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年龄文化丰富,比如: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龇”,一般是七八岁;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冠”。
B.我国的兵器丰富多彩,样式繁多,戟和簪便是两种古代极其常见的兵器,也有一些兵器还有典故,比如“玉龙”。
C.烽火,古代边防警报的烟火,通常情况下用来代指战争。
D.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2、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的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句中的加点词“红色”和“非常”分别是形容词和副词)
B.为确保凯里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建设多个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本句句意明确,无语病)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人民注意现象”)
D.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句中加点的短语是偏正短语)
3、下列四个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如《中国石拱桥》整体上采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而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则采用了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列为“五经”之一。
C.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季的第六个节气,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很多习俗都藏在了古诗句中,如“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依次是寒食、祭扫、踏青的习俗。
D.自古以来中国在称谓上谦敬有别。比如:谦辞有“鄙人”“拙见”“见教”“敢问”“犬子”等;敬辞有“拜读”“贵姓”“垂询”“光临”“斧正”等。
4、下列划线的文言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 日光下澈(清澈)
B.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矫首昂视(举)
C. 缘溪行(顺着) 寻病终(随即)
D. 选贤与能(同“举”) 男有分(职分)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送 友 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将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C.尾联写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2】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首联所展现的画面。
6、默写
(1)《浣溪沙》中直接表现词人积极乐观情绪的词句是 ?
!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作者虽衰老多病,但不忘抗敌报国的诗句是
, 。
(3)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陋室铭》)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 。(陶渊明《桃花源记》)
(5)《爱莲说》中作者感叹知己零落的语句是: , ?
(6)《野望》一诗中描写山野景色的句子是: , 。
(7)(《早寒江上有怀》中借鸿雁南飞,秋季已至,来表达诗人思归之情的诗句:
, 。
(8)诗人触景生情而起思乡之愁的诗句: ,
。(崔颢《黄鹤楼》)
7、【甲】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乙】“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丙】他的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一天,别的武官请他的父亲去赴宴,他的父亲把他带去。做爸爸的吹嘘自己的儿子如何勇敢无畏,有个客人想试他一下,在桌子底下开了一枪,结果,他面不改色,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
【1】关于以上三部名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傅雷家书》,节选的书信强调的是关于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
B.乙文选自《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C.丙文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本书记录了斯诺在1936年以井冈山为中心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选文中的“他”是贺龙。
D.这三部名著都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写作的,文中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2】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请简要回答。
【3】以上三段文字中的父亲,教育方式截然不同,你更欣赏谁的教育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8、幸福的烧鸡
李立泰
①一进腊月门,零星噼啪的鞭炮声炸响,把人带进年味里。
②五天逢一个集。通往镇上的路,熙熙攘攘地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人们穿着棉袄棉裤棉鞋,几乎是清一色的黑衣服,步履匆匆地去赶集。
③卖白菜的,卖西红柿、青椒、黄瓜的;牵着羊赶集卖的,老太太抱着公鸡去卖的,还有卖猪肉的、卖羊肉的、卖下货的、卖烧鸡的……
④那年正月初六,是串亲戚的最佳时间。下东北的亲戚来我家拜年,给父亲买了点心,最主要的是还买了只烧鸡。
⑤烧鸡是我镇的特产,几百年的传统工艺。烧鸡深棕色,亮光闪闪,味道鲜美,熏得有股特殊的香味儿,越嚼越香。放到屋里几分钟,香味儿就飘满了全屋。亲戚的这份节礼是重了些。
⑥父亲批评亲戚说:“不该花钱买烧鸡,咱庄稼人咋能吃这?!日子又不宽裕。”
⑦亲戚说:“我这么多年没回家了,买只烧鸡不算什么。”下东北,就是闯关东。日子不难过,谁肯背井离乡、拉家带口地外逃?”
