪于百姓,后之人必尔乎索之,是我妄取无穷期也。不可。亳州之民,有于府者曰:亳旧寡盗,今而多,其来自霍丘。霍丘左耶不容盗,以祸亳,愿左耶兼治之。

    (选自张惠言《茗柯文三编》,有删改)

    【注释】①霍丘:县名。后面的阳湖、亳州均为地名。②耶:通“爷”。③尔:如此,这样。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释义,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伛偻”指弯腰曲背,“提携”指牵扶,本文中的“伛偻提携”可理解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B.“诉”本义为叙述、倾吐,可以引申为“控告”、“诉讼”,文中“州之民,有诉于府者曰”的“诉”即是引申义。

    C.“是耶为吾民畜也”和“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D.“是我之妄取无穷期也”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与“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

    B.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

    C.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

    D.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百姓所以厚我,以我不妄取也。

    【4】亳州百姓认为左君害了亳州,却又希望左君治理亳州,试结合全文分析原因。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本诗颔联和颈联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山西村的?

    3这首诗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其中蕴含的哲理历来为人传诵,而它所描绘的意境也值得细细品味,请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   (材料一)随着我国域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规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域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极桶分别标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所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拉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国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的参与和准确度低,会影响垃极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摘编自《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

    (材料三)垃圾分类已经在多个地区开始推广实行。虽然大家嘴上说很麻烦,但是谁不想生活的家园环境更好呢?那么对于垃极分类,居民们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首先要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从而带动垃圾分类实际行动的产生。其次明确当地垃圾分类的要求,每个地方对于垃圾分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像上海的四分法是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收物,而在哈尔滨是按照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来分类的。只有弄清当地政策才能更好地去分类。然后严格要求每天坚持在家中做好垃圾分类,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觉得少分一天少分一点是无所谓的。最后要担负起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督促身边的朋友、同事积极做好垃圾分类。

    (摘编自互联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B.虽然垃圾分类好处很多,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受访者中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的人占多数。

    C.笔者所在的小区,大多数的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D.只有政府和居民各尽其责,才能解决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行的问题。

    2如果丹东现在也要大力推广实行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说你作为某小区的居民应该怎样做。(答出两点即可)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填空:

    (1)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3)为了比喻无可抵抗的潮流或无法抗拒的决心,我们可以引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4)李商隐《无题》中 的诗句运用比喻、双关,含蓄地表现了对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赞誉。

    (5)《约客》中把约客久待不至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的诗句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为周庄卖画

    冯骥才

    ①1991年冬天,我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其间二位好友吴芝麟和肖关鸿约我去远郊的周庄一游。那时周庄尚无很大名气,以致我听了反问道:“值得一去吗?”一位好友眯着眼笑而不答。

    ②车子在一片寂寞又灰暗的村落前停住。穿入一些窄巷,就是入村了。这天雾大,站在石板桥上,如在云端,四外白白的全是流烟,只听得水鸟的翅膀用力扇动浓重的雾气时扑喇喇的声音就在头上边。更奇妙的是,看不见河,却听得到船儿“吱呀呀”的摇橹声穿过脚下的石桥;声音刚在左下边,几下就到右下边去了,也像一只飞鸟。一股南方的柔情使我心动。

    ③下了桥,走进一条宽一些的街上,便能看见来来去去的人影子了。古村落的活力从来就是在这样的老街上。那时候,周庄尚未开发,却有了一点点文化的觉醒。听芝麟说不久前,周庄刚刚度过九百年的生日,村民们还在村口立了一块纪念碑呢。当地的一位文物员带领我们走街串巷,一边滔滔不绝地讲着这古村的历史,话里边带着几分自豪。

