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放眼望去,那满山的梨花姹紫嫣红,真是美不胜收。
B. 村里那座石桥在这一带是独一无二的。
C. 央视春晚节目种类繁多,歌舞、小品、相声、杂技……可谓异彩纷呈。
D. 苏州园林在设计上处处别具匠心,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遗嘱(zhǔ) 挪威(nuó) 投资(zī)
B.仲裁(cái) 议会(yì) 拨款(bò)
C.颁发(bān) 巨额(é) 贡献(gòng)
D.授奖(shòu) 建树(jiàn) 仪式(shì)
3、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家眷 振撼 天衣无缝
B.追朔 彷徨 人情世故
C.帷幕 抉择 自圆其说
D.狡辩 缅怀 不修边副
5、古诗词阅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两首诗都是唐人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但诗中所表达的情意却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2】诗人在诗歌中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对《送友人》的尾联进行赏析。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微君之故?(《诗经•式微》)
②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③ 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④______________,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⑤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桃花源记》中用听觉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后四句。
7、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请你从《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任选一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法的理解。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的影响,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北京遭遇极端强降雨,累计雨量远超2012年“7·21”特大暴雨,甚至成为北京140年来的最大降雨。这次连续的极端强降雨,使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区河湖水位暴涨、多处区域遭遇险情,并于7月31日诱发山洪。
②从上图“门头沟站降雨量”统计数据可以看到,2023年7月27日20时至8月3日20时,门头沟区7天降雨量的情况。7月30日20时至7月31日20时降雨总量为1288.7万平方米。24小时降雨量最大值是348.3毫米,平均降雨量达到320.8毫米,区域40小时的平均降雨强度达到8毫米/小时。① 、② 的降雨,加上快速汇流、支流层层叠加的流域地形条件,最终导致了这次特大暴雨洪涝灾害。
材料二
①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城区的正西偏南,呈东西带状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面积占全区的97%。城区在西六环边、长安街延长线上,距天安门仅二三十公里,但城区以西便是连绵的山峰,一直向西延伸了60多公里,直抵河北省的涿鹿、涞水、怀来。这些山峰是太行山余脉,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北京的最高峰东灵山在门头沟的最西侧,海拔2303米。“西高东低”的地势,极易汇聚降水,使门头沟区洪涝灾害多发。
②门头沟区这次暴雨洪涝受灾严重的原因还在于一条河——永定河。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是京津冀晋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流经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永定河北京段全长170公里,仅在门头沟区就有102公里。因为携带泥沙量大,它被称为“小黄河”。这条水量在全国根本排不上号的河流,平时看起来温顺乖巧的河流,却牢牢占据着全国“四大防洪重点河流”的名头。2020年,断流25年的永定河实现全线通水,沿河生态系统得到极大恢复,使永定河重新焕发了生机。然而,2023年7月底的这场大雨,让曾经“平静”的永定河“汹涌而来”。7月29日起,短时间内的暴雨令永定河河水陡涨,7月31日11时流量达到500立方米每秒,就此,“永定河2023年第1号洪水”形成。
材料三
①暴雨洪涝问题是全球变暖,极端气候灾害频发的表现,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降水阈值屡屡突破工程防御能力的上限,进一步加剧了流域和城市的洪涝风险。面对气候变暖这一严峻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呢?
②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生物能源,加强新技术的研发。目前,我国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军者,在太阳能和风能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③发展循环经济,使能源利用最大化。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源头实现节能减排最有效的途径,比如将生活垃圾焚烧后的灰渣用作生产水泥的原料;成立以铜、铁、硫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工业园……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国家实现节能减排。
④利用生态系统固碳,增加碳汇。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全球碳循环和调节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和储存能力,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因此,增加森林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等都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
⑤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人们可以用步行、骑车等低碳、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样做既可以保持个人的身体健康,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⑥践行“勤俭节约”理念。在穿衣等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只要能践行“勤俭节约”这个理念,也能帮助应对气候变化。
【1】根据“材料一”内容和图表信息,在两处横线上分别填写恰当内容。
①______ ②______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门头沟区“西高东低”的地势,极易汇聚降水,使门头沟区洪涝灾害多发。
B.永定河全长170公里,在门头沟区就有102公里。它挟带泥沙量大,暴雨时河水容易陡涨。
C.全球变暖,会导致极端气候灾害发生。
D.“发展循环经济,使能源利用最大化”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
【3】上述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门头沟区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涝灾害”展开说明的,但又各有侧重,三则材料分别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9、把________留在心底
要求:(1)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如选文题(二),请先将问题补充完整。
(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