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记叙了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B.《陈涉世家》的作者是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他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C.《隆中对》展现了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的雄才大略。
D.《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广开言路”是最核心的一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秘诀 妖娆 虚妄 形销骨立
B.亵读 濡养 端祥 走头无路
C.箫索 嘻闹 遁词 郑重其是
D.脏物 诓骗 灌概 鸠占雀巢
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拮据(jù) 汹涌(xiōng) 佝偻(gōu) 强聒不舍(guō)
B.亵渎(dú) 冠冕(guān) 桑梓 (zǐ) 自惭形秽(huì)
C.旁骛(wù) 箴言(zhēn) 勾当(gōu) 孜孜不倦(zī)
D.撬开(qiào) 戳破(chūo) 朴刀(pū) 前仆后继(pū)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扬州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一带一路提供商机”。
B. “最新作品 服饰文化 历经沧桑 鉴真东渡” 解说:这四个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 “对于 盛开 历史 璀灿” 解说:这四个词语的词性各不相同。
D. “目、山、休、牛” 解说:这四个汉字都是象形字。
5、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贪,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子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叩门,敲门
C.主人日再食 食:供养,给……吃
D.右备容臭 臭:香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计日以还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作者“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与“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B.选文通过作者与“同舍生”学习条件的对比,阐述了“只有困境,才能出人才”的道理。
C.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求书之难、求师之难、生活之苦,但都加以克服。
D.作者位列公卿,受皇帝恩宠,四海称名,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大儒谦虚抑己、低调做人的品格。
6、阅读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刘禹锡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白居易的作品。
B.前两句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的人生经历。字里行间,表达了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C.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扣住诗题,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又有共勉之意。
【2】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后面的任务。
近日,人民日报、央视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湖北农特产品恢复销售。从洪湖的莲藕、潜江的小龙虾,到神农架的香菇,从恩施的玉露茶,到荆门的长粒米,网友们用一个个订单,为湖北加快恢复疫情后生产生活秩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没为湖北拼过命,但为湖北拼过单”,一位网友的话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1】你是电商平台主播,为你所在地的某农特产品打一句广告,你会说:
【2】你是下订单的买家,要在订单后附上简要的鼓舞人心的话,你会说:
【3】你是湖北人,对上述网友的话有何感触,请作出80字左右的回复。
8、根据课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⑥ 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⑦纷纷暮雪下辕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⑨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 (《关雎》)
9、历史剧的避雷针
现在对电视剧有一个普遍的批评,叫做“雷剧”。这个“雷”字的涵义很广,有可能指代粗制滥造,也有可能指台词或情节荒唐可笑,或者思想境界低下粗俗什么的。其中历史题材是个重雷区,招致的批评最多。
我一直在跟影视圈的朋友们讨论,把一部雷历史剧和一部好历史剧区分开来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给历史剧安上避雷针?不止一个朋友脱口而出:这还不简单,不符合真实历史或经典原著的,当然就是雷剧。
这其实是陷入了误区。要知道,要拍出一部严格符合历史的电视剧或电影是不可能的。
举个极端点的例子,《史记》中有这么一段:“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这个徐市就是徐福。假如我们要拍一部徐福主题的电影,只凭这么一点记载是根本不够的。他从哪里知道这三座神山的存在?为什么要上书?是通过什么门路?动机是什么?又是如何说服秦始皇的?那几千童男童女是如何征集的?中间有什么波折或悲剧没有?我们需要补充大量细节,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些细节,我们不可能通过史书去补充,只能靠脑补,自然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
再比如说玄武门之变,历来是历史剧的热门题材,港台大陆拍十来次了。不过在任何一个版本里,你都不会看到一个记录在史书里的真实细节:“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翻译过来就说,玄武门之变以后,李渊把李世民叫过去,李世民跪在父亲面前,吸吮他的乳房,一边吸一边哭。
够雷的吧?据学人考证,这是当时一种习俗,“以示为孺子时无间之态”。通俗来讲,就是李世民在卖萌。可惜这种卖萌太过重口味。可以想象,如果一位熟读史书的编剧为了还原历史,毅然把这个细节写进去拍出来,观众们一定会愤怒地大骂:你们瞎拍些什么?
