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我想休息一下,你别烦我!
B.我好累,让我休息一会儿可以吗?
C.我刚跑完步回来,咱们一会儿见面再说好吗?
2、下列选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B.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C.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D.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防扩大疆域,增修新舍,伫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3、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进中举》选自清化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回,本书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是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化小说家。
B.我国史书的体例主要有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传体等等,目前我们学过的《左传》是编年体、《史记》是纪传体、《战国策》是国别体。
C.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创作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这一时期的作品《光的赞歌》表达了诗人驱逐黑暗,追求光明的渴望。
D.《简·爱》中主人公简·爱从小寄住在舅妈家,恶毒的表哥约翰和舅妈给她的童年留下阴影,但后来在约翰死后,舅妈病危之时,她却不计的嫌答应了舅妈的请求,回家探病。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收了三五斗》以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丰富,包含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方方面面,《国风》部分更是《诗经》的精华。
C.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赏心悦目的笔触描绘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尾。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D.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有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共130篇。这部书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砖
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 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汲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然 后填满木框之中,铁线弓戛平其面,而成坯形。
(节选自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注释】(1)《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埏: 读 shān。(3)汲:从井里取水,泛指打水,取水。(4)错趾:足迹交错。(5)戛:刮,用 刀去掉某物。
【1】“掘地验辨土色”句中“验辨”一词最合适的解释是( )
A. 验证 B. 考验 C. 鉴别 D. 分析
【2】“人逐数牛错趾”句中“逐”字正确的解释是( )
A. 追逐 B. 驱赶 C. 追赶 D. 带着
【3】下面各项中对原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侧重说明的文章,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科技智慧和成就。
B. “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这一句并非多余,而是补充交代了不同地区泥土成色的差别,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C. 文章介绍造砖的程序秩序井然,行文严谨,而语言风格上简洁明快,读来不滞不涩。
D. “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中“粘而不散”“粉而不沙”构成递进关系,体现取土要求之高。
【4】将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写在下面横线上
【5】请仿照示例,用两字短语简要概括造砖坯的过程。
选土、润土、______、________平面。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7、回望共和国历史,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举国同庆之时,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积极参加,来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吧!
(1)(家国颂我参与)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校长在活动动员会上的演讲稿。请完成以下题目。
你听,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句庄严宣告,声震寰宇;你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欢庆场面,历历在目。七十年峥嵘岁月,漫漫旅途中您用一种心无旁鹜的决心,用一把响彻天宇的号角, ,改写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燃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四十载,带领全国人民立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绘出三步走的美奷凰景,拼搏迎来幸福生活。祖国,您是十三亿儿女共同温暖的家。
①请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内容,结合所学对联知识,补写下联。
上联:七十年改写历史燃梦想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使之与前面两句构成排比句。
用一种心无旁骛的决心,用一把响彻天宇的号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家国文我书写)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主题征文大赛,小亮同学拟写了下面的征文启事,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征文启事
为提高浓厚的读书兴趣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探索科学的读书方法,促进师生提升综合素养,根据市第三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的要求,学校举办“为祖国献礼”主题征文大賽,征文活动从2019年10月1日开始。要求师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积极撰写读书心得和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作品应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内容充实、中心突出,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体裁不限,不超过1000字。不得剽窃他人的文章,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
某校语文组
2019年9月28日
①作为征文启事,上面缺少的两项内容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②画线句子有语病,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3)(家国吟我推荐)学校将要组织一场“我和我的祖国”文艺汇演,班主任张老师想排演爱囯诗歌吟诵节目,他想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三部作品中,选取一部进行吟诵。从作品内容或情感上看,你会向他推荐哪一部?(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你向张老师推荐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与运用
(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
(2)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3)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送友人》)
(4)知困,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5)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天下人民的幸福奋斗,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也就是《岳阳楼记》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贵立志。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为了救国救民,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1】选文第一段引用宋代学者程颢和明代学者王阳明话的作用是什么?
【2】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10、风雪夜归人
(马亚伟)
①三十多年前,父亲在离家三十里路的地方上班,他每天骑自行车往返。
②冬天的天,像个面无表情的冷面人。寒气阵阵,天空透着捉摸不透的意味。父亲抬头望了几次天,说:“这天阴了好几天了,雪也没下,我还是去吧,厂里一大堆事,耽搁不得。”母亲说:“下雪了咋办,还是别去了。”父亲犹豫了一下,推起车子出了家门。
③过了一会儿,天阴得更沉了。没多久,雪纷纷扬扬下了起来。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母亲叹口气说:“让你爸别去上班了,他偏不听,下雪了还咋回家!”父亲轻易不会歇班,他挣的钱要供一家开支呢。
④到了下午,雪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母亲在屋里屋外团团转,雪地上留下她杂乱的脚印。“雪越下越大了,你爸可咋回来呀!”母亲语气里有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我爸今天也许不回来了呢,听他说那里有住的地方。”我安慰母亲。
⑤黄昏十分,雪渐渐小了,但地上的雪更厚了,脚踩上去立即陷出深深的窝,每走一步都很吃力。我问母亲:“我爸今天不回来了吧?”母亲无比笃定地说:“回来!他肯定回来!”
⑥夜色笼了过来,母亲站在门口翘首遥望,可路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冰天雪地,我在呼啸的风中瑟缩着,感觉要被冻成一根冰棍。“妈,回家等吧!”我开口说话时,牙齿都要打战。母亲却目光专注地遥望着村口,一声不吭,她在雪花飞扬中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和表情,那姿势和表情像雕塑般肃穆。忽然,母亲说:“走!回家做饭,你爸回来得吃上热乎饭!”
