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苏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逞能 撮弄 盘缠 三顾茅芦 B.恪守 娉婷 盲从 附庸风雅

    C.拮据 应酬 戮破 前仆后继 D.秘决 尴尬 困厄 李代桃僵

  •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嬉闹  隔膜  朦胧  无与纶比

    B. 驱除  皱痕  瑟索  相题并论

    C. 煞白  阔绰  造诣  别出心裁

    D. 模糊  辨别  栈桥  记忆尤新

  •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官员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拜:按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谪:一般指(官吏)因罪被降职并外放。

    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问“月”,创造了一幅神话般的美丽境界;下片问“天”,表达了作者苏轼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

    D.“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ráo)   天骄   腰(zhé) 略输文采

    B.(tāo)   嘶哑   婷(pīng)   红装素裹

    C.(yán)   汹涌   呢nán)   稍逊风骚

    D.烂() 黎明   冕(guàn) 原弛蜡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大悦,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时时而间进(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以美徐公                 每假借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闻寡人耳者                 悉以咨(《出师表》)

    C.群公卿士罕进直言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D.其伏伽为治书侍御史   战(《曹刿论战》)

    【3】翻译下面句子。

    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4】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两人的共同点。

    王曰:“善。”乃下令……        帝大悦,即诏……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旗袍——“中国国粹”,是最具风情的中国符号之一。班级开展“走进服饰文化——旗袍”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从流年暗香里走出的旗袍,摇□着女人的神韵,丰润着女人的灵魂!

    在江南,多么希望逢着一个穿着旗袍的女子,手撑油纸伞,轻盈地走过悠长的雨巷,走在小桥流水的雨帘,站在桥头,清眸流盼凝望一江春水向东流。那pīng□婷,那妖ráo□,定格着水墨江南,诠释着岁月静好。

    (读散文诗,了解旗袍)

    1根据语境,在上文□中填入合适的汉字。

    (1)摇   (2)pīng□婷   (3)妖ráo

    2上文横线处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丰润:在句中是“丰足滋润”的意思,可以修饰灵魂、生命等词。

    B.清眸流盼:眼睛转动着四处看,形容心有戒备,小心谨慎。

    C.凝望:在句中是指目光凝聚在江水中,注目远望的意思。

    D.诠释:解释说明,文中是指作者对“岁月静好”的理解和感受。

    (补全美文歌赞旗袍)

    3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旗袍偏偏有一种魅力去迎合不同年龄的女人。七八岁的小女孩穿上旗袍,调皮中不失可爱,安静却又流露出活泼;十六七的少女着一袭旗袍________;二十多岁的女人再穿上旗袍________;三十多岁的女人换上旗袍,________;四十多岁的女人倘或穿上旗袍;________,五六十岁的女人在旗袍的映衬下,________;即使是七八十岁的女人穿上旗袍,也会韶华虽尽,风韵犹存。在我心里,旗袍不是简单的服装,它更像是一种艺术。

    ①退去了青涩,展现的是干净,典雅,贤淑②成熟中多了知性,高贵中多了稳重

    ③有说不出的妩媚道不尽的风韵④朝气却有些羞涩,热情也有些矜持

    ⑤经过岁月的积淀,满身的成熟,高贵

    A.④⑤②①③ B.④①⑤②③ C.①④②⑤③ D.②④①③⑤

    (欣赏纹饰阐释寓意)

    4旗袍图案往往具有文化寓意。请根据示例,从②④图案中任选一个进行阐释。

    (示例)①龙凤纹:龙的威武、雄壮,凤凰的柔美温和,两者相结合,有着阴阳合谐,婚恋美满,求吉祈福的寓意。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品读经典诗文,感悟情感志趣。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句子。

    情感志趣

    名句

    出处

    人生哀喜恰如月亮盈亏,是一种自然规律

    (1) ①________,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新旧交替中不断向前的豁达与豪情

    (2) ③___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俯一仰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怡然自得