在我看来,一部装上了避雷针的历史剧或名著改编剧应该是这样的:它在大事上坚定不移地按照历史的进程发展,但在虚构的细节上却可以尽情发挥。当然,这些发挥要符合隐含的事件逻辑和人物性格,甚至有所升华,并与大事件相统一。即所谓“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比如《走向共和》的开头,李鸿章一边吃鱼一边听报告,听到各地报来灾荒饥馑,神态自若,听说给慈禧太后的鹦鹉死了,却手中一颤。这个细节显然也是虚构的,但观众并不觉得突兀,李鸿章就是这样的人,他干得出这样的事。
《三国演义》里空城计一段,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洒然登城,气定神闲,一具瑶琴吓退司马懿的大军,然后从容离去。而在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却是这么安排的:唐国强演的诸葛亮听说司马懿大军来袭,焦虑不已,拿着扇子在屋子里来回踱步,扇子无意中碰到瑶琴,才急中生智。等到吓退司马懿大军以后,诸葛亮伏在琴上,汗如雨下。
空城计不符合真实历史,可罗贯中靠这个桥段一举奠定了诸葛亮的智仙形象;电视剧《三国演义》不符合文学名著,可这个原创的细节把诸葛亮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像这样的改编原创,都是极高明的。它不光避开了天雷,还让我们的心里麻酥酥如同过了电一样。
所以归根到底,历史剧的好与坏,不能仅仅只以符合真实历史与否来判断,它能不能避开天雷,其实是靠那些虚构细节里的避雷针。
文/马伯庸,摘自《看天下》,有删改)
【1】下列对“雷剧”的特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道具不够精细,后期制作随意,粗制滥造。
B. 故事情节不合情理,人物台词荒诞可笑。
C. 三观不正,思想境界低下甚至粗俗不堪。
D. 剧本故事取材或改编自历史题材。
【2】下列推断,不能证明“拍出一部严格符合历史的电视剧是不可能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多数历史典籍记载不详,我们无法完全了解历史事实的真相。
B. 有些历史典籍记载的情节比较“重口味”,观众未必能够接受。
C. 编剧为了使剧情完全符合真实历史或经典原著,补充了大量的细节。
D. 即便是熟读史书的编剧,也未必能完全准确地考证史书中的记载。
【3】下列分析,完全符合“装上了避雷针的历史剧”要求的一项是( )
A. 剧情必须完全符合真实历史。
B. 剧情必须完全符合经典原著。
C. 剧情遵照历史的进程发展,虚构的细节要符合事件逻辑和人物性格。
D. 剧情改编可以自由发挥,总体上要符合隐含的事件逻辑和人物性格。
10、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李浩燃
①“海星被摸死!模型巨蜥的脚趾也被摸断了!”最近一则微信广泛传播,从一个侧面表明,开馆不足一个月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陷入了喜忧参半的处境。博物馆受公众热捧令人欣喜,但观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不文明行为,又引人忧虑。
②事实上,“海星被摸死”只是网上持续热议的文明话题的一个新注脚。从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到成都武侯祠《前出师表》石刻,“路培国”们的“到此一游”刻字,至今没有绝迹;向空服人员泼面、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种种劣行仍然在各种场合上演。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一些地方出现的当街暴打妇孺现象,更引来群情激愤。
③无论是出境旅游的不良行为被媒体打“差评”,还是公路上的违章驾驶、危险飙车等,许多不文明现象,可说是腰包“鼓起来”、生活“阔起来”后遭遇的社会发展新课题。搭乘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时代快车,许多人逐步远离了物质匮乏的窘迫,又浑然不觉地陷入了另一种窘境。“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充满诗意的语言,道出了一些人“脑袋”轻于“口袋”、灵魂跟不上身体的尴尬状态。如果从社会层面来思考,公民文明素养如何与现代化同步,精神文明如何与物质文明比翼齐飞,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④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词汇,“文明”折射国家发展的境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凝聚当代中国价值公约数的重要平台。应当看到,文明不仅仅需要被唤醒,更应在制度设计层面体现软硬结合、标本兼治。日前,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近一个月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大闹亚航、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等不文明事件的四个当事人被列入“黑名单”,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惩恶扬善、久久为功,以不断加大的外力强化约束,让放纵自我、妨碍他人、侵害公序良俗的行为付出代价,方能防止“破窗效应”,变压力为动力,促使文明变成公民的行为自觉与生活方式。
⑤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不文明到文明,从文明的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自然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也不应一味批评公民素质参差不齐,更当以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方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治理现代化的高度推进文明建设,依靠“制度文明”稳步提升“公民文明”,不断推高全社会的文明水位。
⑥文明不是空洞浮泛的口号,仰赖一点一滴的践行去成全。因此,与其做一个对不文明现象义愤填膺的“键盘侠”,莫如迈出坚实步伐,用双手书写文明的笔画。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如果说,遵守公共空间的秩序与规则是底线要求,那么,主动为别人着想、做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则是更高境界。从这个意义出发,知行合一,做一个更加文明的公民,其实也是在打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过一种更值得过的生活。
⑦一位西班牙作家说过,“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文明是世间最动人的语言,一个视文明为阳光的国家、一个视德行如生命的民族,让文明素养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必将更富有魅力,也必能赢得真诚的尊重。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前三段例举众多不文明现象有何目的?