⑦母亲认定,父亲一定会回来。我跟着母亲在屋子里忙碌起来。小小的屋子里,炉火烧得正旺,温暖弥漫着,与屋外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时候,分外觉得“家”这个字眼是那么可亲。母亲烧起灶火,忙着熬红薯粥。她嘱咐我在炉火上烧开水:“多烧点开水,你爸回家得赶紧让他用热水洗洗,暖和暖和。”灶火上熬着红薯粥,母亲开始切白菜,切豆腐,洗粉条,她要做父亲最爱吃的大炖菜。
⑧屋子里的饭菜香味弥漫着,妹妹饿得叫起来:“妈,我要吃饭,爸爸今天肯定不回来了。”夜色漆黑,别人家已经过了晚饭时间,可父亲还没有回来。母亲态度依旧坚定:“你爸一定会回来的,再等会儿!”我和妹妹围着炉火,静静等待。母亲则一趟趟往外面跑,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焦虑。
⑨后来母亲不再出门去,但她的焦虑在升级,眉头紧锁着。就在我们都等得心烦意乱的时候,屋门“吱呀”一声开了。“爸爸回来啦!”妹妹喊起来,我和母亲一跃而起。我们面前的父亲,简直成了一个雪人!他衣服上都是雪,眉毛、胡须上也都是雪,整个人都是白的。“赶着做事,回来晚了。”父亲开口说话,“三十里地,我一步步走回来的!”父亲嘴巴像被冻僵了一般。母亲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我赶紧把门关紧,让屋里的温暖一点点融化父亲的寒冷。这个世界有冰有霜,但幸好还有家;这个世界有风有雪,但幸好还有爱。夜归人,只要有人在风雪中为他守候,就一定能回到家。
⑩父亲坐到餐桌前,看到热气腾腾的饭菜,张口想要说什么,又停了一下,终于说出一句话:“家里真暖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0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风雪夜归人”为题,主要写了父亲冒雪回家的故事。
B.小说以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C.小说中的“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D.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屋内温暖与屋外寒冷的对比,妹妹形象与妈妈形象的对比。
【2】结合上下文,按照提示,品析下列语句。
(1)那次的雪下得特别大,雪片简直像羽毛一样,在风中乱舞。(这是环境描写,从修辞角度,品析句子表达效果)
(2)母亲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她使劲吸吸鼻子,为父亲拍打满身的雪。(这是动作描写,分析动作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3】小说对父亲着墨不多,但父亲这一形象仍很鲜明,结合文本分析父亲形象。
11、深挖一眼泉
李慧勇
①近日阅读,看到一个有趣情节。据载,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赶路途中,偶然发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他观赏了一阵,刚准备离开又忍不住返回,然后下马继续研究。最后,干脆坐下来反复揣摩,竟在碑旁一连坐卧3天。如此专注,不知者或以为痴,却是成就事业的必然。
②古人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不专不诚,焉能成事?历史上,勾践多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霸业;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书写了不朽篇章。今天,屠呦呦靠着滴水穿石的韧劲,历经190次失败,最终提取出挽救无数生命的青蒿素;黄大年凭着“不疯魔,不成活”的拼劲,不舍昼夜、潜心科研,引领中国走入“深地时代”。任何一个成功者的足迹,都刻印着艰辛与执着,专注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品质。
③反观一些人,缺乏尽职履责的恒心和定力,在浮躁中蹉跎了时光,靡费了才干。有的人稍遇挫折,就想调岗位、换环境;有的人拈轻怕重、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人怕吃苦,难以静心做事,凡事追求“短平快”。“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专注的人,往往能把时间、精力和智慧聚焦于关键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便碰到诱惑、遭受挫折,也能不为所动、勇往直前,直至成功。反之,一个人如果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干什么都会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事实证明,如果无法保持专注,很容易陷入躁动、低效、粗浅的泥淖。
④进而言之,专注也体现为一种内心的坚守,一种忘我的情怀。诗人贾岛“推”“敲”未定,在驴背上想得出了神,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王国维亦总结过众所周知的求学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凡此莫不表明,无论读书学习还是干事创业,都体现为日积月累、历久弥深的过程,都需要目标专一、久久为功。
⑤涵养专注力,信念与责任感是最好的守护者。古人说得好:“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信念坚定方能凝神,凝神则能气定,气定而能专注。而唤醒内心深处的责任意识,时常自警自省,则能抵御外在诱惑、对抗消极散漫。对个体而言,根除沽名钓誉之心、摈弃急功近利之意、涤荡冒进浮躁之气,才能凝神静气、行稳致远,抵达成功的彼岸。
⑥“用功譬若掘井”,一锹下去可能会遇到瓦砾,也可能会遇到岩石。但是,只要心无旁骛,倾力深挖一口井,自有清泉涌出之日。排除一切干扰、集中全部精力,始终保持那么一种静气志气、痴劲钻劲,我们就一定能看到别样的风景,成就生命的丰盈。
【1】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⑤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2、作文
1.逆耳忠言助我行
2、“退一步”而得以“海阔天空”是中国人“以和为贵”的一种人生大智慧。但有时,我们不妨“进一步”,则可以领略“柳暗花明”的美妙境界。
请以“进一步”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