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着重描写精彩瞬间。
B.《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宋朝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达观自得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C.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比较枯燥地列出人物生平,因为作者叙述必须真实,不可以发挥想象。
D.《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导师,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给了鲁迅很大的帮助和鼓舞。
2、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顾野有麦场:回头看 其真不知马也:难道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B.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非宁静无以致远:实现 固颠:本来
C. 遂反溯流逆上:顺流而下 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竟不可得:竟然
D. 棹数小舟:划船 意暇甚:空闲 如其言:按照
3、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 )
A.《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宋代文学家
B.《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梁文学家
C.《海燕》―高尔基―苏联作家
D.《五柳先生传》―陶渊明―东晋文学家
4、下列出自《论语》的语句,最能体现孔子对于信仰执着追求的一项是
A.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B.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论语·八佾》)
C.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D.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2】解释诗中画线的句子。
6、默写。
(1)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 ,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翅湿沾微雨, 。(葛天民《迎燕》)
(5)临风一唳思何事, 。(白居易《池鹤》)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韩愈《马说》)
(7)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论语·雍也》)
(8)李白在《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用化抽象为形象的比喻,来表
达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只能愁上加愁的句子是 , 。
7、以下是两位同学阅读《经典常谈》后的对话,请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将其补全。
《说文解字》第一 1 《周易》第二 12 《尚书》第三 21 《诗经》第四 32 三礼第五 41 《春秋》三传第六 48 四书第七 56 《战国策》第八 64 《史记》《汉书》第九 70 请子第十 89 辞赋第十一 104 诗第十二 115 文第十三 131 |
小王:这本书的作者是①______________他在“序”中写到: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
小李:叶圣陶先生说它是一些古书的“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
小王:阅读这本书时,我先浏览了目录,了解全书的内容和结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了选择性阅读。我很喜欢《诗经》,除了它,你喜欢其中介绍的哪部经典?为什么呢?
小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向日葵
刘梅花
(1)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2)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3)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4)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5)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6)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7)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8)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9)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10)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11)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12)一个初冬的清晨,我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13)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
(选自《读者》2014年14期,有删改)
【1】文章围绕“向日葵”,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归纳。
第一个:浇水时向日葵贪婪喝水充满旺盛生命力的场面
第二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下列句子。
(1)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2)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
【3】说说“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这句话的作用。
【4】文章结尾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请你以“把 留在心中”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2)文体自定,不少于550字。(3)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