⑧这只烧鸡父亲没舍得吃,也没叫我们吃点儿解解馋,而是安排我带上它去我姥娘家拜年,要送给姥娘吃。
⑨在去姥娘家的路上,烧鸡的香味儿直钻鼻子,我受不了,停下来,小心翼翼地把包烧鸡的纸撕开,鼻子凑上去,使劲地闻喷香的烧鸡。那诱惑太大了,我掐了点鸡翅尖儿送进嘴里,慢慢地品味,直到进了姥娘的家门,嘴里余香犹在。
⑩姥娘看见我带去烧鸡,生气地说:“买烧鸡干什么?咱庄稼人咋能吃得起这个了?”我说:“姥娘,不是俺买的烧鸡,是亲戚给俺家拿来的。俺爸说,给你姥娘吃去吧。”姥娘审量了一会儿烧鸡,也没舍得给我撕鸡腿吃,她老人家又原封不动地把烧鸡包了起来。
⑪这只烧鸡是幸运的,串了两个亲戚都没人吃它。姥娘派舅舅又用它去串了亲戚。亲戚都不舍得吃它,带上它又去串了亲戚。烧鸡跟着亲戚们串来串去,串得快到二月二了。
⑫那天,多年不来的亲戚突然到我家拜年,带来的东西里有只烧鸡。我趁父母和亲戚说话时,偷偷检查了烧鸡翅膀。那只可怜的烧鸡、幸福的烧鸡又回到了俺家。
⑬烧鸡的回归,叫我颇为高兴,只是烧鸡面貌已不鲜亮,少皮没毛的样子。鸡爪子少了一只,鸡冠子也丢了。大概在烧鸡旅行途中,哪位如我之人克制不住,尝了尝吧。
⑭我告诉母亲说:“娘,这只烧鸡又转回来了。”娘说:“不会吧?”
⑮我坦白了自己的错误,说:“娘,我去姥娘家时,被烧鸡的香味馋毁了,就掐了点翅膀尖儿,可是把小翅膀带下来了,我想法子弄了根小树枝插在一起的。”
⑯父亲、母亲会心一笑。母亲闻闻烧鸡说:“还好,没发霉变味。”
⑰父亲说:“今天中午就解决了它。”
⑱母亲把烧鸡拿走热一热。正好母亲在煮萝卜片——二月二包萝卜馅的饺子。母亲把烧鸡放到蒸屉上,下边煮着萝卜。父亲跟亲戚喝点儿瓜干酒,母亲还炒了白菜、焖子、豆腐,再加上烧鸡,菜肴还是挺不错的。
⑲我摩拳擦掌地坐到桌边上,陪亲戚吃饭,等着吃烧鸡。
⑳父亲连拧加拽地弄下个鸡腿来给我,撕是撕不动了,烧鸡已风干,硬得没了水分。
㉑我吃了第一口,就感觉味道不对,说:“爸,烧鸡咋有白萝卜味啊?!”
㉒父亲不信,说:“不可能,烧鸡还能有白萝卜味?!”
㉓他拧下个翅膀一尝,确实验证了我的说法。
【1】小说以“烧鸡”为线索展开叙述,请在下列方框里依次填写相关情节。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在去姥娘家的路上,烧鸡的香味儿直钻鼻子,我受不了,停下来,小心翼翼地把包烧鸡的纸撕开,鼻子凑上去,使劲地闻喷香的烧鸡。
【3】“那只可怜的烧鸡、幸福的烧鸡又回到了俺家。”作者说那只烧鸡是可怜的、幸福的,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有人对课文《社戏》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幸福的烧鸡》这篇小说写一段简短的评析。
【示例】《社戏》一文通过记叙“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的故事,赞美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品质和聪明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些曾遇到过的人、曾经历的事,都成为了美好的回忆,留存在记忆的长河里,让人细细回味。
请以“那些难忘的过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要写出自己的经历、独特的体验和感悟,不得套作,不可抄袭,文中不可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