    ④走进一幢老宅,从砖木的精雕细刻中始知周庄当年的殷富。谁想到文物员一介绍,这老宅竟是江南巨贾沈万山的故居,我马上感觉与周庄有了一种异样的亲切。这缘故,来自童年时心爱的一本厚厚的小人书,叫作《沈万山巧得聚宝盆》。描写心地善良的沈万山贫困交加,走投无路,一头撞向家中破墙,不料在被他撞倒的老墙里,惊现一个巨大的煌煌夺目的聚宝盆——据说是祖辈为了怕家道衰落后人受穷,秘密藏在墙中的。沈万山靠着这个聚宝盆经商发财,并用赚来的钱财济困扶危,赢得一世的赞许。且不论这小人书里有多少虚构,由于它是我儿时崇拜的画家沈曼云所画,便将这本小小的图书视同珍宝。这书一直保存到文革,抄家后再也找不到了。以后许多年,每次想起这本失去的书,都会生出一点点怅然,好像失去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没想到这早已沉睡在记忆底层的一种情感竟在这湿漉漉而幽暗的老宅里被唤醒了。这老宅外墙的雕砖还刻着一个精巧的聚宝盆呢!

    ⑤中午过后,从沈家走出来,没几步就是河边。此刻,大雾已散。一条被两排粉墙黛瓦的小屋夹峙着的小河,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忽然,我注意到远远的有一座两层小楼略略凸出岸边,二层的楼外有一条短短的木梯一直通到下边的水面,那里系着一条轻盈的扁舟。我指着这远处的小楼说,不用画了,这就是画。

    ⑥文物员告诉我,这座如画的小房子,被称作迷楼。当年这里是个茶馆。柳亚子的南社诸友常聚在这里活动,被人误以为这些才子们叫茶馆主人的一个美丽又娇好的女儿迷住了,还闹出一些笑话来。我说:“看来周庄无处无故事。”这话本该引来文物员更得意的表情,谁料他面露一丝忧愁,还叹了口气。我问他是何原因。这原因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迷楼的主人想拆掉房子,用卖木料的钱去盖一座新房。这是此时周庄流行起来的改善生活的一种做法。很多老房子就这么拆掉了。

    ⑦我一怔,马上问道:“这座小楼的木料能卖多少钱?”文物员说:出“三万吧。”我便说:“我来出这笔钱吧。现在正有两位台湾人在上海的画展上想买我的画。我不肯卖,但为了这座小楼我愿意卖。一会儿回上海马上就把画卖掉。咱把这迷楼留住。

    ⑧吴芝麟笑道:“大冯也被这迷楼迷住了。”我也说着笑话:“茶馆老板的女儿至少也得一百岁了吧。”然后认真地对芝麟说,这房子买下来就交给你们报社吧。今后再有文人来游周庄,便请他们在楼里歇歇腿,饮点茶,吟诗作画,多好。你们就拿这些诗画布置这小楼。”文人的想法总是理想主义的。

    ⑨朋友们说我这个想法极妙。当日返回上海,联系那两位台湾人,把两幅心爱的小画《落日故人情》和《遍地苏堤》卖掉,得款三万五千元,马上与周庄那位文物员联系。没想到事情不顺,过了几天才有回信。原来房主听说有人想买这座迷楼,猜到此楼不是寻常之物,马上把价钱提高到十万以上。我一听便急了,还要再卖画,吴、肖二友对我说:“这房子买不成了。等你出到十万,他会再涨价。不过你也别急,你不是怕这房子拆掉吗?这一买,一不卖,反而不会拆了。”此话有理。如此迷楼还立在周庄。

    ⑩这次周庄之行,深深地触动并击醒了我:在经济生活的转型中,我们的精神家园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无声地松垮了,一个看不见的时代性的文化危机正在袭来。

    我的文化保护是以周庄为起点的。从周庄思考,从周庄行动。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删改)

    【1】文章讲述了我在周庄的经历和感悟,阅读②-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我在周庄的经历

    我的感受、情感

    心动

    看到沈家老宅,想到沈氏传奇

    着迷

    卖画买楼无果,促成文化保护

    【2】本文重点写了周庄的哪两个景观?分别有什么特点?

