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杰向雷锋学习,勤俭朴素,不舍得在物质上有过多花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B.升旗仪式上,班长说:“感谢杨老师的抛砖引玉,接下来,我分享一下学习经验。”
C.校运会百米决赛,乔乔同学奋力冲过了终点,随后,她奔跑的脚步戛然而止。
D.学校文艺汇演的舞台上,老师们表演的魔术节目《关雎》,既神奇又唯美,真让人叹为观止。
2、下列句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月光笼罩在湖面上。”这两个“朦胧”分别是动词、形容词。
B.“回延安、最后一次讲演、大雁归来、最苦与最乐”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是大自然的语言。”一句的主干是“花香鸟语是语言”。
D.“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这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我国将重阳节设立为“老人节”。
B.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全国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增长了约30%左右。
C.“双减”政策出台后,学校不仅积极落实具体方案,而且家长们都纷纷表示支持。
D.在开江的县城新宁镇,银杏从多年前就开始被广为栽植,繁盛至今,它见证了这座城市。
4、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
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
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
⑤最早起源于元代
A.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③⑤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①③④②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两首诗都写了____和____,借以抒发戍边者的情怀,可谓“‘声色’传情”。
【2】为什么说《塞上听吹笛》的三、四两句有“语意双关”的特点?请作赏析。
6、根据提示填空。
① 忽如一夜春风来, 。
② ,悠然见南山。
③ 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碰到困难与挫折,这时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的诗句自勉“ , ”。
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大丈夫呢?当他面对个人得失时,要有范仲淹所推崇的
“ , ”的心态;当他面对死亡威胁时,要有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慨。
7、名著阅读。
(1)文段: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以上文字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______所著,在这之前,作者见到了_______。
(2)在“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的读书交流会上,请你为大家推荐《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写出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雨夜的红灯笼
①林决定下来了,要走。
②林望了望那两间又低又矮的教室,心中便一片怆然。夕阳斜下,屋子中砖头支着木板的桌子,以及那块发白的黑板,在余辉中发散着金灿的昏光。
③村支书老黑叔更是怆然。“林老师,你真的要走?”“走!”林咬咬牙,重重地从喉腔吐出,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量。五天前,林接到了师大同学的来信。同学在广州是一家IT公司的老总,准备在北京设立分公司,力邀林出山。
④山风悄悄地吹了起来,凉凉地直往领子里扑。天上的云彩也不知什么时候聚起了厚厚的一层,黑压压的把夕阳西下仅有的一点余辉,遮了个尽光。黑暗中,老黑叔静静的蹲在地上,只有那长长的烟枪在一明一暗中才能映出他那张沉默的脸。
⑤“要走,你就走吧!”老黑叔使劲吐了口烟,屋内的烟雾更浓了。“林老师,难为你待了这么长的时间。几年来,苦了你呀!乡亲们都看在眼里,痛在心上,谁让咱穷哇!”老黑叔一跺脚,脸别在了一边。“林老师,你想走就走吧,不能在咱这山旮旯里耽误了你的前程。这些娃娃识上几个字,将来到了城里,莫走错厕所也就够了。”
⑥林静静地站在低矮的讲台上,竟不知该如何劝慰这位忠厚的庄稼人了。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会儿,同学的轿车就要来了,也就要告别这个小山村,告别这个昔日的三尺讲台了。
⑦一道闪电划过,窗外沥沥地下起了细雨,一滴一滴地下着,似乎也下在了林的心上,使他的心一痛一痛的。“嘀嘀、嘀嘀”同学的轿车驶进了村边这个只有两间房舍的小学,向林发出了到来的信息。
⑧林终于坐在了轿车上,对雨中的老黑叔挥挥手说:“黑叔,您回吧!下着雨,小心着凉了。”老黑叔点点头,指指村口的小路说:“林老师,你看乡亲们送你来了!”只见村口整个小路上布满了人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手中都提着一盏盏红红的灯笼,默默地站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一股湿热的液体在林的脸庞悄然滑落,使他分不清究竟哪是雨水哪是泪水了。
⑨林突然有了种悲壮的感觉,犹如一名即将奔赴沙场,身有使命的将士!不成功便成仁!终有一天我还会回来的。林咬咬牙暗暗对自己说。
⑩三年后的山村小学耸立起了三幢崭新的教学大楼,山村有史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林坐着轿车带来了十几个和他当年一样援教的年轻老师。孩子们终于又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口又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
⑪开学典礼上,老黑叔拉住小学名誉校长林说:“这回你还走吗,林老师?”
⑫林点点头又摇摇头嚅嚅着:“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孩子没上学啊!如果,当初我没走的话……”望着远方巍峨而又贫瘠的大山,他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两间破旧的教室,又浮现出那雨夜中鲜红动人的红灯笼。
【1】林临走时,老黑叔对林说的一番话反映了老黑叔怎样的心理?请作分析。
【2】小说第二段对山村教室作了白描,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读最后一段,回答:①“林点点头又摇摇头”,怎样理解?②潜台词指没有明说的言外之意,小说的语言往往含有潜台词,划线句中的省略号包含了怎样的潜台词?
【4】简要评析林这一人物形象。
【5】“雨夜的红灯笼”在文中出现两次,仔细品味,说说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9、请你根据下面的作文题和开头,续写一篇文章。
要求:(1)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章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人物的刻画和细节描写。
我非常了解这个人
他这个人,我太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