    (3) ⑤_______,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仁人志士安贫乐道、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节操

    (4)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三章》

    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情怀

    (4)⑨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换个角度看问题

    ①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乎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测,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

    ②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

    ③只有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多向思考,才有可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可是,在日常实践中,我们却经常看到,有些同志坚持  甲  思维,考虑问题往往局限在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上,一条道跑到黑,钻牛角尖,闯死胡同,而不愿多想几种可能性,多开辟几条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以前发生过的为了发展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拦海造田的失误,就同这种直线式思维有关系。有些同志坚持  乙  思维,头脑僵化,习惯于用过去的教条解释现实,在已知的旧路上徘徊。比如,一谈到防治害虫,人们便习惯地想到种类繁多、浓度不断加大的化学农药。实际上,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就会发现治虫是可以不用农药的。有些植物本身具有毒杀作用,而且为某些害虫所爱吃;有些植物的根、茎、叶、花含有发挥油、生物碱等化学物质,害虫对它们避而远之。如果我们在农作物区选择适当的农业生态体系,利用某些植物的毒杀、忌避作用,不施农药,同样可以防治害虫。

    ④作战有正攻、反攻和绕到敌人后面或侧面进攻的迂回战术;思维科学中也有反向思考、侧面思考、多向思考等形式。在中国古代,孙膑以减灶擒庞涓,而虞诩却以增灶破羌兵,因时因地制宜,变换战略战术,这是克敌制胜之道。思维活动也是如此,一个方向受阻了,不妨换个角度作逆向思考。《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舞姿,日常生活中“推推不成拉拉看”的俗语,对我们进行多种形式的思考,都有直接的启示。

    ⑤从相反的事物有同一性、既对立又统一这个前提出发,明确思维的多向性,这是开阔思路,克服直线式、习惯性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阅读第三自然段,根据上下文,在空白处分别选上相应的词语。

    A.习惯性 B直线性

    甲:   乙:  

    3文中第②——④段的论述中都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让年轻人能踮起脚尖“够着名著”

    ①近日,山东大学组织了一项针对“中学生文学名著阅读情况”的调查中。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偏爱阅读漫画小说、网络作品,而非传统的文学名著。即使读名著,也不为兴趣,而为考试。

    ②这一结论并不让人意外。近些年,我们常常能听到社会上关于“文学名著正在远去”的忧心之论。某家出版社甚至发起了“死活读不下去的10本图书”排行榜,结果《红楼梦》高居榜首,四大名著悉数上榜,西方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也都位列其间。不幸印证了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③所谓“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反复选择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高知名度、高含金量的作品却失去了阅读的魅力,或成为“束之高阁”的收藏品,或成为“味同嚼蜡”的应试工具?其背后有多重的、复杂的原因。

    ④首先,读大著作没有一点静心是读不下去的。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快餐式阅读、闪阅读、微阅读,让人们对那些动辄洋洋万言、鸿篇巨制式的名著缺乏耐心。《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在开篇时就提醒读者:“你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其次,名著创作年代久远,内容往往与今天的社会状况大相径庭。如果读者做不到“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也至少要对名著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有所了解,才不至于在大战风车的巨人、变成甲壳虫的公务员和长着猪尾巴的男孩面前,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⑤再次,就是王国维所说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有武侠而今仙侠,先有科幻而今玄幻,先有历史而今穿越,网络文学的新形态让创作者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层出不穷;而它的语言更“接地气”、故事更“生活化”、人物更“多元化”,与传统的类型的文学名著大异其趣,分庭抗礼。如此,又挤压了名著在现代人阅读中所占的比重,让它沦为一些人调侃的“治疗失眠的利器”。