【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在下边横线处按例句的结构样式仿写一组句子,使其上下文连贯。
你的文明,或许就存在于银行ATM机的一米线旁,展现于人潮涌动的公交车站牌下,闪耀在川流不息的行车道中。你的文明,或许 , , 。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最后一段西班牙作家的话,强调了文明是公民交际中必须具备的素养。
B.文章第⑤段加点的词语呼应紧密,既对公民有宽容的心态,又从制度建设的高度指出了提高公民素养的路径。
C.“看得见的硬伤容易修复,看不见的短板却难补齐。”这里的“短板”指的是公民素养的严重缺失。
D.为了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国家旅游局制定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有了这个管理办法,就能从根本上杜绝游客种种不文明现象。
11、(三)阅读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踩着云朵而来
丁立梅
父亲说,你妈现在不中用了,在家门口都迷路。母亲小声争辩,是夜里黑,看不见嘛。
母亲去亲戚家做客,当夜搭了顺路车回来,车子停在离家半里路的河对岸,过了新修的桥,就到家了。可她却找不着回家的路,稀里糊涂踏上了相反的路,越走离家越远,幸好遇到晚归的村里人,把她送回家。
母亲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她再也没有从前的利索和能干了。我看着母亲,百感交集,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
那年,我在外地上大学,第一次离家上百里,想家想得厉害,便写了一封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孤寂,如跋涉在沙漠里的人。母亲不识字,让父亲念给她听,她竟一刻也坐不住了,决定坐车去学校看我。
母亲是从未出过远门的,大半辈子只圈在她那一亩三分地里。可她决心已下,任谁也阻拦不了。她去地里拔了我爱吃的萝卜,烙了我爱吃的糯米饼,用雪菜烧了小鱼……临了,母亲又去和邻居大婶借了做客的衣——一件鲜艳的碎花绿外套。母亲考虑得周到,她不想让在大学里念书的女儿丢脸。
左挎右掮的,母亲上路了。那时去我的学校,需要在中途转两次车。到了终点站还要走十来里路。我入学报到时,是父亲一路陪着的。上车下车,穿街过巷,直转得我头晕,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记不住路。
然而我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却准确无误地摸到我的学校。我清楚地记得,那是秋末的一天,黄昏降临了。风起,校园里的梧桐树,飘下片片金黄的叶。最后一批菊们,在秋风里,掏出最后一把热情,黄的脸蛋红的脸蛋,笑得满是皱褶。我在教室里看完书,正要收拾东西回宿舍,一扭头,竟看见母亲站在窗外,冲着我笑。我以为是眼花了,揉了揉眼,千真万确是母亲啊!她穿着鲜艳的碎花绿外套,头上扎着的方格子三角巾,被风撩起。黄昏的余辉,在母亲身上镀一层橘粉,她像是踩着云朵而来。
那日,我们的宿舍,过节一般。女生们个个都有口福了,她们咬着母亲带来的大萝卜,吃着小鱼,还有糯米饼,不住地说,阿姨,好吃,太好吃了。而母亲,不大听得懂她们说的话,只是那么拘谨地坐着,拘谨地笑着。那会儿,一定有风吹过一片庄稼地,母亲淳朴安然得犹如一棵庄稼。
一路之上,母亲是如何上车下车,又是如何七弯八拐到达我们学校的。后来,她又是如何在诺大的校园里,在那么多的教室中,一眼找到了我的,这成了一个谜。
我曾问过母亲,她始终笑,不答。现在我想,这些问题根本无需答案,因为她是母亲,所以她的爱能踩着云朵而来。
【1】文章写的是多年前的一件事,为何开头用了两段文字写现在母亲的情况?
【2】为什么第2段结尾说“想起了多年前与她相关的一件事,我一直觉得它是奇迹”?
【3】第7段画线句是什么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4】分析结尾画线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2、以“我和诗歌的故事”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