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呼和浩特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选出作品与所收录文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 (   )

    A. 《故乡》———《呐喊》   B.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C. 《藤野先生》—《彷徨》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且介亭杂文》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属于散文的范畴。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就属于古典文学中的“记”类作品。

    B.古代乐器中的“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如《醉翁亭记》中的“非丝非竹”中“丝”“竹”就是指这样的乐器。

    C.“更”是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湖心亭看雪》中的“是日更定矣”表明时间为晚上八时左右。

    D.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所立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范仲淹的谥号“文正”就是对他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功绩的评价。

  • 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演员创造角色,就是塑造角色之形,表达角色之神,演员和角色之间是相得益彰、互为依存的统一体。

    B.即使处于间不容发的境地,我们也不能慌乱,要学会从容面对。

    C.不学无术的他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后,买了不少书画,竟也学会了附庸风雅

    D.警察一时疏忽,错抓了罪犯的弟弟,以致出现李代桃僵的情形。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鱼苗二千。比年视之,头可一斤,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仅取数头,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伺之,见一獭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明日浮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若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

    (选自《佑山杂说》,有改动)

    (注)①隈:山或水弯曲的地方。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头可一斤   许:

    (2)问鱼苗几何   几何: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

    3西乡人的养鱼经验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述。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鉴赏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署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什么画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骇人听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美好的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

    (3)________:丢脸;不体面。

    (4)________: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

    (5)________:形容有顾虑,有话不敢直说或说话含混不清。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古诗文默写。

    (1)看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雪》)

    (2)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3)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表达了作者之痴——痴情于山水,亦痴情于故国的点睛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真情实感,耐人寻味。李商隐别后相思,至死不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催人泪下;刘长卿凭吊贾谊,怜君伤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沙过贾谊宅》)令人动容。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5年前,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现,让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时隔30余年,三星堆再次被“唤醒”,祭祀区重启发掘。历时5个多月,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初现。3月20日,最新考古成果将在成都揭晓。届时,四川日报全媒体将同步展开报道,一展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

    (摘编自2021年03月20日《四川日报》,有删节,记者吴晓铃)

    【材料二】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了6座“祭祀坑”。“祭祀坑”平面均为长方形,规模在3. 5平方米至19平方米之间。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由国内34家单位共同参与,还有一个包括文物保护技术、动物学、植物学、环境学、冶金学等在内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参与其中。考古发掘现场被大跨度钢结构大棚覆盖,里面有数个通透的玻璃“考古舱”将新发现的6个“祭祀坑”罩住。这些“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减少工作人员带入的现代微生物、细菌等。“考古舱”里装满各类设备,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在“考古舱”旁设有各种应急文物保护实验室和库房,各种先进设备一应俱全。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镇,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淌江(鸭子河)南岸。遗址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三星堆古城,面积约3. 6平方公里,是四川盆地目前发现夏商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中心性遗址。“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三星堆遗址出土以来,古蜀国神秘面纱逐渐揭开。

    (摘编自2021年03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既是严肃的学术问题,也是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现实课题。对历史的正确认识,标志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理性认识高度,也标志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熟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谈道:“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我们今天的成功道路”。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的价值在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不仅可以生动述说过去,也将深刻影响当下和未来。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当前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更加渴望从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汲取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建立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越多,我们对伟大中华文明的“未知”就越少,我们的文化自信就越足,我们伟大复兴的力量就越强大。

    (摘编自2021年03月21日《北京青年报》)

    【1】下列为材料一拟写的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三星堆最新考古成果今日揭晓

    B.各媒体对三星堆祭祀区展开报道

    C.三星堆考古成果展现古蜀文明独特魅力

    D.三星堆考古发掘成果初现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考古舱”不仅能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还能阻止工作人员把现代的微生物、细菌带入发掘现场。

    B.本则材料运用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介绍三星堆遗址的相关情况。

    C.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

    D.材料中的加点词“目前”从范围上加以限定,说明发掘三星堆遗址的重要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

    【3】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成熟程度的标志。

    B.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将决定我们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道路。

    C.本则材料主要内容是肯定赞扬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D.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是否强大完全取决于考古学取得的成果。

    【4】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开展三星堆遗址考古意义的理解。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

    ③每个清晨,我就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的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候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A)一口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馃子已经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馃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动作。

    ④站在锅前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的铜丝笸箩。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自己的事,但她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新鲜的肤色,从白帽沿下掉出来的粟色头发,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⑤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到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⑥后来我搬了家,不能再光顾哪家小吃店了。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后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B)此时,门前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它求地交给了这家店。柜台里是打着蔫儿的凉拌黄瓜。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40来岁。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地生出一种愿望,非常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⑨“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⑾“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⑿“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⒀“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再看我。

    ⒁“我只是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⒂“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的喇叭响了,车子已经修好,司机在催我。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⒃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家小吃店。(C)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的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沿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那是一种更加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正因为你不再幼稚,你才敢向曾经启发了你少年美感的女性表示感激;为着用这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门前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了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原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⒄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

    1本文主要记叙了“我”对 “炸油条姑娘”的三次不同印象。请分别用关键词概括写出。

    第一次: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第三次: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析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使我空荡的大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3对话,不仅是言语的应答,更应是思想和心灵的互动。仔细阅读8-14段,“我”和“她”之间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对话?为什么?

    4文中A、B、C三处都对“油锅”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平淡的生活便会常常充满陌生的魅力”。联系全文及你的生活感受,谈谈“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师

    ①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②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③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④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⑤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⑥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⑦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⑧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⑨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⑩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 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1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中“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石匠认为这是一次提高自己雕刻技艺的机会。

    B. 第⑤段中“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句,说明石匠雕出的人像只是形似,而缺少神韵。

    C. 第⑧段写财主“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一下子”表现出财主看到人像立刻被打动了,从侧面表现了石匠的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D. 文章最后一段,借别人之口说出“你的名字就叫大师”,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同时又收束全文。

    4如何才能成为大师?联系全文,谈谈你的感悟。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任务要求写作。

    方向

    邵建航

    人生就像小溪

    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

    我们会在春天遇见

    就像树会长大

    草会发芽

    灯塔

    王柏龙

    海上的光

    若隐若现

    却依然明亮

    就像成长

    总会找到前进的方向

    (上面两首诗歌均选自《大山里的小诗人》,人民日报出版社)

    任务一:请以“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讲述自己的经历,抒发感想。

    任务二:关于“方向”,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方向”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①任选一个任务,按文体要求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