    ⑥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但我们不能坐视“名著远去”,特别是年轻人。年轻人需要读一读名著,因为它所关怀和弘扬的是永恒的主题。作家周国平说,“读名著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精神的根底不正不牢不壮,附丽其上的人生也就扭曲、摇摆、空洞。年轻人需要读名著,因为它是我们祖先的文化记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精神遗言,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是准备去休息的士兵向前来换哨的士兵的命令”。阅读名著就是阅读时代,阅读生活,借由它,我们穿透历史,继承文化的血脉。年轻人需要读名著,但艰涩高深、卷帙浩繁的名著有时就像天上繁星,璀璨夺目,却难以亲近。“循循善诱”才能“欲罢不能”,好的导读和辅助才是叩开“名著之门”的钥匙。创作者、出版者、教育者都应该想方设法去搭建一座通向名著的“天梯”,让年轻人踮起脚尖就能够着漫天的“繁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了一则关于中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

    B. 第②段,引用马克·吐温对名著的定义,是为了说明当今社会人人都不愿去读名著。

    C. 名著内容与今天社会状况差别太大是人们不愿读名著的一个原因。

    D. 周国平说读名著可以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可以传承祖先的文化记忆。

    2下列关于读名著的名言,与第⑥段的名著是“我们的祖先的文化记忆”的说法不吻合的一项是(   )

    A.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

    B. 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书籍的作者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

    C. 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

    D. 读书应具有学习和求知的欲望,也说是说,要用人类的天才积累的知识财富充实自己的头脑和心灵。

    3结合全文,请你谈谈怎样才能让年轻人“够着名著”。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胖子和瘦子

    契诃夫

    ⑴一个火车站上,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胖子刚在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身上有一股烈酒和橙花的气味。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他的儿子。

    ⑵“波尔菲里!”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多久没见面啦!”

    ⑶“我的老天爷!”瘦子惊呼道,“米沙,你从哪儿来?”两位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

    ⑷“我亲爱的!”瘦子说,“简直喜出望外!哎,你还是一个美男子!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噢,你怎么样?发财了吧?我已经成家了,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①,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②,因为我喜欢告密。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

    ⑸“朋友,你生活得怎样?”胖子热情地问道,“在哪儿供职?做多大的官啦?”

    ⑹“我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勋章。薪金不高,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我卖一卢布一个。若是有人要十个以上,我就给他便宜点。好歹能维持生活。你怎么样?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

    ⑺“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

    ⑻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⑼“我,大人,非常高兴!您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

    ⑽“哎,算了吧!”胖子皱起了眉头,“我们是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⑾“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

    ⑿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低三下四的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⒀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地笑着。妻子眉开眼笑。纳法奈尔喀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注释:①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356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②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

    1阅读选文,在下面①②③④四处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第⑴段,可以看出胖子和瘦子两人的基本生活现状不同:胖子  ①  ,瘦子则是 ; 阅读第⑷段和第⑹段,从瘦子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瘦子对他现在的生活状况的态度是 ;阅读第⑼段和第⑾段,可以看出瘦子对胖子的态度是 ④  .

    A.①醉生梦死 ②劳累奔波 ③心存不满 ④热情赞美

    B.①锦衣玉食 ②充实有趣 ③些许满足 ④诚挚肯定

    C.①优裕自如 ②艰辛不易 ③志得意满 ④低三下四

    D.①养尊处优 ②洒脱自在 ③些许不满 ④真心感戴

    2第⑻段,瘦子为何“脸色发白,目瞪口呆”,这与后面的“喜气洋洋的笑容”矛盾吗?为什么?

    3请用三个四字短语概括瘦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这篇小说借瘦子对胖子前后态度的变化,批判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5这篇小说除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外,人物描写也很精彩,请从下面两处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A.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

    B.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嘿嘿地笑着。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题目一:请发挥想象,以“一颗幸运的种子”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二:走进青山绿水与沙漠戈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你读懂珍惜草木生灵的独特与可贵;聆听平凡或不凡的人生经历,成败交织的滋味让你读懂勇气与责任的重量;翻开记录先贤智慧的书页,历史的兴衰荣辱让你读懂传承与弘扬的意义……请将“读懂”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