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与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
B. 《愚公移山》以神话结尾,表现了愚公一家人及其邻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移山必须靠神的力量才能完成。
C.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D. 《渔家傲 记梦》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一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B.《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C.《与朱元思书》一文写景极有层次。例如课文第二段承“异水”二字,先后抓住“急”和“清”的特点,多角度展示了富春江之美。
D.《三峡》与《答谢中书书》在写景时都写到了猿鸣,然而不同的是《三峡》借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则借猿鸣渲染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她在商场里看到一条名牌裙子极其精美,天衣无缝,一时冲动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把它买了下来。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C. 有个血气方刚的“大丈夫”听说妻子生的是女孩,竟冲进产房,让在场的医护人员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D. 新时代、新追求,我们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疫情发生以后,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殚精竭虑,为中国快速阻断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
B.上个周末,我和同学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C.各级教育部门要继续加强整治校园周边容易藏污纳垢的场所,确保校园周边安全。
D.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入木三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赞美诗,赞美贵夫人的风采多姿、文静美丽。
B.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对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C.“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D.这首诗采取重章叠唱的手法,写出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曲折生动。
【2】请对“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作简要赏析。
6、古诗文默写。
(1) 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 ( 杜牧《赤壁》)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国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那句话(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是陶渊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的恬淡闲适;也是李贺“__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的壮志豪情。
7、八年级七班举行“敬畏生命”读书交流会,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最小的,为了靠近清泉,便从蝉的肚腹下钻过去,宽厚仁慈的蝉便抬起爪子,让这些不速之客自由通过。个头儿大的急得直跺脚,挤上前去,飞快地嘬上一口,退了出来,跑到旁边的树枝上兜上一圈,然后又更加大胆地返回来。不速之客们贪心越来越大:刚才还谨小慎微的它们突然变成了一群乱哄哄的侵略者,一心要把掘井者从井边驱逐掉。
在这群冲锋陷阵的强盗中,最大胆最坚决的就是A。我看见它们中有一些在咬蝉爪,还看见一些在扯蝉翼尖,趁势爬上蝉背,挠蝉的触角。其中一只胆大包天,就在我的眼前咬着蝉的吸管,拼命地往外拽。
被这帮A如此这般地搅扰,巨蝉没了耐心,终于弃井而去。它在逃走时还向这帮劫匪撒了一泡尿。对于它们来说,蝉的这种高傲的蔑视无伤大雅!反正它的目的达到了。它成了这口井的主人了,但是,使井冒水的泵已不再转,井很快也就干涸了。井水虽少,但甘甜。一旦再有机会,它们还会用同样的法子再喝上几大口的。
(1)以上文段选自《昆虫记》,其作者是①___国(国别)的昆虫学家②___,文段中的A指的是③___(昆虫名)。
(2)有同学说,《昆虫记》中敬畏生命的情怀,给这部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和生气,使之成为“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结合你对法布尔研究的了解及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土地的身影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䦆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打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䦆头举过头顶,䦆刺儿对着天空。睛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䦆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䦆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䦆一䦆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䦆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䦆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䦆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䦆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䦆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嘠巴嘠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
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如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䦆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用简洁的语言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2】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英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有人喜欢热闹繁华的城市,有人喜欢自然质朴的乡村。你一定有喜欢的城市或乡村。请你来介绍一下你喜欢的这个地方吧!
请从以下对象中选择一个:①最好的朋友;②刚认识的网友;③初中语文教师。给他(她)写一封信,介绍你最喜欢的地方。
题目:给 的一封信
要求:(1)选择写信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作为标题,再写信;(2)抓住景物特征,语言连贯,表达得体;(3)字数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出现则用A、B、C等大写的英文字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