    【3】简要分析第⑤段划线的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结合本文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链接材料】2019年4月15日,被雨果誉为石头交响乐、被法国人唤为我们的巴黎夫人的巴黎圣母院,再一次揪紧了人们的心。当在网络上看到烈火冲天、尖塔焚坠的景象时,我们仿佛和现场目击者一样听到了毕毕剥剥的火烧声和心碎声。对于这座人类文化遗产的损毁,那么多人都屏息祈祷——希望大火退场,不要蔓延到主体内部。

  • 10、时光倒转了我们的角色

    ①晚上,我妈给我打电话,例行一问之后,她突然抽噎起来,语不能成句。

    ②心忽地一紧。无数个不好的念头飘过,强迫自己定了定神,故作镇定地安慰她,别哭别哭,慢慢说。

    ③我妈是个大夫,或许是职业使然,她生活中敏感、自律、坚韧,偶尔情绪激动也不过是声调拔高几度,总的来说,偏高冷范儿吧。此刻,她压低了声音,竭力控制着语调,试图挂断电话,“妈妈一会儿再给你打”。我相信,她重拨过来说的话一定不是现在要说的。我克制着紧张,放慢了语速,“不要挂,现在说,好不好”?然后,就听到哭声越来越大,贴在耳边,却震得心慌

    ④这个反常的电话,诱因却简单得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她和我弟因为琐事拌了嘴,一个精心准备了午饭想着言归于好,一个却赌气不肯吃饭,摆出了冷战的架势,两天没说话。

    哦,就这样么?我试着想象电话那边的样子,家里客厅的棕色沙发上,我妈举着电话,捏着纸巾,啜泣低语,很生气,更多的可能是委屈。

    ⑥但这真不像她。

    ⑦记得是在大三的时候,我妈腰椎间盘突出,在床上躺了一个月。我每次打电话,响一声两声就被接起来,虽然觉得奇怪,但完全听不出异样,以为她只是不忙。直到她能下床走动,病情好转,才轻描淡写地说她停诊一个多月,当然可以随时接电话。

    ⑧在我妈看来,她就是医生,没必要让一个千里之外的孩子牵肠挂肚。等我寒假回家,我妈看上去一如往常,上班,坐诊,忙着给我做好吃的,我跟以前一样晚睡晚起玩得不亦乐乎,这事连同这病轻得好像没有来过。

    ⑨有时候,一个不算坏的结果会让人不想回忆过程的艰辛。但现在想来,久不归家的女儿,面对病愈的母亲,却不知道关心安慰。我妈除了难过,应该也有委屈吧?从上大学起,聚少离多就成了常态,和父母的交流都淹没在了电话里,进行时中的喜怒哀乐被生生地沉淀下来,直到嘘寒问暖都成了惯例。

    ⑩现在,我妈正努力打破这个惯例。她把这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讲给我听,前因后果,时间、地点,甚至我弟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所有这些都是证据,都是要让我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那个浑小子!

    11然而,还原现场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之前讲的故事太少,信息通报式交流的后果就是严肃有余生动不足。

    12现在,为了证明她本认为不需要证明的A结论,她不得不给我讲A1,A2,A3……

    13听着听着,我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小时候,我和弟弟为一个苹果吵到我妈那里,说一堆理由,列一堆证据,只为让我妈把大个儿苹果分给自己……

    14在我妈看来,苹果的归属当然不是大事,正如在我眼里,这场争执也是小事一桩。但我妈就像那时的我们,离题万里却不自觉,越说越多,只等我表态说,是啊,是他做得不对。

    15猝不及防,时光就倒转了我们的角色,已经到了我担心她的时候。

    1段“震得心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第段画线句改为“哦,原来是这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联系上下文说说理由

    3下列对文中⑩、12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两句中省略号与13段中的作用一致,都是省略所说内容。

    B. 两句中内容引出了第13段中“我”对小时候往事的回忆。

    C. 两句中内容与第三段的“高冷范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两句中内容琐碎纷杂,意在突出母亲说话已经喋喋不休。

    4文中⑦、⑧、13段分别插入了大学时、小时候的往事,从写作目的上看,它与标题中的

    ______”一词相呼应,其具体表现为:

    (1)从前的母亲,自律、坚韧,卧病在床却不以为然

    现在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前的“我”,为一个苹果的大小与弟弟争执不休

    现在的“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忽略了母亲的感受而感到难过

    B. 突然间发现母亲衰老而感到心酸

    C. 表明自己已经成熟,不再是孩子

    D. 认识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我心中的灯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做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1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

    2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

    3研读下面两个细节,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4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不积跬(kuǐ:半步)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请以《积累的重要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认真审题;③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⑤不少于600字:⑥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